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
1/15从经济学的概念来说,负利率指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这意味着储户的未来实际购买力将受损。一旦实际负利率持续的时间过长,其结果将造成消费和投资的严重错配。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状况下,消费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购买一种质量和价格相对便宜的“替代品”,来对冲通胀带来的损失。另一种选择则是继续储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购买当年的某个标的物。居民储蓄所得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指数)。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1、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成因探讨负利率的成因首先要对负利率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负利率?负利率实际上是在通胀经济模式下一个分配资源的方式,在通胀的博弈下出现经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都有损失的时候,把各方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采取完全的正利率,结果就是这样的损失完全由实体经济承担,金融体系是不承担损失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成本高于通胀,而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备付现金要忍受通胀的盘剥,结果就是通胀下财富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体系,并且还有可能利用通胀下实体经济的现金流问题占有抵押财产进行渔利,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诱发金融领域的投机使得通胀更加强烈。实际上,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采取低利率的政策来应对高通胀。中国的经济尚没有强硬到足以把通胀模式下的风险全拦在自己身上,而去顾全广大储蓄者的利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健全。并且就很大一部分老百姓而言,尽管储蓄利率为负,根深蒂固的储蓄观念和匮乏的投资保值渠道也使得他们面对严苛的通胀环境,也只能明知财富缩水还听之任之。所以,我国长期的通胀局势以及政府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两个主要原因。1.1我国通胀高居不下官方估计的2010年全年CPI涨幅略高于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而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通货膨胀恐怕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水平。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从内因来说,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之内政府投资4万亿“保增长”、“保就业”。同时,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各项贷款较2008年增长95.3%,而2010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6.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6.30万亿元,净投放现金3610亿元,同比多投放1041亿元。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同比增长19%,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同比增长20.9%,流通中货币余额(M0)4.19万亿,同比增长13.8%。从2010年全年的信贷指标与经济政策的宏观方向看,截止年底的M2余额不会低于71万亿。全年货币供给总量同比增加超过17%,而GDP增长在10%左右。因此,全社会必然会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从而推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2/15就外因来说,海外大量的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近年来,涌入我国的热钱不断增加。央行2010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创30个月来新高,环比增长79.27%。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而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更吸引热钱涌入中国,以至于央行行长公开提出要建一个“池子”来蓄纳庞大的外资。专家透露到2010年年初时,流入内地的热钱很可能已远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有60%到65%进入商品市场,30%左右流入股市。凡是热钱能涉足的行业,产品都卷入了炒作的范围。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巨量的流动性总要找到出处,而中国楼市无疑成为资金最为青睐的对象。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催生了中国楼市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扩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年来房价的飞涨吸收了大部分过量的流动性,才使超额货币在楼市泡沫化的繁荣之中得以被分流,CPI标识的通货膨胀率才能够保持低位盘旋。2010年4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了旨在遏止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使房价上涨的速度逐步回落,另一方面也使过剩的流动性从房市流到其他商品,尤其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领域。除上述成因外,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也是CPI高涨的重要推手。同时,全社会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促使各地政府较大幅度上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维持高位,以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指数不断下跌,加上巨量的国际游资炒作,导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国内企业的成本。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只能通过三条途径化解:一是侵蚀企业利润;二是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显然,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胀。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的通胀是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输入型通涨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有些人总强调输入性通胀和热钱炒作是国内通胀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美元贬值进而输出通胀的路径有三个,一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热钱流入经济高增长、高利率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三是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通过购买美元或本国资产而增发货币。但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而中国物价上涨却是从去年就开始了。导致中国物价出现全面上涨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求。可以说,中国通胀主要是实际上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是进一步加重了通胀预期和热钱流入压力。1.2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主要考虑因素3/15低利率政策是诱发负利率的一个首要因素。在通胀愈演愈烈的今天,银行仍稳如泰山地实行的低利率很显然无法尽追赶上日益飙升的CPI。尽管如此,政府仍然维持低利率主要出于如下考虑因素。1.