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托班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策略探究
1农村幼儿园托班新生规则意识形成的策略探究【摘要】规则是幼儿园诸多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规则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托班幼儿是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敏感期。本文基于对目前托班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现状分析,结合生动的案例,具体、深刻地从遵循客观原则、融入各项活动、注重教育一致等方面客观阐述了形成托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与效果。【关键词】托班幼儿规则规则意识前言: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为什么环境中必须存在规则,规则有什么内容,规则有哪些作用以及应该怎样执行规则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幼儿是否具有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他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其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入托是幼儿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托班幼儿的生活环境与人际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是他们顺利进行一日活动、愉快地过集体生活的基础。学前心理学指出:2——4岁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教师如能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幼儿提升自己的规则意识,养成一定的规则行为,从而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为今后自主、有序地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现状分析为了解刚入园托班幼儿的生活行为规范情况,我们利用托班课程中有关行为规范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家长问卷及教师的实际观察评估,从独立进餐、安静入睡、自己脱衣、盥洗、入厕、与人交往等方面对托班幼儿进行了行为规范习惯的测试。(附:调查统计表)表一:研究前托班幼儿具备的某些行为规范习惯测查表托班幼儿具备的生活行为规范习惯测查结果(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达标人数占总人数(%)基本达标人数占总人数(%)不达标人数占总人数(%)2能独立进餐,吃完自己一份饭菜,不掉饭粒,不把饭舀到同伴碗里3126241664懂得上床躺下后闭眼,安静地入睡,不打扰他人睡觉3128321456在成人帮助下,能自己穿脱简单的衣裤和鞋3126241664吃东西前会用正确的方法洗手004162184会根据标志用自己水杯喝水,喝好并能放回原处5208321248知道不能随地涂痰,乱扔果皮5207281352会收拾自己玩具3126241664会主动向他人问好6246241352能与同伴友好交往5208321248调查数据表明:本班幼儿的生活行为规范习惯相当薄弱,大部分幼儿不会脱简单衣裤和鞋;不会用正确方法洗手;不会收拾玩具;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合作、交往,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二、造成现状的原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影响托班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教师方法贫乏教师对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方法贫乏,在方法上流于说教,忽视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二)家长认识偏差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许多家长对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三)幼儿自身因素托班是幼儿跨入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第一次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从熟悉、宽松的家庭环境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中接受教育,难免会出现一系列这样那样的情况。3三、具体策略(一)遵循客观原则1.直观性原则托班幼儿受其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弱,因此教师对他们讲解规则和要求时,应特别注重语言简洁、规范。提出的规则要直接明了、简单易懂,最好是边示范边讲解,效果会更好。一次提的要求和规则不能太多、太杂,应突出重点,采用各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有机渗透。2.趣味性原则托班幼儿意志力很弱,缺乏忍耐性和坚持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动,还不能遵守各种规则,因此枯燥说教式的规则往往不易被托班幼儿所接受,将规则内容游戏化,情境化,让幼儿觉得新鲜,好玩,有趣味。3.循序渐进原则2-3岁的幼儿对越熟悉的东西越有安全感,所以给予他们的规则不能随意改变,要给幼儿一个充分适应的时间。要从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由易到难,逐步展开,根据幼儿的实际,分阶段提出。4.个别教育原则就是在注重全体幼儿发展的同时,注意个别差异,把一般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托班幼儿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只能从自我的角度或经验看待事物,因此,要以个别交流、个别教育为主。由于幼儿个体上的差异,造成对规则适应的快慢,教师要耐心地进行个别引导,还要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5.正面教育原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爱模仿、易受感染的托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多进行一些正面的积极强化,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通过树立好的榜样,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引导幼儿,以规范幼儿的行为。6.寓教于生活原则托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是在有条不紊的每日生活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注重自然、随机的教育,仔细观察幼儿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融入各项活动1、融入游戏情境,规则童趣化。托班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冲动、易变、外露,且年龄越小越突出。他们4的情绪更多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这时,既定的各种规则早就被他们抛到脑后,此时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说教,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为此,我们把幼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融入到游戏情境中进行教育,使原本枯燥的“规则强化”变得寓教于乐,童趣化了。