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概念题1.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2.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裂开的光滑平面叫解理面。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称为断口。3.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4.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5.裂隙: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是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6.断层: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7.不整合: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的现象。(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8.风化作用:位于地表面或接近与地面的岩石经受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的变化过程。9.物理风化:由于温度变化、冰的冻融、盐类结晶及植物根劈等力的作用,引起岩石的机械破碎。(主要在干旱、寒冷地区)10.化学风化:岩石在水、氧气及有机体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引起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11.滑坡:指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滑动带)做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12.崩塌: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块岩块,突然地崩落或滑落,顺山坡猛烈的翻滚,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的过程。13.地震级:通常指地震学上所说的地震的大小,是根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的,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14.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性质等条件的影响。15.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简答题1.岩石的分类有哪些?答:(1)岩浆岩。(2)沉积岩。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温度不高和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地壳分布最广的一种层状的岩石。(3)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变化后形成新的岩石。2.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及产状有哪些?答:1.结构: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2.构造:(1)块状构造(2)流纹状构造(3)气孔状构造(4)杏仁状构造3.产状: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3.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分类、结构和构造有哪些?答:1.物质组成: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2.分类:碎屑岩类黏土岩类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3.结构:(1)碎屑结构(硕状结构、砂质结构、粉砂质结构)(2)泥质结构(3)结晶结构(4)生物结构4.构造: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4.变质岩结构及构造有哪些?答:1.结构:1.结构: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2.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5.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答:1.地层对比法2.地层接触关系法3.岩性对比法4.古生物化石法6.地质年代表(见P28)7.褶曲的要素及类型分别有哪些?答:1.要素:核部、翼、轴面、轴及枢纽。2.类型:(1)基本形态:背斜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特点:中间老两边新)、向斜褶皱(岩层向下凹的弯曲特点:中间新两边老。);(2)按轴面产状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3)按枢纽产状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8.断层的类型有哪些?(图见P40)答:(1)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2)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3)平推断层。由于岩体受水平扭应力作用,使两断层沿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9.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答:(1)地貌特征。当断层的断距较大时,上升盘的前缘可能形成陡峭的断层崖,如经剥蚀,则会形成三角面地形。(2)地层特征。如岩层发生重复或缺失,岩脉被错断或岩层沿走向突然发生中断等可判断出断层的存在。(3)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断层的伴生构是断层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行迹。10.整合与不整合在地质土中的判断。答:整合:堆积物的沉积次序是衔接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在形成的年代上也是顺次连续的,岩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叫整合接触。