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成都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表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姓名:学号:系别:年级:专业:指导教师:实习单位:二○年月—2—附件4:成都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和示例毕业论文撰写在参照国家、各专业部门制订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1.论文结构及撰写要求论文应包括封面、目录、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和诚信声明等部分。1.1目录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1.2题目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通过题目使读者大致了解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科学的范畴。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0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1.3摘要与关键词1.3.1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1.3.2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1.4论文正文论文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1.4.1绪论(或前言)绪论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3—1.4.2论文主体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实验研究材料、方法、内容及其结果分析等。1.4.3结论(结果与分析)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1.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参考文献应注意时效性,近五年发表文章占参考文献的比例一般不低于70%。另外,综述参考文献的查阅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其数量一般不低于15篇。对于一般教科书,不推荐作为参考文献。对于其它内部资料,尚未公开的技术资料等一般不出现在参考文献中。1.6附录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1.7致谢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1.8诚信声明承诺在完成论文过程中无学术不端行为以及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等。1.9封面封面填写中,年级应填全,如“2007级”,不能简写成“07级”;指导教师填写时应在姓名后加职称,如“×××教授”。2.书写及打印要求2.1论文书写论文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mm)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左边距25mm、右边距25mm、页眉15mm、页脚15m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单倍行距。页眉内容统一为“成都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4—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五号字体。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论文中的符码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2.2目录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要求编写到第3级标题。目录题头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章节题序及标题用五号宋体。目录打印示例见附录。2.3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成页置于目录后,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摘要、关键词题头均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具体内容,内容文字用五号宋体字,英文用TimesNewRoman。关键词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2.4论文正文2.4.1章节及各章标题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2.4.2层次层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各层次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层次代号格式要求参照表2-1和表2-2。表2-1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章1□×××××顶格,四号黑体节1.1□×××××顶格,小四号黑体条1.1.1□×××××顶格,五号黑体款1.1.1.1□×××××顶格,五号黑体□□×××××××××××××××××××××××××××××××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项(1)××××顶格,五号宋体—5—□□×××××××××××××××××××××××××××××××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2.5参考文献2.5.1文献标识引文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应忠于原意,表达完整,准确切题。在论文中引用文献时,应在引文处按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内标注。2.5.2书写格式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与文中引用文献一一对应。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按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6—2.6公式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②-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注释的转行应与破折号“——”后第一个字对齐。2.7插表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磅),中间为细实线(0.75磅)。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表序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采用黑体小五号字。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文法经管类论文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据需要可增列补充材料、注解、资料来源、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补充材料中中文文字用楷体小五号字,外文及数字用TimesNewRoman体小五号字。2.8插图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2.8.1图题及图中说明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图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图注或其他说明应置于图题下方。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图题用黑体小五号字。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标识并置于分图之下。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采用揩体小五号字。2.8.2插图编排—7—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2.8.3照片图论文中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对显微组织类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2.9附录附录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或“附录一”、“附录二”等,用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排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8—示例1:目录示例(篇首空一行)目□录(4号黑体居中,不加粗)(空一行)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前言…………………………………………………………………………………………11□材料与方法……………………………………………………………………31.1□材料……………………………………………………………………………31.2□方法………………………………………………………………………………31.2.1□育性的观察…………………………………………………………………31.2.2□有丝分裂计数…………………………………………………………31.2.3□减数分裂观察………………………………………………………………31.2.4□统计方法……………………………………………………………………32□结果……………………………………………………………………………………32.1□花色和育性………………………………………………………………………32.2□有丝分裂计数……………………………………………………………………42.2.1□染色体数分布及两代间变化………………………………………………42.2.2□植株类型及两代间变化…………………………………………………52.2.3□F5代不育群体与可育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比较……………………52.3□减数分裂的初步观察……………………………………………………………63□讨论………………………………………………………………………………………63.1□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雄性不育的思考……………………………………63.2□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稳定方向的思考……………………………………73.2.1□向偶数染色体方向稳定……………………………………………………73.2.2□向异源双二倍体方向稳定…………………………………………………83.3□关于杂种育性水平逐代提高的可能原因………………………………………9结论………………………………………………………………………………………10参考文献……………………………………………………………………………………11附录…………………………………………………………………………………………12致谢及诚信声明……………………………………………………………………………13(5号宋体字,“□”表示空一格,论文“前言”之前的页码用I,II,III,
本文标题:成都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0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