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异化劳动下的“化蝶”悲剧—试以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变形记》
西方社会与文化期末作业异化劳动下的“化蝶”悲剧———试以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变形记》国关文传系2011级02班马维康20116222摘要: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和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遗产。短篇小说《变形记》为其早期经典作品,长期以来成为研究卡氏文学创作之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重要窗口。对该小说的研究卷帙浩繁,运用的理论亦纷繁多样,其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展开分析占重要地位。笔者在认真阅读马克思相关著作后,尝试以“异化劳动”理论全面系统分析《变形记》,探究其荒诞手法下的社会环境和象征所指,主要从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其劳动过程、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四个角度阐述格里高尔的异化现象。关键字:卡夫卡《变形记》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前言:卡夫卡短篇小说《变形记》记述了一个离奇荒诞的故事。主人公格里高尔的父亲生意失败后破产,作为家中长男他被迫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去父亲债主的公司当一名旅行推销员。长期恶劣艰辛的工作严重摧残了他的身心健康,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在吓跑公司秘书主任后丢了饭碗,遭到家人的遗弃。在经受了一系列肉体和精神打击后他在绝望中死去,而其家人非但没有一丝悲伤和痛苦,反而在“感谢上帝”后欢快郊游。作为一部具有严肃主题的文学作品,《变形记》在其象征和夸张艺术手法下寄寓了深刻的内涵意义。按照陈蒲清的寓意理论,本文的主题思想分为三层:表层寓意是“作者经历和类比的具体事件”1,这可以从卡夫卡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中得到印证;中层寓意是“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2,这可以从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大背景、文化环境中找到线索;深层寓意是深刻的哲理意蕴,反映了“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思想积淀”3,《变形记》所反映的深层寓意即是人类的“异化”主题。“异化”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系统的异化理论最早由黑格尔提出。作为一个哲学和社会学概念,“异化”具体指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关于“异化”现象的理论研究,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最为深刻和彻底,因为它揭示了异化的根本原因和其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异化的本质即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是现实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又是个人生产活动(劳动)的产物,所以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劳动异化的过程。劳动异化从根本来说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因为社会分工“从一开始就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出于自愿;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4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以及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派的理论,加上对蒲鲁东的批判所形成。“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行了详尽阐述。笔者认真阅读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中专门阐述“异化劳动”的第一手稿第四章,马克思在这一部分主要从从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其劳动过程、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四个角度阐释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这也是本文的四个组成部分。正文:概念界定:《变形记》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其职业(劳动)是某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该公司的名称、产品类型因小说故事背景的虚化和人物类型化不得而知,但从小说中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以及语言可以推测是某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从小说中格里高尔反复想到包好产品的样品后赶火车、向秘书主任说自己最近兜来大量订单等可以看出)。格里高尔与在工厂车间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有所不同,但本质相同。他通过旅行、推销、谈判、签约等劳动形式使公司售出自己的产品,实现产品的劳动价值,他的工作也是现代企业工人生产活动的一环。格里高尔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绝大多数被分配为公司的利润,成为其老板(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其余一小部分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给他,也就是格里高尔的工资。公司生产的工业产品、格里高尔所创造的公司利润、格里高尔的工资,都是“资本”的不同表现形式。另外,格里高尔一家在破产前属于资产阶级,但现在属于劳动(工人)阶级。一、异化劳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金钱(资本)逐渐取代了格里高尔家中地位。按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首先表现为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劳动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者相对立的。”5《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工作是推销,他并不直接从事产品生产,所以他的劳动产品是他通过推销、为公司售出产品所得到的利润,但这与一般的工业产品一样,其本质都是“资本”。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就越少”6,所以“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7。马克思所说的“多”和“少”是相对而言的。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其价值远远超过被支付的工资;小说中的格里高尔,他通过推销获得订单,他为公司所赢得的利润也远远超过他的工资。工人的工资是一定的,即使工资定期增长,也永远达不到工人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工资的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公司效益的增长速度。格里高尔的工作有不稳定性,他每个月赢得的订单数量不同,但他的工资是相对固定的;小说中格里高尔有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订单,秘书主任便威胁说“近来您的工作让人很不满意,整整一个季度一点儿买卖也不做,这是不行的”8,他暗示“您在公司里的地位不是那么稳定”9,即公司打算辞退他,停止支付工资。但反之,即使格里高尔每月都赢得大量订单,他的工资也不会有相对应的增长。