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阳:楚早期节点城市(2011-08-1512:44:42)标签:杂谈分类:鄂西南(宜昌市、恩施州)尽管学术界对“楚”的意义有种种解释,但这种解释可能更形象生动些:楚字上部是“林”,下部等同于足字,两字相合就是“丛林中一只跋涉的脚”。换言之,楚是林地狩猎民族,这也是楚惯以凤鸟为图腾的原因之一。若要追溯早期楚发源地,必须从“熊绎辟荆山”开始。而荆山(今湖北保康、南漳一带)又是沮、漳二水的发源地。因此研究早期楚文化,一定要讲到荆山与沮漳流域。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到荆山一带(今湖北保康、南漳一带),建立了荆国。驻地据说在今保康县沮水河谷重阳(今马良镇)。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然后沿沮河上游往下游迁徙发展,并在沮漳河流域生根立足,并以此为根据地,开疆扩土,故《左传》载有“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唯漳与沮、楚实尽之”。开创了悠久的早期楚文化。沮漳河为长江北岸支流,在当阳市两河口以上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漳河,发源于南漳县西南薛坪镇三景庄老龙洞(3个泉源分散在3处,据各自形态命名为老龙洞、自生桥、蓬莱观。),长199千米;西支为沮河,发源于保康县西南欧店黑山,长226千米,为正源。流经当阳市两河口处始称沮漳河,长88千米(一说79.1千米),最后在今荆州市注入长江。值得注意的是,古时沮、漳河是流向汉水的。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沮水出县西南景山,东南入于汉江”;《汉书·地理志》云:“(漳水)东至江陵入阳水(即杨水),阳水入沔(即汉水)。”沮漳二水名称的变迁,大约发生在齐梁时,这是随着江陵城的迁移而发生的变故。北宋以后,古沮、漳二水名称逐渐被蛮河、鄢水等名称取代。因此,此“沮漳”非今沮漳河。因荆山、沮水、漳水具有近乎神圣的内涵,早期楚人起源于沮漳流域成为不争的事实,故对早期楚文化而言,或许沮漳河流域是孕育楚文化的摇篮。为此,作如下推测。楚人的路线是:保康重阳(发源地)--远安南襄城(早期城镇)-秭归(出于狩猎和争夺盐的需要)--枝江问安(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当阳季家湖(城市)-荆州郢(纪南城)。对于当阳来说,地处今沮河漳河腹地留下了众多楚文化遗迹,表明沮漳流域是楚国兴旺发达的肇基。1973年,今当阳市草埠湖镇赵家湖因连续暴雨,湖水冲破了湖西北岸一段堤坝,暴露了十几座春秋时期楚墓,文化部门对其中7座楚墓进行了发掘。1976年冬,文物部门在赵家湖以南的金家山楚墓地发现了164座楚墓,发掘其中3座春秋楚墓,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楚国文物。1977一1978年,当阳动工兴建赵家湖排灌渠水利工程,发掘东周时期楚人墓葬294座。墓地均系竖穴土坑墓。葬具有一椁并棺,一椁一棺,无椁单棺,无椁无棺等四种型式。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其中237座墓葬中出土有随葬品,按质地划分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竹器及丝织麻品等共计2500余件。时代从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1979年对季家湖古城遗址进行试掘,并在沮漳河流域发现大型楚民村落遗址及中小城址。附:当阳古城址和墓葬季家湖古城遗址位于当阳市草埠湖镇境内,距城区39千米,沮漳河西岸,东濒季家湖。为春秋楚城遗址。1973年发现,1979年试掘。面积4平方千米。范围北起鲁家坟,南至九口堰;东起季家湖西岸,西至新人工河东岸,城址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400米,面积约2.2平方公里。现保存有夯土城墙,南垣长86米,底宽13.4米,残高1.4米。城壕距城垣10-34米,壕沟长86米,宽9.8米,深1米。城址内出土有“秦王卑命竞坪王之定救秦戎”铭文铜钟和大型青铜构件及绳纹简瓦、板瓦等。还发现有东周时期房基、制陶作坊、窖穴和墓葬。保存有部分城壕和台基。城内出土有铜器、陶器、玉饰等文物。城南出土有新石器晚期陶片,以红陶为主。城北30米鲁家坟墓地,为战国中期中、小型墓葬。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糜城遗址位于当阳市两河镇糜城村境内,距当阳城区22千米。传为蜀将糜芳守江陵所筑,故名。城墙周长约1670米,城址总面积约174000平方米。