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5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改变了线段的编排。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确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3、用厘米、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估测、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和用直尺准确量、画线段。难点:1、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2、运用厘米、米进行准确测量。四、单元课时分配:共5课时: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3例4例5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确定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一、教学内容:书p1,例一二、教学目标:1、知识点: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亲身经历长度单位统一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能力点:通过用不同的实物作标准进行测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合作、估测的意识。3、习惯点:通过参与测量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切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难点: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三角尺或直尺、铅笔、橡皮、回形针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在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例一)(1)师:我们每天都要用数学书,你知道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吗?引导学生用各类物品(回形针、橡皮擦、铅笔、小方块等)测量数学书的宽。(2)学生操作,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成表:物品回形针橡皮擦铅笔小方块······数学书宽你的想法(4)教师质疑:都是测量的数学书,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物品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初步感受需由同一物品去测量。2、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1)全班统一用相同的物品(回形针)再次测量数学书的宽、长。(2)学生操作,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数学书的宽是()个回形针长,长是()个回形针长。小结: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很容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长短。所以,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也就是必须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4)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物品的长度?(5)全班统一用回形针测量自己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基础知识题:学生看图直观地估测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示: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能力提高题:(1)(动手实践)四人小组合作:用铅笔测量桌子的长、宽、高和凳子的高。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2)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小正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检验自己的估测是否正确。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正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交流方法:可以在第一个方块下面做一个记号,然后按照第一段的长度依次画下去,看能画出几段,就说明有几个。也可用手进行比划。(3)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统一用小正方块,若没有就用眼睛看书上画的小正方块用一只手在另一只手掌上比划。(为下节课学习厘米做铺垫)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天的知识,你觉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课后思考:运用今天学的知识,去测量你最喜欢的物品的长度。五、课后记:六、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物品回形针橡皮擦铅笔小方块······数学书宽你的想法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第二课时认识厘米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二,第8页第1-2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2、习惯点: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实践活动,掌握1厘米的概念,会认直尺上的刻度。3、能力点: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用厘米尺测量常见物体。难点: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刻度尺。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块作单位来量一量学具中纸条的长度。教师: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让学生来量。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教师说明:在测量这两张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生:……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1、介绍认识尺子。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课件演示)[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3)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3、用厘米量(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三、方法应用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4、判断题。(课件演示)[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五、课堂检测:1、基础知识题:教材练习一(第8页1-2题)2、能力提高题:我会填:(1)刻度尺的刻度从“0”到“3”是()厘米。从“1”到“6”是()厘米。(2)我的大拇指的宽大约是()厘米。(3)我的橡皮长()厘米(4)数学书长()厘米宽()厘米(5)铅笔盒长()厘米宽()厘米我会算:15厘米+4厘米=26厘米-8厘米=19厘米+7厘米=54厘米-5厘米=3、拓展创新题:想一想,怎样用一把断尺测量一块橡皮的长?小明想测量课桌的长,但是直尺不够长,他应该怎样做,才能知道课桌的长呢?六、课后记:七、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厘米1厘米大约是一手指的宽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一、教学内容:教材P4例4,练习一第8页3、4、5题。二
本文标题: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5课时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4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