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
I徐州和周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摘要综合经济实力是地区发展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分析评估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更能寻找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通过对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找出经济发展的优势、差距和不足,可以为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参考。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周边30个城市(淮海经济区核心区、长三角、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分析判断,对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提出探索建议。首先界定了综合实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分析发展现状、建立数据模型和分析评价结果,指出徐州经济发展中在周边城市中的发展位次和层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最后从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民生民计改善等5个方面提出提升经济实力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综合经济;实力;2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周边30个城市(淮海经济区核心区、长三角、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分析判断,通过对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找出徐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差距和不足,为全面提高徐州综合经济实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淮海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的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参考。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综合经济实力是地区发展的基石和核心部分,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发展规模、水平、速度、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反映了地区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相对地位、竞争力以及地区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经济实力强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向、途径的选择等方面有更加广阔的余地,在区域间的竞争与协作中处于主导、支配的有利地位,分析评估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更能寻找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通过对数据的静态、动态比较和建立评价模型,找出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目前国内学者在评价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方3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模型、聚类分析方法、综合指数方法等。本文主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就是一种通过降维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在指标权重选择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客观的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通常情况下,要求主成分分析后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85%的信息,这些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主成分分析法在减少指标相关性、避免信息重叠和克服确定权中的主观片面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城市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的理想工具(模型构建见附件)。二、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需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可取得性原则,结合徐州及周边城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能全面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组成:分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5大要素,由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29个指标构成,该指标4体系的特点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子要素具体指标变量经济规模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GDPX2规上工业总产值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5存款余额X6贷款余额X7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9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X10城镇化率X11发展质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2农民人均纯收入X13公共预算财政收入X14财政收入集中度X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X16发展基础公路里程X17货运总量X18医院、卫生院数X19普通和职业高等教育学校数X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21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X22单位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23单位GDP工业烟(粉)尘排放量X24发展潜力常住人口X25四上单位和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数X26高校学生数X27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28专利授权数X29注:资料来源主要有全国第二、三产经济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年鉴和城市统计年鉴。三、发展现状分析1、从经济规模看徐州在30个城市中位居中游,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位置,在长三角、周边省会和节点城市中位居中下游位次。2013年徐州市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12、9、13、11位,位次相对靠前;存贷款余额和人均GDP分别位居第17、19和22位,位次相对靠后;在淮海经济区核心8个城市中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均位居首位;在长三角17个城市大部分指标均处于中间位置,但人均GDP位居末位,差距较为明显,存贷款余额分别位居第12、13位,位次相对靠后;在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7个重要节点城市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第2为较为突出外,其他均位居第4-6位。2、从经济结构看徐州经济发展层次在参与对比城市中位居中后游,产业结构尚需优化调整,人口继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第二、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等4项指标中,仅第三产业占比和城镇化率位次在淮海经济区具有领先位置。2013年徐州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和常住人6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在30个城市中位居第19、15、20和26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分别位居第5、1、2和4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13、11、13和末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分别位居第3、5、7和7位。3、从发展质量看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相对突出,优势较为明显,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位居中游,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靠后;各项指标在淮海经济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全部对比城市中位居第6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5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在30个城市中分别位居第23、19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第3和第1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均位居末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分别位居第6、4位。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在30个城市中位居第12、13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第1、3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均位居第8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5、4位。4、从发展基础看徐州在交通、医疗、绿化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他指标均位居中游层次,其中教育设施和污染物处理上相对靠后。在30个城市中公里里程和货运总量均位居7第5位,医院、卫生院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位居第8、13位,高等教育学校数位居第13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货运总量和高等教育学校位居首位,公路里程、医院卫生院和建成区绿化面积均位居第2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公里里程和货运总量均位居第3位,医院卫生院位居第4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公里里程位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居位居第2位,货运总量和医院卫生院分别位居第3、4位。5、从发展潜力看徐州作为人口大市,户籍人口在数量仅次于上海,常住人口位居第5位,具有较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当然在人口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各项指标在淮海经济区内保持领先地位、均处于区内首位,其他指标均处于中游位置。从业人员数和高校学生数在30个城市中位居第13、12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9、6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重要节点城市中位居第5和末位。科技创新能力相对靠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8、12和11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14、11和10位;在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中位居第4、2和2位。6、从发展动态看总体看,各市综合经济实力均有进步,但各市进步8幅度并不一致,徐州五年间综合经济实力发展迅速,绝大部分指标增速位次名列前茅,半数以上指标增速位次位居前十,总量排位均有所提高。三经普与二经普的数据相比,徐州市GDP、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贷款余额、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城镇化率、高等教育学校数增速均位居30个城市中的前5名,货运总量、专利授权数、户籍人口数、医院卫生院数、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财政收入集中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粉尘排放强度均位居前10位;也有部分指标位次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末位,位次与二经普相比下降6位;公里里程增速位居第20位,位次下降2位。四、评价结果分析1.整体评价通过spss22进行数据处理后,得出第三次及第二次经济普查各市经济实力综合得分,根据得分大小即可评价综合经济实力的大小,得分越高表示具有经济实力越强、优势越显著;当得分较低或为负值时,表示在比较样本中处于劣势。综合得分排名情况如下表:city三经普二经普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徐州-0.1047114-0.1212515连云港-0.3614924-0.38615239宿迁-0.4122726-0.4667228济宁-0.273221-0.1322517枣庄-0.4931627-0.4488326商丘-0.5054328-0.382322宿州-0.5851829-0.5997829淮北-0.6889230-0.61830上海2.08516512.178841南京0.48385840.4404344苏州0.77361120.8336722扬州-0.2011319-0.2188118镇江-0.1896317-0.2606920泰州-0.2220420-0.2929321无锡0.28942770.3352536常州0.01369812-0.0398114南通0.05314110.03219811杭州0.63463130.683843宁波0.34293760.3815965湖州-0.3125423-0.2249519嘉兴-0.1386716-0.1238616舟山-0.2802222-0.4559727绍兴-0.09623130.09736110台州-0.13369150.00279513合肥0.13614990.01903112郑州0.22833480.1395939西安0.41342850.2240288济南0.121258100.2824257乌鲁木齐-0.200518-0.4389124兰州-0.376625-0.4398725从各市得分情况看,多数地区得分相对位次较为平稳,得分位次除商丘、乌鲁木齐、舟山等个别城市变化较大外,其他大部分市进退也仅在3位之内,说明各市二、三普之间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相对均衡,各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性不大。徐州市(-0.105)在30个周边城市得分总排名中三经普位居第14位,比二经普提高1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由第11位提升至第1010位,位居中游位次,省内城市中超过了扬州(-0.201)、镇江(-0.190)和泰州(-0.222),低于苏州(0.774)、南京(0.484)、南通(0.053)和常州(0.014);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5位,仅高于乌鲁木齐(-0.201)和兰州(-0.377)。2.因子分析进行主成份因子分析得到5个综合指标(因子),因子K1以经济规模为主,方差贡献率达41.628%,主要关联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有GDP、存贷款余额、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从业人员,因子K2方差贡献率达15.879%,主要关联人均产出、居民收入和专利情况,指标有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专利授权数,因子K3方差贡献率达14.099%,主要关联教育情况,指标有高等教育学校数、高校学生数,K4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269,主要关联产业结构情况,指标有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K5方差贡
本文标题: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4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