不整合:沉积过程发生间断,岩层在形成年代上是不连续的,中间缺失沉积间断期的岩层,层间的这种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11.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有哪些?答:物理力学性质:(1)岩石的变形(2)岩石的强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因素:(1)矿物成分(2)结构(3)构造。由矿物成分在岩石中分布不均匀性和岩石结构的不连续性所决定的(4)水。岩石被水饱和后,强度降低(5)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促使岩石的原有裂隙进一步扩大,产生新的风化裂隙,使岩石的强度降低。12.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答:岩层沉积→褶皱→断层→不整合13.地下水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答:(1)包气带水。特征:水量不大、季节性变化强烈;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一般矿物变化度低,水质易受污染。(2)潜水。特征:受气候条件、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明显;水质易受污染。(3)承压水。特征: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4)裂隙水及岩溶水。特征:运动复杂,水量变化大,有明显的季节性循环交替性(5)泉水。包气带泉:水量小,季节变化大,动态不稳定;潜水泉:动态稳定,有季节性变化规律;自流水泉:动态稳定,年变化不大。14.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答:(1)地下水位下引起软土地基沉降(2)动水压力产生流沙和潜蚀(3)地下水的浮托作用(4)承压水对基坑的作用(5)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15.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类型有哪些?答:风化作用:位于地表面或接近与地面的岩石经受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的变化过程。类型:(1)物理风化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16.滑坡的构造(P152页图b)17.野外如何识别滑坡?答:(1)滑坡具有圆椅状或圆弧形地貌(2)有双沟同源现象(3)后缘有陡坎(4)滑坡体上有滑坡台阶,滑坡裂缝和泉水出露(5)滑坡前缘有滑坡舌,有鼓丘及地层反翘现象(6)古老滑坡有“醉汉林”、“马刀树”(7)滑坡位于河沟岸边,常出现沟谷不协调现象。18.简述影响滑坡的因素及治理措施有哪些?(可能出论述)答:影响因素:(1)斜坡外形。斜坡越陡,高度越大以及斜坡中上部凸起而下部凹进,且坡脚无抗滑地形时,滑坡容易发生。(2)岩性。在易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岩中容易发生滑坡。(3)构造。斜坡内的一些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软弱面若与斜坡坡面倾向一致,则此斜坡的岩土体容易失稳形成滑坡。(4)水。水可使岩土软化、强度降低并加速风化,地下水位上升可使岩土软化、增大水力坡度。(5)地震。地震首先将斜坡岩土结构破坏,可使粉砂层液化,从而降低岩土体抗剪强度;同时地震波在岩土体内传递,使岩土体承受地震惯性力,增加滑坡体的下滑力,促使滑坡的发生。(6)人为因素。例如兴建土建工程时,切坡不当,导致斜坡的支撑被破坏;人为地破坏表层覆盖物,引起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或破坏自然排水系统,使坡体水量增加;引水灌溉或排水管道漏水将会使水渗入斜坡内,促使滑动因素的增加。治理措施:(1)排水。地表排水,设置截水沟和在滑坡体上设置树枝状排水明沟系统;地下排水,设置各种形式的渗沟或盲沟系统。(2)支挡。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桩或锚杆加固等工程。(3)刷方减重。削减坡脚或降低坡高,以减轻些破布稳定部位的自重,从而减少滑坡上部的下滑力。(4)改善滑动面的岩土性质。对岩质滑坡采用固结灌浆,对土质滑坡采用电化学加固、冻结、焙烧等。19.崩塌的形成因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答:因素(1)山坡的坡度及其表面的构造(2)岩石性质和节理程度(3)地质构造防治措施:(1)爆破或打楔,将陡崖削缓并消除易坠的岩石。(2)堵塞裂隙或裂隙内灌浆。(3)调整地表水流。在崩塌地区上方修截水沟,以防止水流流入裂隙。(4)为了防止风化将山坡和斜坡铺砌覆盖起来或在坡面上喷浆。(5)筑明峒或御塌棚(6)筑护墙及围护棚。以阻挡坠落石块(7)在软弱岩石出露处修筑挡土墙。以支持上部岩石的重量。20.地下工程总体位置的选择。(可能出论述)答:区域地质条件:(1)基本地震烈度一般小于8度(2)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工程区无区域性断裂带通过,附近没有发震构造(3)第四纪以来没有明显的构造活动建洞山体的选择条件:(1)在区域稳定性评价基础上,将山洞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地段(2)建洞区构造简单,岩层厚且产状平缓,构造裂隙间距大。(3)岩体完整,成层稳定(4)地形完整,没有滑坡、塌方等早期埋藏和近期破坏的地形(5)地下水影响小,水质满足建厂要求(6)无有害气体及异常地带(7)其他因素。如运输、动力源、水源、供给等因素有关的地理位置。21.洞口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可能出论述)答:(1)山体坡度较大的一面(大于30度),岩层完整,覆盖层较薄的地段(2)洞口底的标高一般应高于谷底最高洪水位以上0.5~1.0m的位置(3)在选择洞口位置时,必须将进出口地段的物理地质现象调查清楚,洞口应尽量避开易产生崩塌、剥落和滑坡等地段,或易产生泥石流和雪崩的地区。22.洞室轴线穿越褶曲地层时可能遇到哪些情况?答:(1)洞室横穿向斜层(2)洞室轴线横穿背斜层(3)当洞室轴线与褶曲轴线重合时,洞室穿过背斜轴部、洞室置于背斜的翼部、洞室沿向斜轴线【P196页图6—25】
本文标题: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4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