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本文2000年7月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美教育研讨会”上宣读发表;2001年9月发表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P42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实验中心编.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本文发表时候作者姓名:广东省汕头.潮阳市第三中学李统轶)正文汉语作为母语,是中国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圈内自上而下思想特别活跃,许多专家和教师对语文教学成效持相当严肃的态度,反思的内容已涉及到教学指导思想、教材设置、教学方法诸方面,并已达成相当成熟的共识。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8年,吕叔湘先生说:“十年义务教育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2700课时,接近中小学全部课时的30%。然而,每年全国有几千万青工在补课。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会记笔记、写不了实验报告、病例。至于硬笔书法更是众所周知的差。”吕叔湘先生这番话成了语文教学界反思的导火索,也被认为是建国30多年—-主要是文革十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非正式“总结”。1992年3月20日《文汇报》就如何改进语文教学组织了一场很有影响的讨论,陈钟粱老师再次提出那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即“我们的学生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最多,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却不强”。其原因有:①语文教学过去偏重内容与篇章的分析,削弱了最基本的语言训练。②围着一张考卷转,片面追求升学率。③教学形式主义盛行,不讲实效。很多老师紧随其后,有些老师指出目前的公开课(观摩、经验交流、实践、精讲……)已完全流于形式,存在以下几大弊病:①重讲轻练、以听代练。②刻意求利、获益不多。③重视听课、忽视评课。有些老师指出:“当今中小学语文课的最大弊病就在于老师讲得太多”;“在工具性、实用性上下功夫”;“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有些老师强调改进阅读教学,开设快速阅读,以适应信息世界的需要。有的老师发现高考作文题不合理,“试卷越来越长,文字越来越多,内容覆盖越扩越大”。以1991年高校入学考试题为例,满满八大页,6000字,内容包括汉字读音、辨形、标点、关联词语、文字鉴赏、句子修改、意义衔接、消除歧义句、长句改短句、汉字笔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外加两篇作文。1992年第三期《语文学习》刊登了郭宗明老师题为《试论40年来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的文章。对教学指导思想、教材设置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存在的失误进行了探讨。1.指导思想方面(1),过于注重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忽视了儿童和青少年自身蕴藏着学习语文的潜能;只注重在如何教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忽视了人类掌握语文的特殊规律。(2),过于注重研究教学法,而忽视了教学主导者(老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2.教材设置方面缺乏权威性、规定性、稳定性。五十至七十年代以来盛行的“五大块”教学法(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只注重师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背景、内容和语言现象的分析及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对“五大快”的弊病,郭老师描述得特别精确:“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去引导和要求学生在特定的阶段掌握一定量的语言材料,而是几乎不分阶段的大规模地对语言材料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我们的教学目的明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实际上的做法却是在同学生分析语言现象。比如说,不是要求学生会写一定量的汉字,而是要学生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那实际上是文字家的事);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和正确运用一定数量的词汇,而是要学生分析词、短语的组合方法,甚至词中的语素的原意(那实际上是语法学家的事);不是引导学生猛练作文,而是尽在一些“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等纯理论问题是兜圈子(那实际上是修辞学家的事)。汉语老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非常敏锐,敢于从宏观高度讨论问题。但是,由于未经过现代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洗礼,他们考虑问题,尤其见之于表述时,更多的用的仍然是旧语文学的范畴,其语言风格带有更多印象、直观、非逻辑的色彩。这个问题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级专业杂志上,相当一部分争鸣文章和原则关涉不大,实际上是文字“岐义”之争,由于未能引进新的理论体系,新的范畴、术语,大量的文章由于限于个人经验的狭窄,不能上升到规范语言和公认一致的理论层面,造成智慧和经验令人痛心地损失。叶老生前曾呼吁“愿语言老师和语言学科的工作者通力协作研究语文教学,做到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用心诚然良苦,可惜知音不多。事实上,经过我们的观察、比较和分析,中国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室政治”,即师生关系上,“教师中心”论几十年没有被清扫过。学校名义上是为学生设立,但由于事实上的无视学生的根本利益,教师素质从来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上岗前没有任何资格,学生关于教师工作的反馈意见毫无意义。低能的教师充斥课堂,他们的工作不会受到任何来自官方或民间机构的严格的审查,他们只能是照本宣科,没话找话。如:“儿童的‘童’字,上面是一个树立雄心大志的‘立’,下面是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里’。”他们即使想关心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但由于自己本身不会读书,也写不好文章,只好站在讲台上没完没了地胡说,怎么可能去培养学生的四会技能呢?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一味以灌输为主,繁琐哲学,最后,涉及到科研,对教学的评估,许多人几乎总是下意识地把问题绕开,回避中国语言教学的最大问题:教师素质较低,学校教育仍然是“教师中心”的价值取向。许多研究没完没了地象在分析茶叶的成份、杯子的质地、乃至房间的温度、沏茶的时机,但很少有人承认沏茶主要只涉及水温和茶叶两个方面,水是凉的,生的,茶叶优劣,这些重要事实被掩盖了。“五大块”是一个毛病,注重语言形式的传授,忽略了四会技能,实际能力的培养。用教代学,用讲代练,“无限的输入压抑了习得者的观察力、推断力、创造力。损害了习得环境的丰富性”,反而妨碍了学生学习。