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文献综述(二辩用) 08金融二班 黄越东 D08590227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报告08金融二班D08590227黄越东一、前言近几年来,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来应对宏观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调增”到“取消对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债券发行规模不低5亿元的限制条件”,再到“允许有条件的中小银行业适当突破存贷比”。显然,中小企业的困境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此时,我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的有关文献拿来,进行归类综述,并在此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当评述一番各家之言,希望在应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有所帮助。二、国内外研究成果一、关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文献:还记得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政府为摆脱危机,指派认麦克米伦为首的“金融产业委员会”对英国金融业和工商业进行调查。1931年提出《麦克米伦报告》,指出英国的中小企业在筹措必需的长期资金时,尽管有担保,仍存在资金困难。这种金融制度中存在的,对中小企业融资壁垒的现象后来被称为“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Gap),之后出现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1、国外研究现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论”认为,在大部分欠发达国家里,金融结构的最大缺陷是缺乏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高效的资本市场。在这些国家,资本市场的资本具有非同质的特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及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资本在信贷市场上有着不同的经济性质。如果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管制,则金融市场的分割状态就会逐步消失,利率作为一种价格机制就会自动保证离散的投资收益率收敛于某一水平。Stiglitz和weiss(1981)的S-W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是产生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当面临贷款的超额需求而银行无法分辨单个借款人的风险时,为了避免逆向选择,银行不会进一步提高利率,而会在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但能使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利率水平对贷款申请者实行配给。在配给中得不到贷款的申请人即使愿意出更高的利率也不会被批准,因为出高价的借款人可能选择高风险项目,降低银行的平均资产质量,因此,即使可贷资金有剩余,银行也不愿意按高利率放贷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Sharpe(1990)提出了其中一种关系贷款的理论模型。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严重,所以在信贷市场上,出现了针对与银行居于不对称两断的银企之间的关系贷款(RelationshipLending)。从理论上来讲,“关系贷款”就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一个多期博弈过程,它通过信息跨时期的传递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Berger(1998)对美国银行业兼并的研究,认为企业投资的项目的风险及其商业信贷的风险溢酬(riskpremium)都是与抵押物价值是正相关的。Strahan(1998)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即在一个银行业高度集中的经济中,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将比较少。而在一个银行业相对分散,中小银行比较多的经济中,中小企业将得到更多的贷款。Berger和Udell(2002)还从组织结构的形式上论证了小型银行更适合发展中小企业商业信贷。Booth(2001)的研究则证明抵押物价值对低资质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激励效应,这些企业需要提供更多的抵押物来消除道德风险和潜在的信贷投资风险。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的实践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融资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林毅夫(1999,2001)为代表,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应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支持者。其的进一步研究(2005)指出,而非正规金融则在收集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张捷(2003)在《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一书中重点对中小企业金融特征和金融约束进行了阐述,对金融体制的结构变迁及其对中小企业金融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历史考察和国际比较,并目对我国经济及金融体制转轨进程中的中小企业金融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提出构筑复合共生型的多元金融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金融问题的根本出路。朱德胜(2004)指出,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各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仅表现为贷款难,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合理利用民间资本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小企业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及非正式渠道融资的风险问题。董竹,张冬云(2006)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并从理论方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结合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要不断改善经营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和发展中小融资机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措施。连家明,张季(2008)强调融资担保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研究认为,经过十多年努力,我国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今后应从营造良好法律制度环境、继续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层面,着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如上所述,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原因有:1、信贷配给上文已经提到,Stiglitz和weiss两人发表的著名的《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的信贷配给》一文,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信贷市场必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人对利益与风险的均衡选择导致信贷配给不可避免,即使剔除政府驱动变量,纯粹的市场行为也将使信贷配给成为一种长期均衡。只要银行不停止信贷业务,那么信贷配给也是信贷市场的均衡状态之一,只不过信贷配给不是信贷市场的价格(利率)均衡”。这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的直接原因,他们的研究也开创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信贷配给研究的先例(Stiglitz&Weiss,1981)。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被迫采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来使供需平衡。