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词的意思。中考虚词“之”“以”“而”的用法。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仁政”,“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3.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能力目标:1、能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感受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比,双重否定句进行说理的技巧。★情感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仁政”,“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二、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从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得出结论,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教学重点:1、利用注释,疏通课文大意。2、掌握文言实词、中考虚词“之”“以”“而”在本文的用法。3、理清课文论证思路,感受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比,双重否定句进行说理的技巧。★教学难点:1、中考虚词“之”在本文的用法。2、理清课文论证思路,感受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比,双重否定句进行说理的技巧。三、教法:朗读法、设疑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导学案五、教学过程(一)、调动旧知导入:利用陈涉起义图片问题导入,陈涉起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得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结论:得人心者成功,失人心者失败。(二)、文学常识学习:说孟子。通过让学生说孟子,让学生对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了解。(三)、学习课文。●课件展示,了解写作背景。●听读课文,解决字音。●再读课文,感知节奏,●齐读课文,感语言气势。●我会学,根据文言文翻译方法,自主翻译文言文。●自主翻译,教师点拨,梳理文本。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几句列举攻方的失利论证“---------------”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列举守方的失利论证“----------------”。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几句由战争谈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赏析文本。1、一思:学生思考论证思路。2、二品:品味排比句式的磅礴气势及妙处。(四)、当堂检测,巩固所学。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委:-----------。去:-------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中考虚词“以”。(课件展示“以”字用法,学生找出句子,有时间再做拓展题。)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以天下之所顺------③先帝不以臣卑鄙-----④寄臣以大事------⑤以光先帝遗德------⑥以塞忠谏之路也---(五)、拓展延伸。在雍正王朝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音乐中结束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人和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8、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仁政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治国
本文标题:得道多助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5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