政府担心应对通胀提高利率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外需下滑导致中国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政府投资来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而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资源、资本、政策的政体架构使得这一思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已达9成左右;随着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以及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持续施压,外需必然面临进一步的打击。4万亿加上巨量信贷的投放,并没有使经济出现明显好转,为维持经济数字上的名义增长,反而要求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持续投入。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难以对货币政策收缩。2.地方债的快速积累使政府加息投鼠忌器。2008年以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大肆举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9年地方债高达7.6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2008年不足3万亿元的水平。对地方GDP发展的追求和对地方政府举债的软约束效应,导致地方上各类融资平台基本上很少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率何融资风险。如果此时加息,则地方债务成本增大,加上高利率对地方财政高度依赖的土地市场的挤压,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3.人民币汇率面临国际压力,导致政府在利率工具的使用上瞻前顾后。此时提高人民币利率应对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内贬外升”的畸形货币格局会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提高利率将对资产泡沫明显抑制,也会促使房地产等行业的内外投机资本加速外流,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部分过度夸大低利率对经济正面影响的错误理念也左右着货币政策调整。一是通过延长货币宽松周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理念。低利率支撑下的宽松流动性通过推动通货膨胀,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是以牺牲居民储蓄的代价减少政府债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近期不断倡导的“收入倍增计划”,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居民名义收入的大幅提高逐步抹平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减弱通胀带来的冲击,从而减少政府刺穿泡沫带来的经济阵痛和金融风险。但这种思路还停留在一厢情愿的阶段,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地位决定了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通过保持低利率下经济的高增长对拉动就业的理念。国内流行的一个教科书式的观点是:低利率下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选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为了经济增长牺牲通货膨胀也是值得的。但有研究表明,反映经济增长失业率关系的奥肯定律(Okun’slaw)在中国屡屡失效。换句话说,经济的名义高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改善。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能拉动就业增长约0.4个百分点,而到本世纪已下降到0.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在中国基本已经失灵。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以政府主导的国退民进不但没有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市场配置,反而由于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压,使得就业情况恶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促进就业为名义的低利率政策是站不住脚的。4/152、负利率下居民仍倾向于存款在负利率格局下,居民与其把钱存入银行,不如用作其他渠道的投资更能达到保值增值效果。但投资理财是近几年才新兴的观念,而负利率却并不是突然有之。可以说,中国的负利率现象之所以如此频繁的出现,而且一个周期的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这都与储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储蓄与负利率之间的关系。一,负利率的储蓄分流效应。储蓄存款是居民个人推迟当前消费形成的节余资金,是财富持有的一种形式。从理论上讲,负利率会形成储蓄的分流现象,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负利率往往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形成,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忧虑情绪,促使提前动用储蓄;另一方面,出现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说明投资存款获得的收益还比不上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贬值程度,储蓄是亏损的,或者说财富缩水了。为更好地实现财富增值,人们开始更愿意把财产投资到其他渠道,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或房产等。这样,又会进一步导致储蓄存量的下降。二,中国负利率下储蓄存款的实际变动。从我国近几年储蓄实际数据来看,在负利率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然很高。2004年6月至9月,存款实际利率分别为-3.4%、-3.7%、-3.7%和-3.6%,但同期储蓄存款环比增长率平均达到0.6%;2008年二、三月份,存款负利率的水平均超过-4%,但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高达5.5%与1.9%。这说明,在我国负利率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并不显著。应该看到,负利率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选择,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1、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动机。一般来说,持有货币有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在我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生活成本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满足今后的生活开支、子女的教育支出以及购买房产或养老,储蓄存款中的前两个动机日益增强。这导致出于盈利目的而持有存款的需求并不旺盛,所以也就造成了存款对利率的反应相对不敏感。2、金融市场风险的大量存在。由于企业尚无法对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回报,使得国内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氛围相对较浓。一些人通过低买高卖谋取差价以获利,不时导致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与此同时,大多数普通居民缺乏专业的金融理论知识,又无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管理风险,故尽管存款在负利率条件下产生负收益,但仍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3、合适的投资工具较少。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一些发展,股票、基金、保险等市场不断壮大,银行、证券、信托机构也推出了大量理财产品,但收益波动性和巨额负收益情况也经常出现。一些人投资这些产品后连呼上当,于是又将资金转回到银行存款。由此可见,在负利率下依然进行储蓄存款,实在是一种无奈却理性的选择。低利率政策的用意在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而另一方面居民仍然把银行储蓄作为对待闲散资金的首要选择。这种无奈的矛盾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储蓄5/15利率长期为负的状况。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负
本文标题: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1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