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影视镜头运动节奏探析
影视镜头运动节奏探析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影视作品运动元素—节奏的重要性、特点、实质及影响因素,重在为探析其表现形式之运动节奏做好充分理解的前提和保障,并通过对运动节奏的具体实现达到对影视创作的指导意义,结尾展望未来影视镜头节奏的发展趋势再次凸现对运动节奏研究的必要性。一.影视运动元素——节奏影视是一门现代艺术,以塑造形象和典型为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而影视的表现手段主要有三个,即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和运动元素。这三个元素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在服务影视的前提下,又是互相联系和互补的。影视的运动元素,其主要构成是节奏和蒙太奇。在影视艺术中,节奏是同时表现在空间运动和时间流程形态上的一种“旋律”,渗透在影视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一).影视作品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讲:“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法国电影理论家慕西纳认为,电影的关键“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1]美国电影研究家威廉·汉脱在《电影的探索》中写道:“毫无疑问,节奏——这是影片的最基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最微妙的很少被研究过的特性。”[2]影视节奏是作品生命力之体现,没有节奏,便失去了艺术的魅力。张艺谋在《红高梁》中极力要张扬的是狂放的生命意识,在艺术处理上相应地采用了看似玩耍的节奏,外部松散内里紧凑,相得益彰;谢晋在《红色娘子军》中注重一种强烈深沉又昂扬的节奏,更好地挖掘出了影片的主题;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一改以往琼瑶作品缓慢的节奏,充分发挥音响和色彩的快捷与明丽功能,获得了成功,这即是时代意义与市场意义上的节奏表现。(二).影视作品节奏的特点尽管很难对节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我还是试图从那些关于节奏的论述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特点。1.观赏者的地位很重要,节奏的存在以观赏者感知或感受到为条件。影片内在力量既情绪流动的节奏决定了电影语言的不同幅度和速度的交替运动,引发欣赏者改变原有的心理状态,产生情绪感受上的共鸣或同步,由此可知,电影节奏并不等于影片本身的节奏,而且包括影片本身节奏与由此产生的观众感受节奏的同构。如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其中几处主人公生活工作中翩然起舞的场面情节就是来源于音乐节奏和调动起来的观众情绪节奏。影片按现实时间的自然流程运用手提摄影的方式描述一段充满画面质感和情感真挚生动的故事。女主人公眼疾日重却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嘈杂的工作环境中却以机器有韵律机械的运作声和工友的操作声作为翩然起舞的节奏,在劳累中享受音乐舞蹈的陶醉。这种节奏的享受很大程度上是主人公情绪上的要求,影片正是抓住这点让这段优美的节奏韵律成为亮点和影片魅力所在。2.艺术家为观赏者制造一连串期待和这些期待的实现。这里最典型的例证应该是也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导演希区柯克在运用变化和构成节奏形成独特的悬疑影片风格上堪称大师。由变化产生节奏影响甚至控制观者的期待成为希区柯克轻车熟路的手段。表现在影片《精神病患者》中浴室谋杀一段是这样处理的:由浴室开始到玛利恩被杀倒地,共长3分钟,如果从老妇人进画算起到杀人后老妇人出画,长约39秒,共33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仅1秒多钟,其中最短的镜头仅有几格。[3]这场戏时间之短,镜头之多,速度之快,节奏之高,构思之精密,艺术感觉之准确,都是非同寻常的。由观众的预知式结局到结局的揭示,并以预知悬念的手法为观赏者制造一连串期待并对这些期待加以实现。期待是紧张的一种形式,如愿以偿至少提供了一种暂时的解脱和松弛。3.内容和节奏连在一起。两军对峙和儿女情长,自会有不同的节奏形态。