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张辉营造爱的阳光让学生健康成长
营造爱的阳光让学生健康成长叶县龙泉实验学校张辉2013年07月营造爱的阳光让学生健康成长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如何让农村小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工作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一、农村特殊环境形成孩子特殊的情感差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环境养一群人”。就是说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作用。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农村与生俱来的信息较闭塞,环境寂寞安静,居住较分散,相互间交流较少,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农村很多年青父母都外出务工,孩子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成为留守儿童。老人一方面忙于农活,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思想相对落后,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与时代极不合拍,给孩子的只是宠爱和庇护,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导致娇生惯养,唯我独尊。三是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教育意识淡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没有什么关系。一般家长认为:“只要能让孩子有吃的、有穿的,送他们上学就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有事忙事,无事则沉溺于打牌赌博,哪有心思去管教孩子呢?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浓,开口闭口就是“钱”,不能正确引导孩子,更谈不上辅导学习。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心和品德的健康发展,致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出现严重的问题。另外,社会大环境也不容乐观,文化环境中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打开电视机好像“无情不成剧”,走在街上,这些无不时时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和言行。老师在教室里绞尽脑汁渗透的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健康形象,早被他(她)们在校园外见到或听到的东西蚕食得面目全非,真正应验了“十个说客当不了一个夺客”那句农村俗话。二、情感差异暴露的不良表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由于农村孩子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一是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对学习缺乏兴趣,听课心猿意马,作业明显应付,学习成绩普片较差。还有少部分学生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存在“拜金主义”的思想。二是不懂礼貌,爱说脏话,不尊重老师,给老师、同学取绰号,部分学生甚至见到老师扭头就走,从不主动招呼。三是自我中心意识严重。说话做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感受,自私、任性,没有集体观念。四是缺乏自信,自卑思想较重,不敢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甚至最基本的学习都不相信自己行。五是自暴自弃,得日和尚撞日钟,学习生活没有目标,凡事无所谓,明哲保身行为严重。三、不良表现引发的几点思考1、正确定位,以小见大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家庭引导较少,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需要,从小事说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结合农村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多关爱。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一方面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另一方面还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把一个个原本活泼、有生气的“小老虎”变成了一只只驯服的“小羊羔”。2、加大投入,缩小差距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在努力实施公平教育,但在一定时间内教育不平等现象是根本无法消除的。有些教育教学设施,在城里学校都宣布淘汰,而乡村学校还没走进课堂。师资力量更是如此,城市学校人才济济,编制多多,而乡村学校却师资匮乏,优秀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让城里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教育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3、改变模式,寓教于乐目前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手段,都十分落后,基本是德育与德行分离,教师以说教为主,学生缺乏情感体验,难以引起共鸣。学校是育人场所,对学生的言行规范要废弃简单粗暴,尽可能体现人情味,多一点温馨,少一点冷漠。必须从空洞的说教和华而不实的大道理中走出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童年生活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因此,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把教学任务和德育教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不显山不露水地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欣然接受,从而成为学生人生观的一部分。4、密切联系,三位一体。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典范”。而社会这个大染缸更是无时不刻都都在浸染着人么的灵魂。尤其是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更是无孔不入地吞蚀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小学生本是一张白璧无瑕的纸,一个可塑之才,不良品德的形成完全源于诸多后天因素,如果后天的教育得法、培养得当,他们定能成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合格公民。作为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客观、公正、冷静地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考虑,以人为本,帮助小学生纠正认知的错误,分清是非,明确方向,着重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因此在德育问题上,学校必须有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互动,努力建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德育教育的强大合力,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4、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都欠缺,对一些抽象的道理根本就没有概念。对老师讲的事情总感觉很遥远,与自己无关,常常是上课讲,下课忘。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抓住身边的人和事。从他们熟悉的人和事说起,就事论事,因势利导,从而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另外不同的家庭、不同社区环境、不同的成长轨迹,导致学生德育素质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就决定了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作为一所生源素质相对杂的学校,我们除以统一规范为抓手,狠抓基础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与训练外,还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力求根据学生本人实际,创设相对宽松的德育氛围。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农村与城镇的确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切不可怨天尤人。我们只有直面现实,结合农村实际,努力探索并把握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晰思路,科学决策,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帮助农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本文标题:张辉营造爱的阳光让学生健康成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0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