这样,很多企业即使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不能取得贷款。2、规模匹配Jayartre&Strahan提出了规模匹配理论,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的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即大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Jayartre&Strahan,1996)。张宗新认为由于小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信用担保机制缺乏以及企业自身“存活性”差等条件约束,引致小企业在有组织金融市场上的局部市场失效,市场融资难以有效形成,从而产生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张宗新,2000)。林毅夫和李永军指出,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它们无法承担直接融资市场上昂贵的资金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有激励使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谈判、合同签订的过程或事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一个典型的结果就是,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如果一个经济中金融业(尤其银行业)比较集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会特别困难(林毅夫、李永军,2001)。3、所有制歧视我国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在产权制度安排上的差异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欧阳凌、欧阳令南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原因在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产权的私有属性。然而所有制歧视是一个过渡性问题,它可能在经济转轨的某一阶段变得特别突出。但从长期看,随着经济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该问题的影响将趋于减弱(欧阳凌、欧阳令南,2004)。4、自身缺陷融资困难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信用等级差、内部财务管理混乱、抵押品缺失、无能力承受高额融资成本等。罗正英基于企业内部的视角指出,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健全导致的信贷市场不完全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直接原因(罗正英,2003)。这一观点将分析视角引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背后原因,颇有新意。张玉明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作了一些分析。他认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的风险等级不一致性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导致中小企业困境的根源(张玉明,2004)。单华军指出,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对融资信用的足够重视,频频出现恶意拖欠贷款,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虽然拥有经营灵活、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同时对于市场风险的辨别能力普遍偏低,加上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极为不稳定,信用风险偏高(单华军,2005)。5、组织形式不同赵尚梅和陈星认为,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个人独资的家族式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然而对于中小家族式企业,一般都具有封闭性的特征,内部治理结构混乱,财务制度不透明。因此它们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当面临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时候,大部分家族企业为了保证对企业的控制权,会更偏好债权融资。合伙制企业中,不断扩大的合伙队伍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和合伙人的向心力下降,最终造成监督成本上升,企业治理更加困难,企业效率下降,融资能力更弱(赵尚梅、陈星,2007)。6、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伯杰和尤德尔(Begrer&Udell,1999年)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基本的规律是,越是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外源融资的约束越紧,融资渠道也越窄,反之则相反。这弥补了融资顺序理论的缺陷――对于解释在特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企业对增量资金的融资行为具有短期性无法揭示企业成长过程中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以上文献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源归结为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私有制产权、内部财务信息不健全、缺乏信用担保、成长周期等因素,较全面论述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症结。二、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文献:1、其一就是发展中小银行。Berger和Udell将贷款技术分为财务报表型贷款、抵押担保型贷款、信用评分型贷款、关系型贷款。从关系融资的角度对关系型贷款进行了分析,从银行的角度,将信息披露规范、易于量化和传递的大企业的信息称为“硬信息”,而将那些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中小企业的模糊信息称为“软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系型融资假说”。关系型借贷所涉及的信息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因而对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银行来说,其传递成本过高。而如果把决策权配置给地方分支机构,又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所以,中小金融机构在发放这种关系型贷款上就比大银行具有成本优势(Berger、Udell,2002)。李扬和杨思群认为,如果某些银行有了解中小企业信息的优势,这些银行就能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在现实中地方中小银行就有这种优势,因此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李扬、杨思群,2001)。林毅夫和李永军认为,这一优势在“长期互动理论”和“共同监督理论”中得到了较好解释。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优势来自于双方所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林毅夫、李永军,2001)。王性玉、张廷芳认为,应开放对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发展,放松利率管制,允许中小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相应的贷款利率,使中小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之间有一个风险和收益的比较选择空间(王性玉、张廷芳,2003)2、其二便是政策的扶植与制度的支持。WilliamD.Bradford等主要探讨了现阶段中国政府应该创造开发何种最适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融资项目,以便使中小企业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来源与支持。作者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分析政府融资项目对中小企业融资所产生的效益,介绍了两种美国政府扶持小企业融资的项目及其经验,指出美国政府融资项目对中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有很好参考价值,
本文标题:文献综述(二辩用) 08金融二班 黄越东 D0859022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