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
-1-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科学家将含人的α—胰蛋白酶基因的DNA片段,注射到羊的受精卵中,该受精卵发育的羊能分泌含α一抗胰蛋白质的奶。这一过程没有涉及()A.DNA以其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B.DNA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自我复制C.RNA以自身为模板自我复制D.按照RNA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合成蛋白质2.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第17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结果大大提高β-干扰素的抗病性活性,并且提高了储存稳定性,该生物技术为()A、基因工程B、蛋白质工程C、基因突变D、细胞工程3.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可以归纳为:①脱分化②再分化③→④;对此叙述有错误的是A.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B.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C.③→④过程指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D.②包裹上人造种皮可获得人工种子4.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处理——酶的专一性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增殖5.下图为将胡萝卜的离体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培育形成试管苗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此过程获得的试管苗可能为杂合子B.①②过程中都会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多倍体植株的培育需经过如上图所示过程D.此过程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利用两种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也可用胃蛋白酶处理B.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的呼吸C.甲、乙细胞在持续的原代培养过程中,乙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D.仅用该培养液也能用来培养乙肝病毒7.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卵裂期,关于这一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A.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透明带中进行的,所有细胞均具有全能性B.每个细胞体积有所减小,胚胎的总体积增加C.胚胎有机物总量增加,细胞DNA总量不断减少-2-D.所有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核物质(质量)与质物质比值增大8.将基因型为AABb植株的花粉和基因型为CCDd植株的花粉,除去细胞壁后,进行原生质体融合(仅考虑两两融合),可以得到多少种基因型不同的融合细胞A.1种B.4种C.6种D.10种9.下列细胞工程技术中能使后代个体染色体组加倍的是A.细胞或组织培养技术B.细胞融合技术C.动物胚胎移植技术D.核移植技术10.下列有关几种酶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温和的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能分解细菌的细胞壁B.DNA连接酶是用于连接两个具有互补黏性末端的DNA分子,形成氢键C.用胰蛋白酶处理离体动物组织时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影响到动物细胞膜结构与功能D.一种DNA限制酶能识别多种核苷酸序列,切割出多种目的基因11.驱蚊草(又名蚊净香草)含有香茅醛,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柠檬型香气,从而达到驱蚊且对人体无害的效果。驱蚊草是把天竺葵和香茅草的叶肉细胞进行诱导融合培育而成的。下列关于驱蚊草培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培育方法属于细胞工程育种,其优点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培育过程要用到纤维素酶、果胶酶、PEG等试剂或离心、振动、电刺激等方法C.培育手段是植物体细胞杂交,它不同于植物组织培养,无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形成D.驱蚊草不能通过天竺葵和香茅草有性杂交而获得是因为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12.关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应明确而坚定,即坚决禁止生物武器B.中国对于克隆人的态度是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可以有限制的进行克隆人的实验C.对转基因植物外源DNA要进行认真选择,避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或过敏的蛋白质D.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实验,并销毁重组生物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3.卵细胞作为生殖细胞,在生物技术中一般用于A.植物组织培养形成试管苗B.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C.克隆动物时细胞核的受体D.形成受精卵培育转基因动物14.下列过程中,有发生生物膜融合的是A.植物体细胞杂交B.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C.氧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D.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15.如图是“白菜一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白菜—甘蓝”植株能结籽B.愈伤组织的代谢是异养需氧型C.上述过程中包含着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和减数分裂等过程D.“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两个亲本的所有性状-3-三、非选择题(共64分)16.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下图表示合成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1)A过程高温使DNA变性解旋,对该过程的原理叙述正确的是:()A.该过程用到耐高温的解旋酶破坏氢键B.该过程用到限制酶破坏磷酸二酯键C.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的作用D.该过程与人体细胞的过程完全相同(2)C过程要用到的酶是。PCR反应除提供酶、DNA模板、通过控制温度使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外,还需要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是。(3)如果把模板DNA的两条链用15N标记,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不做标记,控制94℃-55℃-72℃”温度循环3次,则在形成的子代DNA中含有15N标记的DNA占。(4)如果模板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对,其中含有胞嘧啶m个,则该DNA复制10次,需要加入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个。(5)PCR中由碱基错配引起的变异属于。假设对一个DNA进行扩增,第一次循环时某一条模板链上发生碱基错配,则扩增若干次后检测所用DNA的扩增片段,与原DNA相应片段相同的占。17.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人们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或新产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培育转人生长激素基因牛过程中,①过程需要的工具酶______________,②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③过程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以采用___________和胚胎移植技术,培育出多头相同的转基因犊牛。(2)prG能激发细胞不断分裂,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该调控基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Ⅱ最可能是________细胞,Ⅲ代表的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3)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④过程中的受体细胞如果采用愈伤组织细胞,与采用叶肉细胞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⑤过程采用的技术____________。(4)组建理想的载体需要对天然的质粒进行改造。下图是天然土壤农杆菌Ti质粒结构示意图(示部分基因及部分限制酶作用位点),据图分析:①人工改造质粒时,要使抗虫基因能成功表达,该质粒还应插入____________。②人工改造质粒时,用限制酶Ⅰ处理,其目的是去除质粒上的________________(基因)。③若用限制酶Ⅱ分别切割经过②过程改造的理想质粒和带有抗虫基因的DNA分子,并构成重组Ti质粒。分别以含四环素和卡那霉素的培养基培养已成功导入抗虫基因的水稻胚细胞,观察到的细胞生长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限制酶Ⅱ切割DNA分子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为,则该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是____________。18.供体器官的短缺和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治疗性克隆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下图是两种治疗性克隆的过程示意图。试回答有关问题:(1)为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可通过对女性注射_______________,做超数排卵处理,并将所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_______________期即可通过显微操作将其细胞核去除。当受精(C过程)时,在卵黄膜和透明带之间可观察到_________。(2)重组细胞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开始分化发生在________期,内细胞团细胞在功能上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3)B途径的生殖方式是______。(4)通过B途径获得的胚胎与通过A途径获得的胚胎移入病人体内相比较,具有的明显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人——→健康细胞——→细胞核——→去核卵母细胞重组细胞囊胚某种细胞或组织、器官←——————内细胞团细胞取出分离移植应用治疗AB受精卵精子卵母细胞C去核体外诱导完全正常女性-5-19.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一种特定的细胞(命名为M细胞),再将M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细胞被特定药物破坏的小鼠)体内,然后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值)。请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用的胚胎干细胞取自小鼠的早期囊胚,取出胚胎后一般用酶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定M细胞已具有细胞的功能。说明判定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胰岛素基因片段做探针,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和M细胞进行检测。请在下表的空格中填上检测结果(用“+”表示能检测到,用“-”表示不能检测到)。用探针检测细胞的DNA用探针检测细胞的RNA胚胎于细胞M细胞胚胎干细胞M细胞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M细胞的原因是。-6-参考答案非选择题
本文标题: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9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