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Ⅰ)
1惠安一中2010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和分封制:p课本2-4页考纲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著名的诸侯国有晋、燕、卫、鲁、齐、宋。(2)分封对象:①同姓宗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3)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等)(4)义务: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天子的统治。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5)作用:①积极: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势力范围,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走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宗法制(1)含义: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2)内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历代周王都是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中央集权制度考纲要求: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p课本6-9页1、秦的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国,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2、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名号,改称“皇帝”。特点:(1)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皇帝命令——制或诏、皇帝玉印——玺(2)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3)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即皇位世袭。3、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一种地方政权机构。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后期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下设若干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封建主义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事、秦时无人担任太尉一职)。九卿(中央政府各重要部门的主要官职):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5、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①对秦朝的影响:这套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此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三、三省六部制p课本10-13页考纲要求: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朝:刺史制度(监察机构)(1)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表现: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2、隋唐:三省六部制(1)结构: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兵、刑、工六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2四、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纲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p课本16-17页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1)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后来由于政事繁多,设立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2)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时间: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2)职权: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3)影响: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帝制。②中央行政制度。③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2)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①皇权至上原则。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⑤宣扬“君权神授”。⑥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3)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5、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总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考纲要求: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p课本50页(1)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①割地②赔款③开放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2)影响:英国首先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p课本50-51页(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加紧商品输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限于器物层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p课本57-58页(1)黄海海战: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中方为北洋舰队)①英雄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②失败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③结果: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马关条约》:①割地②赔款③开埠④设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沉重的危机。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课本58-59页(1)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①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原因)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②口号:“扶清灭洋”范围:中国北部(主要是京津地区)3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目的:控制和利用义和团)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⑤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发动)①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②过程: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天津——北京)义和团向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发起猛烈攻击。③《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到1940年),年息四厘,本息共计9.82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以及北京到海口沿线所有炮台,允许各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列强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近代后期的反侵略考纲要求: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抗日战争:p课本84-86页(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赢得了胜利,改变了反帝屡败的局面。)(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到半年时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3)南京大屠杀:1937.12,南京失陷,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中国人达30万以上。(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④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⑤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5)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①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②太原会战: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③徐州会战: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6)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①措施: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②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延安)③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华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7)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考纲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p课
本文标题:惠安一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历史必修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8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