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1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70年代后,罗杰斯继承了他的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他认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他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教学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答:特点:过程模式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知识与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无须依赖于外在的什么目标而存在。因此课程的设计不一定要从确定目标开始,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2)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3)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5)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不足的是:(1)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2)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3)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学习者这一人的因素。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答:功能主要有:(1)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设计步骤是: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目标的系统化、层次化。11、目前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哪几种认识?答:主要有三种:(1)独立论。认为课程、教学相对独立,互不交叉。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蔡斯、坦纳夫妇等;(2)包含论。分两种:一是课程包括于教学,代表是建国初的中国学者;一种是教学包括于课程,代表是泰勒、比姆等;(3)相互影响论。认为教学决策在课程决策之后,并且在教学决策付诸实施与评价之后,根据成效可以修正课程决策,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永不终止。12、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个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哪些方面?答:主要包括:(1)课程与教学的哲学(主要研究:价值、信念和特殊的取向问题);(2)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哲学、社会与文化等理论);(3)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主要研究:课程设计的目标确定、内容范围、深度和顺序安排、评价方式等;教学设计的目标确定、策略与方法的选择、评价与测量等);(4)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主要研究:含义、分类、依据、表述、取向、一般模式等);(5)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主要研究:选择原则与依据、组织原则、组织方式等);(6)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主要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因素、层面与水平、策略、如何实现成功等;2教学的过程);(7)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主要研究:评价的意义、类型、功能、模式及其具体的方法等)。15、概括各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主张,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答:(1)目标模式。在这一模式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高度的重视,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目标起到了统领和核心的作用。优点是: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合科学的,可以提高目标指引下的活动的效果,是合乎民主需要的,合乎教育的要求的,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不足的是:此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自主性的发挥;对目标的分析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而对非预期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行为目标的叙写方式顾及到了可表现行为的学习,而事实上很多学习最终并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2)过程模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内容,重视学习者主动学习;二是将重心放在教学的环境和经验的重组上。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难以把握。而且,此模式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预想有些脱离现实。(3)集体审议模式。主张课程探究方式要从“理论”的模式转向“实践”的模式。根据实践的需要对诸多的有关理论进行择宜,指导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的组织。优点是: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计中达到更有效的结合;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有助于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足的是:该模式过于强调“各种实践情境的独特性”,对是否能够存在一般的、可靠的理论持怀疑态度,最终会滑入对主义的泥坑里去;其倡导的“择宜”实质上是对各种理论的折中调和,容易造成思路上的混乱;集体审议,由于各人的背景不同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4)自然设计模式。对课程设计中手段和目标的关系做了重新的思考,其具体操作过程包括三个步骤:明确设计课程的基本立场,对设计进行深思和反省,具体设计。自然设计模式十分注重课程立场上的不同,课程设计人员由于课程立场的差异,一开始很难达成一致,需要反复地讨论、协调,制定种种变通方案。实际成效,还有待实践检验。16、你认为理想的课程设计模式应该具有哪些特征?答: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2)构建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点。26、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答:(1)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2)认识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4)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5)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的时间;(6)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29、课程内容的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影响因素主要有:(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3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哪些?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32、简述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答:新课程结构调整原则是:(1)综合性原则(以分科课程重新整合);(2)均衡性原则(各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例);(3)选择性原则(选择适宜课程,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与实施,实现课程结构的弹性化)。答:包括五个层面的改变:(1)教材的改变。包括:与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内容、编排顺序、呈现方法、教学方法等改变;(2)组织方式的改变。包括:学生的分班与分组的安排、空间与时间的安排、人员的分配等方面;(3)角色行为的改变。教师从权威、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4)知识和理解的改变;(5)价值的内化。实施者将新课程提供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35、分析课程实施的不同策略的特点。3答:课程实施的策略主要有:(1)从上而下的策略。此策略是以国家和地区为中心。采取这咱策略来实施课程变革,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素要与改革相一致。这种策略通常包括两种模式:调查与发展模式、多因素策略;(2)从下而上策略。这种策略的典型模式是综合发展模式策略。该策略是以当地存在的问题或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为起点进行变革的;(3)从中间向上的策略。该策略认为学校是改革的最适当的单位,以学校作为改革的起始单位,推动改革的进程。36、要创造成功的课程实施条件,必须考虑哪些因素?答:(1)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2)认识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4)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5)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的时间;(6)对课程实施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37、推动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有哪些?答:(1)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2)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3)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4)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38、什么是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有什么重要意义与作用?答: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课程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是:(1)课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2)课程管理既能从全局上控制课程系统的整体运行,又能在细节上调节好自身的运转,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3)课程管理能以“软”的形式提高课程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42、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答:这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43、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答: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地学习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经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条件。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44、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45、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答: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46、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47、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答:道尔顿制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4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答:基本特征:(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3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