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内涵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全面”都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党的十八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强调要确保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整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的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大命题。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八个方面的任务要求,即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二、2015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工作任务我国明年经济工作有以下5个主要任务:1、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2、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4、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5、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在合理区间运行,基本实现政策目标▲经济增长实现目标,但面临下行压力。▲物价涨幅低位徘徊,出现轻微通货紧缩。▲就业形势较为稳定,但面临结构性问题。▲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跨境资本流出快速增长。增长动力趋缓,结构出现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消费增长小幅回落,出现新的消费热点。▲外贸形势疲弱,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平稳增长。▲经济结构优化。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房地产市场。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楼市供求关系从过去供不应求转变为整体平衡和局部过剩,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持续性暴涨。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服务业快速发展。▲中西部经济发展快于东部。三、2015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加大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护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推进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灾情监测调度预警,完善重大灾害应急预案,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全面落实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2.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打造大宗农产品优势产业区。巩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粮食优势产区。适当减少东北高纬度区、西北干旱区玉米种植,科学调整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小麦种植和南方重金属污染区水稻种植,鼓励粮豆轮作、粮肥轮作、粮饲轮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粮改饲试点。引导棉油糖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建设。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和产业化,推广专用品种,改进和完善加工工艺。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努力打造高效精品农业。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扩大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生产试点规模。推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援疆、援藏、援青和对口扶贫工作。3.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在冀鲁豫皖等地重点实施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优化草食畜牧业区域布局,草原牧区重点推行划区轮牧、舍饲半舍饲,北方农牧交错带重点推广农牧户繁育、规模场育肥,传统养牛养羊大省重点发展农牧结合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南方实施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扩大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开展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4.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健全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经营机制,保护渔民合法水域滩涂使用权益,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业设施装备水平。落实好渔民上岸定居工程。加快推进海洋渔业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渔政队伍建设,做好渔船管理、渔民教育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涉外渔业管理。做好内陆渔政管理工作,着力抓好长江流域渔政执法。四、一带一路的深层含义“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历史选择的回归: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帮助别国,特别是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中国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作为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丝路精神并非中国独享,它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多边合作的契机: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2014年4月10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开启了“一路一带”战略。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老挝总理通邢、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东帝汶总理沙纳纳、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进行了同台对话,共同探讨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3]构想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4]我国对外开放战略2.0版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摆脱以美国为首国家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的重大战略,被称作世纪大战略。这是中国在近200年来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将彻底摆脱原来依附大国,被动挨打的地缘政治局面。一带一路”倡议虽然由中国提出,但它实质上是惠及各个参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项目,既涉及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更关乎区域协调与全球治理。要以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为基础,深刻把握并突出彰显现代丝绸之路“开放、包容、互利和共营”的核心内涵。第一,开放。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现代丝绸之路建设,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不能搞封闭小圈子,更不能有排他性。尤其要求推动各参与方努力提高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在相互开放中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市场。第二,包容。这是区别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它意味着现代丝绸之路参与方的多元化,即有别于其他合作机制,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封闭性集团,只要是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或地区均没有门槛要求,皆可自愿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合作方式的多样化,现代丝绸之路建设没有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各方围绕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可采用双边或多边、本区域或跨区域、金融或贸易等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在具体项目建设中,可广泛吸纳沿线各国当地企业、西方国家企业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开发,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具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不仅不会主动挑战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反而能与现有各类机制实现良好对接。第三,互利。这是推进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区域合作构想,只有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才能具有持久活力和广阔前景,互利性是一切合作得以出现和延续的动力。因此,推进现代丝绸之路建设,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参与方之间,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扩张,更不能打着开放、自由贸易的幌子,搞与邻为壑的重商主义、产品倾销。要立足于各参与方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第四,共营。这是保障现代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虽是由汉朝政府打通并拓展,却是以民间商旅互通有无为主,并不是由某一国政府主导的,因此,古丝绸之路精神本身蕴含共同营建、共同受益的内涵特征。现代丝绸之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虽然由中国倡议并积极推进,但它实质上是惠及各参与方的共商共营共建共享项目。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机制化安排,还是实现方式、合作内容、阶段目标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共同受益,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
本文标题:形式与政策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