表现动感和奇观性的好莱坞大片注重视觉冲击,其节奏也具有鲜明的可靠速度和力度获得的刺激性;而表现生活、情感的生活片,影片节奏如生活自然流程,如我看的韩国导演李贞香的《一屋两婆孙》,中国马俪文的《我们俩》完全就是这种清新质朴又不失真情的生活流程片。4.节奏需要某个或某些单位的重复。这个屡现的单位间的内容又分成了好些组或节—如乐谱中的小节。节奏的变化可以源于每拍的长短也可以源于各拍间距离的长短。我觉得把电影当音乐来拍的比较突出的是王家卫,看他的电影像生活在一种音乐空间中,一种情绪的迷离旅行,《花样年华》中优雅闲散的脚步,墙角昏黄的路灯,不断重复的复调音乐,这种节奏韵律的屡现和距离呈现让影片变化自如又不离核心情调;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火车上舞蹈一段,凸现了节奏的顶级美感和视听享受,这是一段内心的舞蹈,想象中最完美的情感抒发,从女主人公摘掉眼镜的“惊人”之举到她从想象中回到眼镜中的现实,据我拉片观察共约132个镜头,景别很丰富,拍摄角度也细致琐碎,镜头具体到一个表情一个未完成的动作,其中近特镜头占2/3,全景远景的出现好像音乐中乐段的间隔,也有明显的抒发舒缓情绪的作用。5.要把握好影片的总体节奏。大多数导演是通过对摄影机和演员运动的处理,对对话速度和剪辑节奏的处理来掌握它的影片速度,导演既是依据理性又是依据直觉来处理速度的,尽管大多数影片兼有动作缓慢和快速的场面,但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大致的总体效果。尹力最新力作《云水谣》明显的分为两大节奏板块也是由表现内容所生发的叙述方式的区别,前一部分表现纯美的爱情,太平安逸,节奏舒缓优美;第二部分爱情遭遇挫折,战争生活主宰画面,或热烈或喧嚣,节奏起起伏伏,充满戏剧感。变化溶于统一的真挚不变得感情,最后在情感共鸣中走向统一。(三)影视作品节奏的实质苏珊﹒朗格认为:“节奏的实质是通过先前事情的结束为一个新事件做准备,一个有节奏运动着的人用不着丝毫不差的重复一个动作,但他的动作必须具备完整的形态,大家方能感到开始,目的和完成,并在动作的最后阶段看到另一个动作的条件和产生。节奏是以先前的紧张的消逝来达到新的紧张的建立,紧张根本用不着依序相等的时间,但是酝酿新的转折点的情景必须在其前者的情境中有所体现。”[4]在这些关于节奏的论述中,我们应该注意节奏的实现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的存在促成新的节奏的屡现;此外不能把节奏当成一个机械的因素,必须把节奏放入影片时间流中去考察,必须在运动中加以分析,把握。苏联影片《恋人曲》因为没有把握好对节奏的控制,而造成对影片整体的破坏,影片前半小时令人震撼,影片外部节奏活跃,但这一切很快变得很迟钝,因为虽然外部节奏不断加快,内部节奏却原地踏步,影片竟有二十几分钟之久没有出现任何新的情况。从第一句“我多么爱你”直到参军出征前的告别,没有任何新发展,镜头内的张力越来越弱,它无法激发起观众丰富的联想。二.影视作品节奏的影响因素雷内·克莱尔认为有三种因素可以决定影片的节奏:镜头的长度;场景的变换;镜头中的影像活动。[5]而现在一般认为电影节奏表现在镜头长度、拍摄距离、摄影角度、摄影机运动、时空转换手段、音画关系等方面,下面具体而有重点地阐述一下各种节奏形式的审美特质和欣赏效果。镜头是影视的基本单位,镜头的时间长度对于节奏就具有重要意义。“快而短的片断引起兴奋的感觉,而较长的片断则给人一种镇定、松缓的感觉。”[6]一部以短镜头为主的影片何以长镜头为主的影片在节奏上是截然不同的:一般,长镜头节奏舒缓,短镜头则创造一种快速急促的节奏。示范短促的镜头所创造的是一种冲击感,而长镜头所营造的则是一种期待,甚至是一种焦躁不安等等,总之,只有等时间展开,否则不得而知。电影的景别也创造着节奏。远景是观众视野开阔,全景体够完整的生活场面,中近景叙述事件、使观察透彻,特写展现细节流露深层次情感。马赛尔·马尔丹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一个全景中,任务又是被处理成一个渺小的形象,人被物化。这时,全境就产生了一种悲观的心理情绪,消极的道德气氛。[7]但有时也能创造出相反的意境,表现美好颂歌抒情式的情感。特写适用于表现“一种思想意识的全面暴露,一种巨大的紧张心理”,马尔丹还认为,一系列特写镜头可以产生一种异常有力的、压到一般描绘的激烈的戏剧性,全境则更多地造成一种痛苦感、不安的期待、令人难以忍受的懒散;从全景走向特写表达心理紧张的突然变化,从特写转向全景产生的效果则是无能为力和听天由命。拍摄角度的变换同样具有节奏上的意义。正拍展示观众关注的正面形态,人物的正面形象传达性格最丰富,因此正拍的效果明朗有力,直接丰富;侧拍展现被摄体同环境的关系;反拍表现被摄体背面,对人物而言可则是一种特殊需要。仰拍一般可造成某种优越感,表示一种赞颂和胜利,因为这种手法扩大了人物形象;俯拍可以使人物更渺小,压到地面,产生道德上的压抑。