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A群链球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1、致病物质⑴细胞壁成分:①黏附素:包括脂磷壁酸和F蛋白②M蛋白:A群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③肽聚糖:A群链球菌的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实验性关节炎等作用。⑵毒素:①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具有超抗原作用。②链球菌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⑶侵袭性酶类:①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菌扩;②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促细菌扩散;③链道酶(DNA酶):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细菌扩散,主要有A,C,G群链球菌产生。2、所致疾病:⑴化脓性感染:如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和其它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及产褥热等)。⑵毒素性疾病:如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⑶变态反应性:如风湿热(风湿热心脏病、风湿性心内膜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2.什么是细菌的生物膜...其耐药因素?1.微生物菌群平衡的影响因素1.以A群链球菌为例,叙述微生物常用的检查法12分1.细菌抗药性与遗传变异的关系金葡的毒力因子结核菌素试验是什么?怎么判断?注意事项。答:原理: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结果分析:48-72小时内皆可测量反应,观察局部红肿硬结直径。1)无硬结或硬结平均直径5mm者,为阴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也可暂时出现阴性反应。2)硬结平均直径在5mm或5mm以上者为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和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力3)硬结平均直径等于或大于15mm者为强阳性反应,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感染,应进一步查病灶。注意事项:1)认真核对品名剂量及效期,安瓿破损不得使用;2)安瓿打开1小时内未用完应废弃.;3)严格无菌操作;4)避光冷藏;5)使用一次性蓝芯注射器,随抽随用(4)实际应用:①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或补种卡介苗。②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③作为婴幼儿(尚未接种过卡介苗)结核病的辅助诊断。④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4.简述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用途。答:(1)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HBcAg和抗HBc,;除HBcAg不易在血清中检出外,其余均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所以临床上称之为“五项指针”或“两对半”(2)临床意义: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指标有:HBsAg,HBeAg和抗—HBC;表示血液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是HBeAg和抗HBc;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标志是抗—HBC,表示疾病开始恢复,机体具有免疫力的指标是抗—HBc和抗—HBe。(3)用途;诊断乙型肝炎和判断预后,筛选献血员,判断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对乙型肝炎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请论述构成细菌致病力的要素。答:细菌致病力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荚膜、黏附素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外毒素是某些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它们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毒性作用强,可引起各自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出来。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性休克、Shwartzman现象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疾病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及SPA.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哪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两大类:(1)化脓性疾病:局部化脓性感染及全身化脓服性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征及葡萄球菌性肠炎.侵袭型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包括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其中局部感染有疖、痈、毛囊炎、蜂窝组织炎、伤口化脓等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脓胸和中耳炎等全身感染包括败血症、脓毒血症等。毒素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症和毒性休克综合症。简述细菌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二)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按病情缓急不同分:1、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情突然,一般为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消失。2、慢性感染:病程缓慢,一般为数月至数年。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按感染部位不同分:1、局部感染2、全身感染:①毒血症②内毒素血症③菌血症④败血症⑤脓毒血症(三)不感染:当宿主体具有高度的免疫力,或侵入的致病菌毒力很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则病菌迅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不发生感染。(四)潜伏感染: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求.对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标本,在其采集和送检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2)根据疾病特点,适时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采取局部标本处,不应使用消毒剂。(3)采集标本原则上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对已使用过抗菌药物患者的标本,应注明药物种类。(4)标本必须新鲜,采取后尽快送检。除某些细菌(如脑膜炎球菌)在送检中要注意保温外,大多数标本可冷藏保存送检。(5)在检材容器上贴上标签,并在化验单上填好检验目的、标本种类和临床诊断等内容,以供检测时参考。1.试述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_答:可通过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细胞融合等方式实现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_转化是共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_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主要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和毒力质粒等。_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2种形式。_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_原生质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2.试述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及致病物质_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和代谢物质的毒性以及机体对菌体成分产生的免疫损伤有关,致病物质包括荚膜、脂质和蛋白质__其致病机制如下:_荚膜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有助于结核分枝杆菌的黏附与入侵;荚膜中有多种酶可降解宿主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能防止宿主的有害物质进入结核分枝杆菌使结核分枝杆菌不能被快速杀灭。脂质包括索状因子、磷脂、硫酸脑苷脂和蜡质D。_索状因子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关系密切相关。它能破坏线粒体细胞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磷脂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并使炎症病灶中的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从而形成结核结节;硫酸脑苷脂可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蜡质D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_蛋白质有抗原性,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机体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并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一定作用。3.试述流感病毒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与疾病流行的关系。答:流感病毒HA和NA易发生变异,HA变得跟快。血凝素(HA)为I型膜蛋白,形成三聚体结构,带有N末端胞外结构域和C近端锚着位点,可以结合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缀合物和调节病毒黏附把细胞,它合成时是一条单一多肽链HA0,必需经过细胞蛋白酶将裂解活化,形成二硫键连接的HA1和HA2两个亚单位,病毒才具有感染性。神经氨酸酶(NA)是四聚体糖蛋白,具有酶活性,带有N近端锚着位点和C末端胞外结构域的II型膜蛋白,能够作用于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神经氨酸与相邻糖基的连接链,使其断裂,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性受体,使病毒从感染细胞膜上分离,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由于流感病毒核酸RNA的分节段性,致使病毒在复制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变异,出现新病毒株,引发流感的大流行。流感病毒有2种变异方式: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和抗原性转换(antigenicshift)_其中,抗原性漂移由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甲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型流行;抗原性转换变异幅度大,HA氨基酸的变异率为20%~50%,属质变,造成流感的爆发流行。人工主动免疫定义特点常用制剂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特点是,免疫力出现缓慢,但持续时间长,常用于传染病的预防。1.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核算疫苗2.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4%甲醛溶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即为类毒素。如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百白破三联疫苗。人工被动免疫定义特点常用制剂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免疫效应快,但持续时间短。1.抗毒素2.抗菌血清3.免疫球蛋白4.细胞免疫制剂细菌发生获得耐药性有哪些因素?1.产生钝化酶,灭活药物2.细胞通透性的改变3.靶位结构的改变4.建立代谢旁路5.同工酶的替代作用。控制:1.维持高水平药物浓度尽快杀死原发感染细菌2.联用无交叉耐药的药物3.避免滥用药物4.严格执行消毒制度5.加强药政管理6.破坏细菌的耐药基因7.研制新药物病毒感染来源途径传播方式体内传播病毒感染的实质是病毒与机体、病毒与易感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途径:呼吸道-正黏副黏水痘病毒;眼及泌尿生殖道-HIV、CMV、HPV、腺病毒;消化道-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破损皮肤-脑炎病毒、狂犬病毒;血液-HIV、CMV;经胎盘或产道-风疹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产前由胎盘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体、淋病奈氏菌;已感染的产道衣原体)。体内播散:局部直接播散;血液;经神经系统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溶细胞感染(麻疹)2、稳定状态感染(脊髓灰质炎)3、细胞凋亡(腺)4、病毒基因组整合(逆转录)5、细胞的增殖与分化(CMV)6、包涵体的形成对机体的致病作用1、病毒对对宿主器官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流感病毒)2、对免疫病理损伤:体液(登革热)/细胞免疫病理损伤(乙肝)3、对免疫系统的损伤: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风疹)/杀伤免疫细胞(HIV)/引起自身免疫病简述干扰素的概念、种类、作用及其抗病毒的主要机制。干扰素: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分类:Ⅰ型:IFN-α(人白细胞产生)IFN-β(人成纤维细胞产生);Ⅱ型:IFN-γ(人Th细胞产生)生物学作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抑
本文标题:微生物大题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6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