(1)游戏中感悟规则托班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大多在游戏中进行,“做中练”、“玩中学”是托班幼儿的教学特色。为此,我们尝试将规则融入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悟规则。如,在户外玩大型玩具滑滑梯时,我们多次发现有很多宝宝从滑滑梯斜坡下往上爬,结果造成两人相撞;还有宝宝滑完后不马上离开,等着后面的人滑下,然后嘻嘻哈哈笑作一团,造成滑梯经常出现拥挤,造成安全隐患。于是,我们预设了“开汽车”的体育游戏,游戏中我们特意增添了交警这一角色,请一个宝宝来当交警指挥交通。没想到宝宝们可乐意了,大家抢着要当交警。于是我们有意识地请先前不会滑滑梯,喜欢在滑梯口停留很长时间的宝宝充当交警,指挥桥上来往车辆。游戏时宝宝逐个“开车”上桥,(滑梯就是立交桥),就在宝宝们开车下桥时旁边有一交警作手势并监督马上离开,以免造成交通堵塞。通过这一游戏教育目标很好地实现了,以前喜欢逗留在滑梯口的宝宝没有了,宝宝们倒滑滑梯现象也不见了。此效果原比以前的多次说教强,它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游戏兴趣需要,更有效帮助他们树立了规则意识。(2)情境中认识规则托班幼儿的情感拟人化,喜欢将世界万物都赋予一定的角色,认为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教师可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将规则融入情境,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各项规则,体验规则的益处及乐趣,并通过反复模仿、呼应、感染、强化,逐渐认识各项规则。如在一次美工课上,我让宝宝们吹五彩泡泡,用油画棒给“泡泡”涂色,大多数宝宝知道拿着蜡笔在纸上涂鸦,但我发现甜甜、圆圆两位宝宝居然把油画棒包装纸撕掉,并且把小棒弄断。于是,我立即创编了“油画棒哭了”的故事情境,没想到宝宝们听得很认真、很投入,过后,宝宝画完画之后,居然都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不给油画棒脱‘衣服’的。”“老师,我要和油画棒做好朋友的。”听了宝宝们的这些话,我很高兴,看来宝宝们已经知道要爱护油画棒,以后也不会再随意玩油画棒了。从上可看出情境教育的重要性,它让托班幼儿自然而然地认识规则,从而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2、融入日常生活,规则需求化。规则需求化是指将一定的预设的规则转化为幼儿的需求,幼儿在需求机制作用下产生自我约束的动机,进而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自我约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刺5激幼儿的规则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作为托班幼儿的主要活动,将规则融入其中,更利于激发他们对规则的需求性,进而主动建构规则意识。(1)规则因“需”而“生”托班幼儿年龄小,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冲突、忽略活动规则及常规的事情常有发生。因这些违规现象而带给幼儿活动上的不便也是时而有之。为能保证自身活动的顺利进行,幼儿需要内生相应的规则。如,餐后的自主活动时间里,宝宝们经常会选择阅读活动,但常会有宝宝同时拿好几本书,这样就势必造成了图书流动性慢这一现象,一部分宝宝会因此拿不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怎么办呢?我们引导宝宝们展开讨论,最后制定出相应的规则,即每位宝宝每次只能拿一本书来阅读。规则一经“出台”后,宝宝们就“热烈响应”,餐后的阅读活动也变得井然有序。虽然托班幼儿还不会自己制定规则,但他们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规则带给他们的便利之处,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目的,会在活动中履行一定的规则。(2)规则因“需”而“变”规则不应是即成的东西,而应是生成的,会随着幼儿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不断更新变化的。如,喝豆浆环节中,原先我们让宝宝统一坐在椅子上,保育员老师一个一个地分豆浆给他们喝。结果发现很多宝宝在等待的过程中,喜欢用杯子敲打桌面,发出嘈杂的声音。于是我们对这一规则进行了及时地调整,让宝宝们可以在区域活动这一相对较长的时间段了,自己选择喝豆浆的时间。因为是自己想喝了,所以宝宝们会很快把豆浆喝完,既避免了等待现象,也使得整个生活活动更为有序,宝宝也乐在其中。规则的意义在于让幼儿更好地在集体环境中生活。因此,规则是“活”的。3、融入班级环境,规则渗透化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它能给幼儿积极的暗示,说出教师未说的话。因此,教师可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显性与隐性的环境对他们进行规则意识的有机渗透,让他们在任何角落都能感受到规则的存在,这对托班幼儿自主地形成规则意识大有作用。(1)在形象的标志中渗透托班的幼儿年龄小,自制力差,易遗忘。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来表示托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具体规则和要求。张贴于醒目位置或幼儿必须怎样做的某些特定区域,以时刻提醒幼儿学规则、知规则、用规则,促成其良好规则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如:我们在楼梯口画上了箭头号,帮助宝宝们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在寝室门口贴上了一双双有宝宝编号的“小脚印”,不仅6帮助宝宝分清左右脚,还教会了宝宝上床前将脱下的鞋子摆放整齐;盥洗室里“红色的一米线”,提示宝宝按红线排队喝水。娃娃家里,我们设计形象可爱的各种各样的小挂牌,帮助宝宝们自主而又有规则的分配角色、规定参加游戏人数;在玩具区里,小小标志张贴可以帮助宝宝们强化“玩完玩具归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等等。形象的标志给了幼儿一定的规则要求,同时促进托班幼儿尽快地形成一些生活中必要的规则意识。(2)在无声的体态中渗透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理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在一日活动中,根据托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喜欢老师的笑,喜欢老师抚摸,更喜欢老师的温柔手势动作,老师的眼神。为此,教师可以多尝试使用自身的体态语来引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在宝宝们游戏时,经常会出现大声喧哗或违规现象,我们就会用食指放在嘴前轻轻地----“嘘”,表示要安静;右手顶在手掌心表示暂停;宝宝们自觉遵守规则,我们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表示肯定,宝宝违反了规则,我们就轻轻摇摇头。这种无声的语言给托班幼儿带来了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体验,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真诚的爱,从而对规则不抵触,并乐意接受。(3)在轻松的音乐中渗透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教师可以把音乐作为隐含在环境中的有声规则,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要开饭了,随着一曲欢快活动的《铃儿响叮当》,我们和宝宝们一起骑着欢快的“小马车”回到座位上;喝豆浆前,我们让宝宝们听音乐
本文标题:托班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策略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5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