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10月质量检测高二历史(选修)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历史(选修)2014.10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4.有学者认为,儒学从只是先秦诸子之学的一支到进入王权的视野并形成独霸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儒学的法家化”,为了佐证这一观点,该学者最有可能引用的史料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5.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7.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知行合一8.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9.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1.以下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①“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②“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③“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A.①孔子②李贽③顾炎武B.①墨子②王阳明③王夫之C.①墨子②李贽③顾炎武D.①孔子②王阳明③王夫之12.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痛定思痛,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这一主张理解错误的是A.“夷之长技”主要是指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B.这一主张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有相似之处C.反映了当时人们在面对西学东渐时的一种文化抉择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一主张出现的根源13.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14.近代某学者指出:“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己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下列属于该学者思想的是A.“欲自强,必先致富”B.“中体西用”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科学与人权并重”15.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16.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17.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8.“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A.《海国图志》B.《天演论》C.民报发刊词D.《敬告青年》19.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组合,正确的是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孔子改制考》——主张君主立宪制③《敬告青年》——倡导民主和科学④《庶民的胜利》——传播马克思主义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②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4分)(3)根据上述材料,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4分)22.(12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请回答:(1)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2)儒家思想在汉代、宋代内容和地位方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命运如何?(2分)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王韬的主要活动1849年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1867年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1879年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1886年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材料二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王韬《弛园文录外编》材料三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王韬《纪英国政治》(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6分)(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3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3分)24.(12分)古代中西方思想存在着异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种差异在加大,但是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起步于19世纪中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曾经历过封建阶级“器物变革”的探索,又经历过资产阶级“制度变革”的探索,最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走上了成功之路。(1)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19世纪中期“器物变革”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20世纪初,我国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有哪些?(3分)材料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3)中国的觉醒与西方相比“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最初觉醒”为什么与西方不同?(3分)材料四民主是当代人类认同的普遍价值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方面有欧美和俄日的现代化过程的丰富经历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中国人近代以来探索民主的道路,最突出地体现了这个特点。高考资源网(4)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能突出体现上述特点的中国近代思想变革有哪些?(3分)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附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溺于西法者……
本文标题: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10月质量检测高二历史(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6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