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一)导入新课大家现在读的文章一共仅有191个文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几千年,传诵至今。请同学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请大家齐读。(二)检查预习1、走进背景对于孟子,你了解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多媒体出示。这短短190个文字,就阐明了作者希望君主能施行“仁政”的主张。我们一起翻译题目。(三)、学法推荐1、儒学经典时代久远却意蕴深厚,如何深入地学习?看看一位大师的建议——屏显: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2、这段话给我们提炼出来读书的方法:学法——熟读、精思。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要翻译。(四)熟读1、先让我们熟读课文(1)、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2)、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3)、这些字音,你能读准吗?读音:粟夫畔寡划分节奏,要注意把修饰成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划分开,这样你就会读得抑扬顿挫,情深意明。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解,参考大屏幕上的注释,逐句逐段疏通文意。3、小组内交流不会的内容。4、文言知识积累(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人和(6)、域民(7)、固国(8)、威天下(9)、寡助之至(10)、亲戚畔之5、古今异义域:名词作动词用(原)界线—(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使国巩固(使动)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是:(代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1、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五、精思1、下面我们就要进入精思的环节了。请先静静地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小组内交流。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1)、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然后用攻城方攻打小城郭,环而攻之却不能取胜的事例论述天时不如地利,用守城方城高池深兵利粮足,却弃城而逃论述了地利不如人和。告诉我们,战争需要人和。(3)、再从战争需要人和,累推出治国也需要人和的道理。(4)、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并阐明人和的实质就是“多助”、“天下顺之”。(5)、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得出实行仁政的君子战必胜的结论。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4、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2)、运用类比论证,使论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5、有人认为,战争胜负靠人和的理论只适用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在高科技的今天,就必须有先进的武器,人和不重要,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七、背诵全文。
本文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5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