不同的蒙太奇手段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平行蒙太奇将同时进行的事件分割成许多片段,交替的在银幕上出现,这种手法能创造出紧张气愤,其节奏也是急切而紧凑的。对比蒙太奇,使对比双方的审美意味相比较而加强。对比的结果使后续的画面产生形而上的理念表达,同时在故事叙述上产生强烈的节奏。如我国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张忠良腐化的生活场面与素芬苦难的生活度日交替出现,直到在大厅相遇出现了动人的节奏气氛,震撼不已。复现蒙太奇,关于反复对电影的意义,通过大师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反复有助于有机整体的建立同时也可以作为加强力度的手段。影视艺术中的“反复”,一般是某一种事物表面形式的重复。[8]诸如用具体物件、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场面调度,环境背景、镜头景别和镜头角度的反复,来强调导演在影片中的某一意念,从而表明事物的内在变化。这种种“反复”,有的能提出某种暗示、象征、隐喻,引起观众的联想;有的能贯穿全剧,深化戏剧冲突,增强戏剧性效果;有的能渲染气氛,让观众“入戏”。重复能使人产生一种时光流逝的亲切感觉,有助于主题思想的揭示、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结构的完整。在布莱松的影片《圣女贞德》中,反复再三的出现全无修饰的沉闷西街监狱的高墙,沉重的大门,通向火刑柱的阶梯和石路。这种重复手法却凝聚着深厚内涵,首先让人联想到仪式的感染力,同时使人体会到一种超越个体的沉重感和无情规律,在导演不同寻常的空荡荡的现实中,重复手法的单调感或其催眠式的节奏,始终伴随着人的貌似变幻不定的历程。隐喻蒙太奇,按照剧情的发展和情节的需要,将类比的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类似的特征凸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意图、事件的情绪色彩,从而丰富和深化事物的形象。江姐与青松的呼应,我国电影《小花》中人物心情与具体景物(彩虹、带露的花)的对照出现都有隐喻之意,让影片悬浮着一种情感节奏。闪回,给人突兀引导感,它是对情节叙述的插入和修整,同时强调着主题,敲击出短暂的节奏强音。声音对电影节奏的创造起着重要的意义。难怪巴拉兹提出“声音蒙太奇”的说法,而音画同一作为最基本的结构手法“可以创造出非常严密、有趣且富于表现力的结构来”。[9]著名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中腰鼓一段是整部影片节奏中的一个“格”,腰鼓的鼓点所构成的“节奏鼓点”让人久积的压抑彻底释放,不由身随舞动。音画分立可以拓宽影片容量,在德国导演施隆多夫著名的《铁皮鼓》开头,在宁静的小镇中却传来了不祥的警鸣声,预示了未来小镇不测命运。又如北野武《座头市》影片中很多劳动的场面都应和着音乐的节奏。第一处农人锄地的声音与节奏,充当了背景敲击乐之间的和声;第二处在影片中段,有几个农民在雨中戏耍,光脚板与泥巴踏合之间发出来的声音,分明是踢踏舞的旋律;而临近结尾时,村民们帮助盖房一段,各种劳动工具简直都成了乐器,每一下锤击都对应着敲击乐,而刨子、锯子的每一次推拉都正好成为背景音乐的伴奏。以色调变换来创造节奏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中国的《小花》,苏联的《这里黎明静悄悄》,都是成功的例子。一部电影通过显、隐、化、切等手段巧妙穿插和有机配合都能产生出富有层次感的节奏来。三.影视作品节奏的表现形式—运动节奏作为影响电影节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摄影机的运动所构成的节奏非常丰富,它的运动使静态的对象产生动感,使动态的对象呈现出更丰富的运动变化,我们称这种复合运动形成的节奏为“运动节奏”即运动形成节奏。摄影机的运动即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方式所拍到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如:由推、拉、摇、移、跟、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形成的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
本文标题:影视镜头运动节奏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4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