“劳动者的工资,实际上就是他所生产的劳动对象,成为他的生活资料。劳动者工作不是出于劳动需要,而是成为工资的奴隶。”10格里高尔去当旅行推销员,完全是出于家庭责任而为了得到工资,“他的成功马上就转化为亮晃晃圆滚滚的银币,好让他当着惊诧而又快乐的一家人的面放在桌上。那真是美好的时刻啊。”11工资本身是格里高尔生产出来的,而现在却反而左右着格里高尔的言行,他为了工资起早贪黑、栉风沐雨,忍受老板的专横,用谁也听不懂的话低三下四地向秘书主任求情。“劳动者只有参与劳动才能维持作为肉体主体的生存,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参与劳动。”12工资,也就是金钱,在家中逐步取代了格里高尔的地位,他所挣工资的多寡决定了在家中地位的高低。当格里高尔不是肉体(这里是作为劳动者的肉体)的主体时,他就无法参加劳动,无法获得工资;他在家里的地位就消失了,他也无法维持生存了。“劳动者把自己的生命贯注到生产对象里去,因此这个生命也就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13“商品的价值,就是在生产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14从《变形记》中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是用自己的生命参与劳动生产,把自己的生活、建康和时间精力转化为资本,他的工作对他的身心建康产生了巨大的摧残。“我们这些做买卖的往往就得不把这些小毛病当作一回事,因为买卖嘛总是要做的。”15格里高尔挣得钱越多,他自己的闲暇、自由、舒适和建康就越少。格里高尔最终变为甲虫,就是这个此消彼长过程的结果。他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劳动能力,以此换来了“格里高尔每个月给的家用,到如今也积成了一笔小数目”16的资本积累。换句话说,格里高尔的生命逐渐转化为了金钱。二、异化劳动:劳动者与其劳动过程相异化,格里高尔工作不是为了自己,他不愿工作。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生产结果上,也表现在生产行为的本身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17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异己的;劳动不属于他们,劳动不是为了自己,“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出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18人天生具有劳动的需求,希望通过劳动这一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获得报酬,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满足。但对格里高尔来说,劳动不过是自己养家糊口、为家庭还债、完成家庭责任的手段。他参与劳动是被迫的、强制的,家庭的困境、他的责任感、他对父母妹妹的爱使他不得不去工作。马克思指出,“如果强制一旦消失,人们会像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19在小说中,格里高尔愤懑地想,“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20参加劳动除了继续维持他的生存之外,没有给格里高尔带来任何东西,他也没有任何需求打算通过自己目前的工作实现,“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21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工资只“留下几个零用钱”22,只是让自己还活着、还能继续工作而已;其他的如安全、自由、舒适、社交、自我实现、幸福等人类的需求,他的工作一项也没有满足他。“劳动者自己的劳动活动不属于他自己,是掉转过头反对他自身的、不依赖他的、不属于他的活动。”23小说中格里高尔的劳动,非但没让他过得更好,反而摧残他、伤害他。而完全不参加劳动的人,老板因为格里高尔的劳动获得了利润,父母和妹妹得以生存、还债,妹妹还想去音乐学院深造,实现自己人生发展性的需求。尽管格里高尔是劳动的主体,但劳动与他本身几乎完全无关。格里高尔也极度厌恶劳动,就像马克思说的,“劳动时如坐针毡,劳动结束后如释重负。”24这种厌恶情绪在格里高尔的潜意识中逐渐积累,最终以“甲虫”这一狰狞的极端形象爆发了出来。三、异化劳动: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就已经是动物了。在上一部分重点论证了劳动活动没有给格里高尔带来什么,对他来说是外在的;那劳动真的什么都没给格里高尔带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劳动为他带来了基本的生存。人的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看来,首先“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社会属性,是现实生活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而人的社会关系,是由生产活动(劳动)所创造的。所以他说,“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也就是类的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26从这个角度来说,格里高尔的劳动既不自由、也不自觉,完全是被迫的;格里高尔的劳动对象、劳动过程都是异化的,当然他作为人的本质也异化了,他已经不是“人”了。马克思同时注意到,许多动物也是从事劳动的,这与人类的劳动有和区别呢?他提出,“动物是和他的生命活动直接统一的,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而人不同,“他的生命活动是有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27格里高尔的劳动当然也有自己的意志,但那是现实和家庭责任感迫使他产生的想法,并不是他的自主意志;父亲年老、母亲重病、妹妹年幼、负债累累,他作为长子是别无选择的。他从没有从自己生活、发展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劳动。人和动物劳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却生产整个自然界”28,“动物只是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而人则是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与需要进行生产。”29换句话说,动物的生产仅仅满足了自己直接的肉体生存需要,而人则超越肉体需要进行生产,这当然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说的。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格里高尔的劳动只满足了他作为动物的需要,也就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维持肉体的需要。格里高尔的辛苦工作,“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30,这些劳动所创造的资本、财富,是如何分配的?绝大多数归于他公司的老板,成为资本家的利润;只有很一小部分成为他的工资,但工资绝大多数又给予他的家庭,偿还债务、维持家庭的运转,维持他们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极少的一小部分成为格里高尔的“生活费”、“零花钱”,使他还能够活着,还能够继续工作,不至于丧失劳动能力,以使他能再生产。格里高尔的劳动与动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所以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的类本质,变为与人异类的本质,变为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31格里高尔工作,从结果上看仅仅生产出了他自己。他为了活着而工作,与动物为了生存而捕食相同。换句话说,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就已经是动物了。四、异化劳动: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格里高尔与家人、老板形成金钱纽带和阶级对立。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当人与自己本身相对立时,那么其
本文标题:异化劳动下的“化蝶”悲剧—试以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变形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8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