土筑城垣略成椭圆形,墙基宽约18米,顶宽5—10米,高6米,墙基均为夯土所筑。城的东、北、西三面,与城墙三个土台遥相对称的,有三座营盘故址。城中有三口大堰。据考古钻探,上为近代至汉代文化层,中为周代文化层,下为商代文化层,尤以东周时期的遗物最多,出土有鬲、盂、豆等典型楚文化遗存。有学者考证可能为春秋时期权国故城。权国后被楚国所灭。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麦城遗址位于当阳市两河镇麦城村境内,距当阳城区21千米,沮河西岸。传为春秋时楚昭王所筑。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人伐楚,伍子胥为攻此城,于其左右筑驴、磨两城,故有“东驴西磨,麦城自破”的谚语。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将关羽,遭吴袭击,溃退于此。残存城垣长约100米,底宽20米,顶宽8—12米,高6米,夯土垒筑。周围采集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器形有鬲、盂、罐等。磨盘山遗址位于当阳河溶镇前进村东200米,距集镇约2.5千米,距城区27千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2年试掘,出土陶器以泥质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圆窝纹及镂孔,器形有鬲、盂、豆、罐及筒瓦、板瓦等,为西周时期遗物。其中曹家岗曾发掘一楚国上层贵族墓葬,尽管墓被盗,仍然出土了一千多件文物,为楚墓分类、分期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赵家湖古墓群位于当阳河溶镇境内,距城区29千米,沮漳河东岸。因处赵家湖周围岗地,故名。遗址以赵家巷墓地、金家山墓地、郑家洼子墓地、李家洼子墓地、杨家山墓地等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着众多墓葬和遗址群,包括磨盘山墓群、赵家巷墓群、曹家岗墓群、新火村墓群以及众多的冢子包等,形成南北约15千米、东西约5千米,总面积达75平方千米的楚墓分布区。自1975年以来,先后发掘297座(一说315座),出土文物万余件,有兵器、车马器、佩器、盛食器,多为铜器、陶器和玉器,其时代上限可达西周晚期,下限至战国晚期。《当阳赵家湖楚墓》一书,将墓葬时代划分为七期十二段,许多器物成为楚文化断代的标尺性器型。其中出土的“王孙飊乍(作)蔡姬饮簠”、“楚子超乍食繁鼎”、“番仲作戈”、“许由造戈戈”等器物极为精美。是东周时期的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楚国墓群,时代为西周晚至东周时期。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约15千米,东西宽约5千米。1975年以来,先后发掘297座,出土文物有古铜、铁、竹、木器和玉器等1000多件。以错金鸟篆铭文铜戈最为珍贵。为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古墓葬。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朱家湾遗址位于当阳市烟集镇旭光村。漳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西临丘陵,南北为漳河冲击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80年试掘。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及东周楚文化因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昭丘位于当阳两河镇境内磨盘山,距城区24千米,沮河和与漳河汇合处东岸,鹰落湖畔。传为楚昭王陵寝。据清同治五年《当阳县志》载: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楚昭王救陈,卒于城父,葬于是邑,故称昭丘。墓高7米,直径160米,封冢高峨,周围遍布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化遗物。附:当阳出土的楚文物(藏宜昌博物馆)蟠虺纹蹄足附耳铜鼎(春秋)当阳赵家湖楚墓群出土。高31.8厘米,重约10公斤,是当阳楚墓之精品。方唇束颈,腹微浅并收敛,附耳、蹄足、盖上饰三周凸弦纹和蟋虺纹,盖与口相接处有三个扁形平齿,用来卡住鼎口,顶部有透空环形握手,通身饰两道重环纹及蟠虺纹,这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花纹。为一级文物。