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影视欣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视的艺术特性2.学会进行欣赏名作3.欣赏名作重点难点如何对影片进行欣赏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讲授为主,结合一定的影视作品进行欣赏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看过电视电影,我们都知道什么好看什么不好看,除了个人喜好,还要我们对影片的了解和欣赏。二、新授(一)、电影发展史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在迄今为止的所有艺术种类中,只有电影和电视是人们知道其诞生日期的两门艺术。1895年12月28日晚,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这一天被电影史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着无声电影时代的开始。中国电影诞生于10年之后,即1905年,当时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戏曲舞台纪录片。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从总体上讲,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四大部类。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完全可以这样说,影视艺术是迄今为止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姊妹艺术。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的变革,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被称为“默片”。一般认为,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927年美国的《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不管怎样,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使得音乐、音响和语言都成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早期电影曾经采用人工上色的办法,即在黑白电影的胶片上涂颜色,如前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就是经过人工上色,使银幕上起义后的战舰升起一面红旗,显然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1935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美国影片《浮华世界》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电影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高科技时代,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正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包括计算机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手段和极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如在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居然与肯尼迪总统促膝谈心;《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一座座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侏罗纪公园》里奔跑的恐龙和始祖鸟;《泰坦尼克号》里巨大的轮船沉入水中等等。尤其是《玩具总动员》这部三维动画片,完全是由电子计算机制作的1,500个镜头组成。可以说,电子计算机高科技给影视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现在仅仅是初露端倪。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电影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而且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声音引入电影,促成了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诞生;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和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使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得以实现“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美学追求,这些事实都是被世界电影界所公认的。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电影美学带来了崭新的课题。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进展,电影在21世纪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二、电影拍摄的视觉要素包括五大类:光、色、人、物、景;一)、光:是摄影的艺术;二)、色:是美术的艺术;三)、人:作为电影的拍摄对象,是视觉形象的主体四)、景:1、人工景:摄影棚和场地外景,纪实与非纪实的美学特征;A.纪实:北影一条街,刻意追求每一效果、细节;B.非纪实:《暗恋桃花源》;特点:随意布置、任意拍摄、可移动、真实性下降;2、自然景:自然界山川河流及人类界一切;摄影机的改变与观念的改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是根据景写戏,还是根据戏写景;3、根据操作需要的划分:内景和外景;操作时强调光的色温、光质、强度;五)、物:表现人物个性最有力的工具;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贯穿全剧,起剧作作用的细节;渲染情绪的细节,起叙事作用;传达哲学理念的细节。三、名作欣赏一)、《巴顿将军》又名《铁血将军巴顿》1、剧情介绍一九四三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为了扭转战场形势,重振美军力量,美国当局派乔治·巴顿将军前往第二特种部队任司令官,有才华的布莱特雷少将为他的助手。年逾50的巴顿,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顿军纪,命令伙房必须准时开饭,官兵服饰整齐,不准女人裸体画带进军营,还制订了极严格的训练计划。经过雷厉风行的整顿,巴顿部下的官兵们,一扫悲观畏战的情绪,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骁勇善战的部队……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率领的坦克旅圣·米哈依尔战役中立下战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领导的第三集团军更在第二战场上屡建战功,甚至连传奇中的101师(目前热播《兄弟连》的E连所属部队)也曾在巴斯东被他们帮忙解围(当然E连的兄弟并不承情)。虽有如此战功,他却是个性矛盾的人,也曾因殴打患炮弹休克症的士兵而被媒体围攻甚至勒令道歉,然而在大多数人心中,他仍被认为是美国唯一能够打硬仗的指挥官。美国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1970年作品,乔治·斯科特主演,影片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八项奥斯卡大奖,片长170分钟。《巴顿将军》是国内观众相当熟悉的一部好莱坞经典巨片,八十年代曾在内地轰动一时,影片以传记的形式描绘了巴顿将军的传奇经历。《巴顿将军》根据《巴顿:磨难与胜利》和《一个士兵的故事》两部回忆录改编,编剧是当时年仅30岁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他因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并由此走向了更大的成功。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在二战期间曾以海军中队长的身份参加了巴顿指挥的西西里岛登陆战,这种特殊经历使他在影片处理上显得游刃有余。扮演巴顿的演员乔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这位桀骜不逊、威严傲慢的传奇将军。尽管奥斯卡将影帝桂冠授予了乔治·斯科特,可这位性格古怪的“银幕巴顿”却毫不买帐,不但拒绝到场领奖(他是奥斯卡历史第一个拒绝领奖的人),还特别发表声明以表达自己对奥斯卡的蔑视:“奥斯卡颁奖典礼是一场两小时的肉食动物的表演……让演员们彼此竞争,实乃堕落的表现。”2、作品赏析《巴顿将军》是一部典型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它不是严格的人物传记片,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战争题材故事片。它巧妙的把教化功能和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成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作品。(拍摄时代背景略)《巴顿将军》最为人称道的是开头的6分半钟虽然这是巴顿的个人演说(难得拍精彩),但影片对镜头精心设计,拍出了经典段落。首先映入人们视线的是一面充满整个画面的星条旗,这是美国的象征。它使人不由自主地把美国和“大”联系在一起:巨大、强盛、宏伟。一个小人从纵深处走来,站定之后,向观众敬礼,镜头切到特写:威武的军装、华贵的勋章、戒指、马鞭、象牙把手枪、美第三军军徽、四星上将。这是一个堪与国旗相配的将军形象:巴顿,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一战期间就率坦克旅建过奇功。二战期间又屡建奇勋,成为代表美国精神的将军。巴顿在星条旗前左右踱步,发表了关于战争与英雄的著名演讲(内容略)画面上没有讲坛,也没有听众,观众就变成了听众。景别从特写、中景到全景不断变化,使观众保持观看兴趣。开头的6分半钟不仅塑造了高大的巴顿形象,也让观众认可的美国尚武精神,并且在观赏中对巴顿的“劣迹”予以谅解。巴顿的独特性格无疑是构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元素。他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西点军校的高才生,又是美国最富有的将军。最重要的是,他酷爱战争,是一个典型的战争动物,没有战争就无法生存的人。巴顿是一名虎将,一个个性特征鲜明,富于诗意的将军,一个性情中人,是书生意气与将军本色的天然合体。巴顿的古典气质和书生意气在美军墓地和参谋一起漫步一段中有明显的表达(略)。用手枪打飞机亦是如此。巴顿与朱可夫的干杯也是充满戏剧色彩的。他富于书生意气,又没有外交家的委婉含蓄。巴顿有书生意气,却更具将军本色。他常常用粗话骂人,脾气暴烈,喜欢打硬仗,瞧不起懦夫和胆小鬼。打士兵是巴顿一系列倒霉事件的开始,他为此受到了严厉指责。战争结束了。个性鲜明、战功卓著的巴顿却因失言被解除了军职,离开了他视为生命的军队……影片运用对比手法,将布莱德雷将军、蒙哥马利与巴顿进行对比,突出了巴顿的独特形象。《巴顿将军》是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影片,观赏性、艺术性和商业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四、回顾本节课所讲重点和布置作业
本文标题:影视欣赏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4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