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形式与政策浅析国际格局与中国对策
《形势与政策IV》课程论文(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论文题目:浅析国际格局与中国对策姓名:学号:学院:年级专业:级专业任课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浅析国际格局与中国对策摘要:自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相继出现衰退迹象,之前被人看好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减缓。如今,在经济危机冲击下所引发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变化日益明显,而在国际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关键时期,身处其中的中国,对自身的定位应是怎样,同时,又该选择怎样的道路,本文对其进行了一定探索。关键词:国际格局;中国;应对一、对当前国际格局的认识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上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之间力量对比而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权力结构或体系。国际格局包括两个基本因素,其一是力量分布差异所造就的结构,其二则是不同行为体之间因上述差异而形成的关系。国际格局虽然具有稳定性特征,但其发展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为“一超多强”局面。随着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展现出的强劲势头,特别是“9·11”之后,小布什政府借反恐战争之机,强力推行帝国式的对外战略,单边主义抬头。于是有人用单极格局来定义当前世界政治的现实,特别是美国国内的新保守主义分子大肆鼓吹“单极时刻重现”。但是,正如很多有识之士早已指出的那样,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似乎为美国赢得了优势,但对自身霸权体系的运行却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上,美国不断进行战略资源投入,霸权成本在增加,消耗着国家执行大战略的决心和能力。而美国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上引起了新的动荡,并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弱化了霸权国的领导力,这也成为小布什政府为人所诟病的致命缺陷。2008年重创美国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是美国这些年内外矛盾积累下的大爆发,也对国际格局的演进提供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此次经济危机产生了全球性的消极影响,也是自“二战”结束后以来,美国与欧洲经济首次同时陷入衰退。正是在全球经济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之下,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同时开始在政治领域开始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对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体系在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上升也为其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代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和国际行为规则的调整,也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从“G20”到哥本哈根会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与对抗日趋明显。目前,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阶段,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也是国际政治演进的内在机理所决定的,这种新变化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时的重要考量。第一,“一超独大”局面发生动摇,但其世界霸主地位短期内仍难以挑战。从阿富汗、伊拉克到金融危机,美国内外政策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喧嚣一时的美国单独主导世界的想法已经宣告彻底终结。奥巴马上台后,虽然以“变革”为口号,大幅调整了小布什的内外政策,但小布什政府遗留下来的政治和经济负担,在短期内是无法彻底摆脱的。而世界其他力量的发展也表明,多极化的趋势并没有减弱。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虽然仍很显著,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协商合作的需求更为迫切。正如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所言:“美国实力的现状无法掩饰美国在世界地位的相对下降,而伴随美国实力相对衰落的是美国影响力和独立性的绝对减弱。”有人就此认为,美国霸权已经进入不可换回的衰落期。这种看法虽有合理性,但要谨防走向极端。从大历史角度来看,霸权的兴衰是不可避免的。不过,需要清醒看待的是,这种衰退不是疾风骤雨般的,“从历史的轨迹看,西方霸权衰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在总体上衰落的过程中,不排除还会出现阶段性的复兴、重振”。第二,西方世界整体优势明显,新兴经济体虽然充实了发展中国家实力,但南北差距仍在扩大。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西方国家的整体性优势仍然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2006年世界上20个最富有国家的人均收入比20个最贫穷国家整整高出37倍,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所拥有的世界总产值高达86%,它们占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也高达82%。而占世界人口75%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所占的这两项比例仅分别为14%和18%。世界前10位经济大国排名,美国仍居第一。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由10年前的36个增加到目前的48个,其中33个在非洲,13个在亚太地区,2个在拉丁美洲。全球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这个数字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第三,新兴发展中国家虽然势头良好,但在国际格局中地位和作用有限,自身也面临内外隐患,未来发展存在潜在风险。一些新兴大国,在很多方面尚未成形,缺乏稳定性,未来发展的持续性也难以得到保障。从内部来看,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都面临着政治不稳定、社会转型不顺畅、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在外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规则和国际组织几乎都是由西方世界建立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也牢牢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因此,新兴国家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按照现有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事务,自身政策和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限制和损害。此外,一些国家与邻国存在领土争端、地区安全形势不稳定,缺乏有效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这些负面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从目前国际格局的变化来看,毋庸置疑,国际格局正处于一个重组阶段,新生力量与旧有主导力量之间正在形成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斗争,也有合作,还有妥协。正是在这一系列互动之中,新的力量对比结构将逐渐成形并稳定下来。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重组是动态的,同时也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力量之间的此消彼长与互动并非一成不变的,并不能简单地看做新兴力量正在顺利地替代旧力量,权力的流失和转移是多方向的,并不仅仅是由旧力量向新兴力量单向流动那么简单。新的国际格局尚未最终成形,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也还没有进入稳定阶段。新生力量与旧力量、新兴力量之间、旧力量之间都会围绕权力问题产生复杂的、持久的合作与斗争。二、新世纪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对中国外交提出的新要求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在客观上也反作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一些国家不得不面临发展中的新的国际形势,国家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国的外交行为不仅是简单的一国对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更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中国外交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和融入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外交也与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形势紧密相连。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更好地参与国家间的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均衡合理化发展。中国外交应该积极响应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形势下对其所提出的新要求。第一、要求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西方一些大国出于人权与自由民主的考虑对部分专制国家的内政进行干预,但有时手段过于急切,没有全局性的考量,也给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国际格局增添了动荡与曲折。面对曲折发展的国际格局多极化的重要一员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要求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将自身的外交活动置身于全球动态的变化形势进行考虑,做事情不单从自己的价值观,利益观出发,而是要有一种全球视野,全局观来处理国际事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外交行为符合国际规范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有利地维持国际格局稳定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中国要向国际社会提出自己特色的外交价值观,打破西方在外交上的话语权。新世纪随着国际格局的转变,各国都试图为新的国际体系价值观念注入自身的理念。当前西方国家正大力倡导所谓民主价值观外交,强调所谓的西方式民主人权观念,使道义和价值观成为新的竞争重点。中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外交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还有利于打破西方在外交价值观方面的主导权和解说权。第三、中国外交应实现利益与责任的平衡,服务经济建设与保护海外公民,华侨,华人利益和人身安全并重。中国外交从毛泽东时代的反殖、反帝、反霸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外交工作服务国内经济建设,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外交正在从单纯的服务经济建设转型为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外国家利益,国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并重。第四、中国外交要具有新国际主义的精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边缘位置逐渐向中心区域靠拢,从置身体制之外变成体制内的核心角色之一。全球化观念正对中国产生持久影响,世界也开始期待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当前许多国际热点问题全球金融体制改革,气候变化问题,能源问题,中东局势,朝鲜半岛和平,伊朗核问题,反对恐怖主义,保护贸易自由等,都需要中国参与解决。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更是一种新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第五、要求中国外交以立体外交的方式参与国际活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经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色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在一些发达国家成为可效仿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歩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面对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均衡,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趋向深入以及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意愿趋向上升这三个趋向。这就要求中国外交以一种立体外交的方式参与国际活动,无论是外交的层次,外交的领域,外交的技术,外交的理念都要适应正在变化的国际形势参考文献:[1]熊文敏.新世纪国际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和谐外交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5.[2]季正明.对当前国际格局与中国对外战略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
本文标题:形式与政策浅析国际格局与中国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