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建武,刘惠(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我国政策引导成立,经过四年的发展,它是否达到设立初期银监会、人民银行所要实现的目标?这是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视角出发,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邹氏检验,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完善了我国金融体系,也更好的支持了我国的“三农”服务。同时,在此基础上发现在“服务三农”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缓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最后针对其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加大业务建设、明确市场定位和增强政策支持。关键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邹检验中文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引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①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而设立,从首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至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走过了四年多的历程。四年之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如何?它是否有效的完善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是否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着力于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以来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制约其发挥作用的因素。本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运用邹检验间接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的引导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一、文献综述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研究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其的研究文献也比较多,大多都是集中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吴占权、朱田[1](2010)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的特征,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贷款违约风险较大,机构建设和发展要着重风险控制;王建英、王秀芳[2](2010)则主要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风险,着力于建立一个科①依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第二条(一):“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三是鼓励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学适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孟宇航[3](2010)基于吉林省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研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年志远、马宁[4](2009)从制度方面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和缺陷,认为应该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才能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其进一步发展;赵天朗[5](2010)主要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制度性原因;于菊兰[6](2009)主要着重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效研究比较少,王曙光[7](2008)以调研方式对我国已经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构建产权多元、竞争充分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积极作用。目前,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大都是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制度缺陷,这些研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完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是否发生了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并没有人从这些方面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研究,本文这是从这方面出发研究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二、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一)成立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农信社是我国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基层网点大规模撤并,农发行的政策指导和业绩一直不够理想,邮政储蓄的金融支持职能还有待提升,农信社自身的包袱繁重,这一系列的因素加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贫血”现象。面对我国农村发展资金贫乏问题,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选择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县正式开业,紧接着的3月9日,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挂牌营业。这标志着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结出了第一粒果子,标志着一类崭新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式诞生,也标志着我国在着力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7年10月初,银监会又早于市场预期的时间表,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推向了全国的所有省市区。为支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财政部、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2008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村镇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利率、支付清算、会计、征信、金融统计和监管报表等方面的政策。政策中适当放松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有力的支持了这些机构的成立和成长;2009年3月17日,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通知中决定将支农再贷款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县域内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2009年7月23日,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安排中提出在2009年-2011年,全国35个省(区、市,除西藏外)、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8];2010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通知中为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量的增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政策指导;2010年5月18日,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指出中央财政对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的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二)发展现状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国已经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银监会核准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从经营情况来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1.亿户、6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2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2%和50.4%,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9];从资金来源看,有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并且还有国外资本。三、模型建立及变量分析(一)模型建立和数据选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为“三农”服务,自2007年开始,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的统计口径。为有效反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本文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的相互关系,农村经济增长指标用第一产业总值(RGDP,简写为RG)衡量;农业贷款(RLOAN,简写为RL)和农业存款(RDEPO,简写为RD)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增长服务的贡献力指标。在数据时间区间选取上,由于1989年前后农业存款的统计口径不太一致,为达到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统计口径一致的数据,即选取数据时间区间为1989年——2010年。因此本文建立农村经济与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的线性关系函数:RG=β1*RL+β2*RD(1)为了消除异方差性,本文对选区变量进行对数变换,用变量LOGRG表示对数变换后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用LOGRL、LOGRD分别表示对数变换后的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10]。因此,本文建立如下模型:LOGRG=β1*LOGRL+β2*LOGRD(2)我们假设:模型中参数稳定。为检验假设,采用邹检验将原本数据分割为两个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用这两个样本数据运用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相应的残差平方和RSS1与RSS2,然后将两个时间序列合并为一个大样本后再次进行回归,得到大样本狭隘的残差平方和RSS3,最后计算邹检验的F统计量:F=3121212[()]/(1)12()/[2(1)](k+1,2(1))RSSRSSRSSkRSSRSSnnkFnnk如果F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参数是不稳定的,即模型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否则亦然。本文按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将样本数据分成1989-2007年和2007-2009年两端,运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进行邹检验。(二)变量分析观察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如图1)。图中数据显示,2003年之前,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增长率不到5%,甚至在1999年达到了负值,远远低于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突破之前一向低迷的数据,达到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水平的22.05%。进一步观察2005年和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它们分别是8.8%和3.4%,这一水平与2004年之前的增长率水平基本持平。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又一次达到了19.8%较高增长率水平,2008年到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18.7%、3.6%和14.9%,除2009年外,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2007年的水平基本持平。图11997年-2010年我国第一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一生产总值增长率-0.0500.050.10.150.20.25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时间增长率第一生产总值增长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有较大的波动,与我国的农村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有不可忽略的关系。2004年之前,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都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重心在城市,当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过于薄弱。这种情况就限制了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全民的整体发展。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有很大的突破,其主要原因是2003年国家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强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存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效果。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与2004年之前的数据基本持平,说明2003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只是使农村经济在2004年这一年有了较大的增长率,却没有达到持续长久的促进农村经济高增长率的效果,这完全不符合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对农村金融的强烈需求状况。除2009年外,2007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达到高于15%的高增长率。2009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是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2007年、2008年和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增长率较高并且基本持平,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在高速平稳的增长。造成我国农村经济近两年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以及农民利用金融工具意识的提高等等。但是,2006年12月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设立与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高增
本文标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