镶嵌绿松石铜钫壶(战国)1998年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附近出土,一组三件青铜器,铜钫壶是其中的一件。这件钫壶堪称楚国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精品,高32.1厘米,通身镶嵌绿松宝石、整体器形矮胖,肩周四棱突出,方圈足。是古代用来盛酒的用品。为一级文物。春秋兽面纹三棱形有刺铜殳(春秋)1984年出自于当阳曹家岗5号墓,出土时带有长柄,柄长1.66米,是用一种滕条绕木棍制作而成。殳呈三棱形,锋税利,刺伤力强。三面各饰有两道血槽,銎锋之间有隔,隔宽1.5厘米,三面均有相同的饕餮纹。銎呈九棱形,共饰三五个乳钉。殳长11.6厘米,锋长63厘米。为一级文物。春秋环钮蹄形附耳铜鼎(春秋)出自当阳赵家湖春秋楚墓,高35.7厘米,重约12公斤,是当时古代人煮食物的用品。盖隆起,中央有一抓手饰满乳钉纹,盖面有四个对称的环系,深腹微鼓并饰对称两环系。圆形底下饰三兽蹄形足,足上各饰一环系。主体纹饰为:凸弦纹、蟠虺纹,斜方格纹、蕉叶纹等。是楚中之精品。为一级文物。楚子铜古铜鼎(春秋)1974年当阳慈花电一大队出土,高24.5厘米,口径21厘米,腹深14.2厘米。子母口,直沿,束颈,附长方形耳,深腹圜底。盖上饰三道凸形绳索纹将盖面分成四区,其间均填满蟠虺纹和蕉叶纹。腹底饰三兽蹄形足,腹内壁有铭文两行六字「楚子之食系」。为一级文物。盘(春秋)1988年在当阳赵家巷出土。高7.8厘米,口径37厘米。盘呈圆形,直口,平沿,方唇,浅盘,圜底,并附有兽足,腹上饰四个对称的环耳,其中两环耳内又各套一圆环,以便提取。腹部饰蟠虺纹一周,环耳上均饰几何形卷云纹。此器为古代的盥器,是奴隶主贵族宴前饭后行沃盥礼时所用。铜也(春秋)1988年在当阳赵家巷出土。高11.8厘米,长21厘米。形似瓢,半圆形流,后部板呈卷尾兽形状,平底,角上部饰蟠虺纹兽头图案,两角外侈,角上饰卷云纹,上腹有一周凸棱弦纹,兽的两侧饰变形窃曲纹,上腹饰一周蟠虺纹和樵叶纹。此器为古代盥器,奴隶主贵族宴前饭后行活盥礼时,一人执也浇水,一人奉盘拉废水,以便让奴隶主洗手,与盘配成套使用。玉琮(春秋)1988年在当阳赵家巷出土。是目前馆藏唯一的一件。其外方内圆,制作比较粗糙,玉科一般,素面,琮在古代用途有很多说法,据《三礼》及汉儒解释有祭礼时用以祭地,敛尸时放在腹部,朝聘时诸侯持其敬献君夫人等。则今人根据其形状和纹饰认为是贵通天地的一种法器,是图腾柱,是巫师用以沟通神灵的工具等。汉以后似已不再制造。春秋磨光黑陶罐(春秋)1984年当阳金家山楚墓出土,高21.7厘米,口径13.8厘米,泥质黑陶,火候甚高。方唇,平折沿,颈较短,腹身矮胖,最大腹径靠近器身中部,凹圜底,颈中部至上部有数周环带,腹部饰有一道凸弦纹,上腹的弦纹间夹有两间三角形暗纹。凡目睹了这件藏品的专家学者们,都对它的制陶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一级藏品。彩漆豆(春秋)1988年6月在当阳赵家巷出土。高13.5厘米,口径34厘米。敛口,浅盘,粗柄,圆盘形器座。腹部有一道凸棱。通体以黑漆为底,饰彩红色云雷纹组成的三角纹、波浪纹和变形窃曲纹。器胎厚实,系整木凿雕而成。与此同出的有漆簋,漆方壶等。楚平王铜甬钟(春秋)1973年出土于当阳季家湖楚城。打击乐器,直柱甬,体腔略长微倾,截面扁圆,浅于口,钲部36枚,钟上有“秦王卑命竟墉王之定救秦戎”十二字铭文,这段文字弥补了史无记载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秦楚两国的紧密联系,是补史证史的珍贵实物史料,本礼乐重器在该处出现,表现其为政治、军事的中心重地。资料链接南襄城位于沮河上游的远安县境内,时代为战国时期。该城址面积为27万方米。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现存部分北垣与东垣;残长约186米,底宽11米,高1.9米左右。城内今还保存有战国时期古陶井。楚王城位于秭归县郭家坝镇楚王井村东南100米,时代为东周,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平面近椭圆形,残存城垣约100米,底宽3米,残高4.2米左右。城中有一台基,可能是宫殿基址。另还保存有宽约2.5米的缺口,可能为城门。出土甗、鬲、钵及筒瓦等,极富楚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这个城址有可能是夔故城,夔亦被楚封。鲢鱼山遗址位于秭归县归州镇境内,距集镇约4公里的临江阶地上。该遗址时代为商周,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出土有商周时期的鼎、豆、罐、盆、盘、灯座形器等仁。该遗址有可能是楚丹阳故城。
本文标题:当阳季家湖古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