“五大块”是高度程式化的,无视教材阐释处理的多元意义、形式,无视学生的个性、起点。然而,语文教师们的探讨是“寻根”,寻到古典语文教学的遗产中去。对我国古典语文教育传统的反思,最早的开拓人是张志公先生。他的《传统语文初探》最早印行于1962年10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张先生1984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谈到他是怎样系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当时是出于一种基本否定的偏见开始研究的,后来,他逐渐发现古典教育是一座“宝库”,在1962年的政治形势下竟摆出这个观点,可见,这样做是需要一点学术良心的,发现这个“宝库”有些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借鉴:1.集中识字儿童入学的头一年,一年时间内集中认识2000个汉字。(汉字常用字5000-6000)汉语属非拼音文字(形音之间没有联系)古典教育能在6-7岁孩子身上解决汉字的1/3,的确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成就。这项成绩关键是“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配套成龙,通用上千年。富于知识性、生活性、趣味性,而且易于上口,言韵合撤,而且三本书上没有多少重复字,堪称古代文化的奇迹。2.识字、写字分别进行识字课外设写字课。而且练习字有合理顺序,先描红,后习字,先大楷,再中楷,后写小楷。3.句子训练一属对属对(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好处很多:①不知不觉有识字而向造句过渡。②初步做诗训练。③掌握大量的平仄音韵知识、技能。④在练习中学习修辞知识。4.作文训练八股名声今天虽然坏,但现在许多作文教程也少不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几种类型,也要先写主题句。提出问题,然后进入正文,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古人叫“起、承、转、合”,给作文规定了一定的模式。张先生认为传统语文教育的毛病存在:①忽视口语、重视完全脱离实际应用的书面语。②培养目的是选吏。从纯技术观点看,传统语文教育质量之高远非今人可以相比。即使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虽然潦倒、愚腐,一无所长,一个旧制度的牺牲品。然而,我们谁也不会怀疑那个时代的秀才,几乎都能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不费力地完成从悼文到七绝,从新春对联到学术论文的任何实用和理论文体。至于他对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能力,怀疑也是多余的。自从张志公先生之后,1991年8月张隆华教授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正式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部教育通史,上起先秦,下至20世纪80年代,涉及无数史实,时间跨越2000余年。论述的问题关涉到教育宗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材教法各个方面。和张志公先生60年代“披沙捡金”的保留态度相反,张隆华教授一开始就是“本着继承发展传统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这一点出发的。据顾黄初教授说,近几年甚至有人公开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法。立论依据是语文教学实际效果“‘五四’以后不如‘五四’以前,抗战以后不如抗战以前,‘文革’以后不如‘文革’以前”,“在语文教学方面,现代人搞不过古代人。”这听上去很有些一代不如一代的偏激,但是近现代语文教学盲目引进拉丁语言的形态语法范畴,把汉语切割得七零八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恶果,确实是值得今人反思的。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共通的:1、语言教育总是对母语语言的识别、书写、理解、运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活动。一种语言道德体现为一套符号系统(语音、音素)。其次,由于人们运用这套符号的系统有四种形式(听、说、读、写),语言又可以理解为四种技能。最后,运用这些技能的目的,决定了语言是一种用于交际的工具。2、汉语教学的失误,通俗的说,是丢弃了传统、失去了自我。张志公先生建议用新观点——撇开拉丁范畴——重视研究汉语,但伤害已经造成。语文高考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说明拉丁语法体系和规范侵入汉语语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3、汉语的教学的弊病是注重分析语言形式,忽略了语言的实质是用于交际的工具。解放前,汉语教学“翻译法”,后来改成白话文,许多人又搞出“五大块”,回避问题的实质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没话话”、“装着在教”。无怪乎吕淑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齐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换言之,没学好是遇人不淑,学好了是自学成才,老师呢,“装着在教。”汉语界老前辈对古典语文教育的反思确是对改进汉语教学有重大启发意义:1、属对训练熔语法、修辞、声韵、文化、诗学于一炉,是把情景教学原则落实到书面语层次的成功典范。2、集中识字。初级基础的具备,就应该力争解决词汇问题,主要在运用中,也要注意死记硬背,如词汇、诗歌、名篇、范文。3、教学目的更科学。古典的考试导向把平时的教学各环节调动起来:阅读为了写作,吸收为了产出。语言教学的成功的关键在于立足于产出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吸收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古典语文教学成功的秘密。注:1、中国语文,1979年第8期。2、《我和语文教学》刘国正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37页。3、参见第167页。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年第9期。5、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汉语语法的再研究,第1页。://://://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一座文化宝藏,它是植根于传统文明基础上的教育思想的宝库。研究并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必定对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大有裨益。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学生观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孔子认为人们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是后天形成的,“行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而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人为的划分一些我们教师自认为“不可教也”的差生,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和要求。表现在平时偏爱学优
本文标题: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1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