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报省水利厅某市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某省某市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工作总结报告某市水务局二〇〇九年五月1某市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是2008年某省的四个试点项目之一,自2008年年初,某市人民政府在投标中标后,严格按照上级批准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项目建设,通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于2008年11月底,圆满地完成了建设任务,于2009年5月初,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目前,各农民用水户协会正常开展工作,渠系工程管护良好,水价改革工作全面展开,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试点项目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一)概况某某灌区位于某市中部矮浅丘陵区和中北部平原区,是烟台市唯一的一个大型灌区。某某灌区始建于1959年,1960年基本完成西干渠骨干工程,1964年开始进行灌区配套建设,至1967年,完成西灌区配套并开发东灌区。灌区包括石良、东江、兰高、北马等11个镇区街,291个行政村,总人口26.34万人,灌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及果树等,农民人均纯收入6941元。某某灌区功能齐全,特点明显,区内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水库和某省重点灌溉试验站,黄水河流域系统工程更是创造了“上游修水库,中游层层拦补、下游建地下水库”的流域治理模式,被某省政府誉为“沿海小流域治理的示范工程”,在某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灌区本身所具备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特点,很好地适应了滨海丘陵区的实际情况,运行40余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效益。灌区承担着全市93%的粮食生产任务,2连续多年为某市赢得“全国无公害小麦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全国果菜十强县”和“全国无公害水果出口示范县”等称号,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不断提高。试点项目区位于某某灌区的兰高片(1.8万亩)、北马片(0.9万亩),控制灌溉面积共计2.7万亩,涉及2个镇、46个村、1.03万户、3.02万人。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及果树等。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9.2毫米,区内灌溉以自流为主,以提水为辅,2007年、2008两年,年平均总产量粮食为1.6万吨,果树为2.9万吨,年平均总产值为5612万元,粮食亩均生产成本约为344元/亩—371元/亩。近年来,全市生态用水量已达1.39亿立方米以上,试点区内地下水匮乏现状也得到了明显改观,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修复和改善,为整个灌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工程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前,试点项目所属的某某灌区总土地面积52.8万亩,耕地面积34.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2.2万亩,其中库灌区面积19.7万亩,地下水库补源灌区面积12.5万亩。试点项目区灌溉面积2.7万亩,已有输水渠道总长度为147公里,各类闸门、量水设施及其它建筑物等3千余座。2007年、2008两年实际灌溉面积为1.8万亩,年平均灌水3次,平均每轮次灌溉周期为15天左右。某某灌区有东西两条干渠,总长80.23公里,支渠23条,总长62.45公里。共有斗渠656条,总长度416.04公里;斗渠以下渠道3278条,总长度645.53公里。由于某某灌区支渠及以上渠系建筑物均为国家所有,干渠由某某水库管理局3管理,支渠由当地乡镇政府管理。项目实施前,斗渠及以下的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也没有及时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组织,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不愿管,国家管不到”的被动状态。斗渠及以下渠道大部分为土渠,衬砌率较低,初步统计,斗、农渠以下末级渠系衬砌率仅为5%左右,灌溉用水量大,渗漏严重,加之末级渠系没有计量设施,管理手段滞后,用水多少与水费不对应,用水分摊计量不准、不公的问题十分突出,无法实现按方收费,造成水费过高,农民对水价误解,用水纠纷不断,水费收缴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严重的影响了灌区的用水和谐和社会稳定,与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环境极不适应,必须进行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用水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试点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由某某灌区自流及提水供给;人畜饮用水主要取自地下水,多数是以行政村为单元,以地下水源井供给;工业生产用水多数由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供水。项目实施前,试点项目区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及果树等,年均农业用水816.45万立方米,亩均用水量约为302.4立方米/亩。在用水管理方面,要通过防淤、清淤、防冲、防渗、除草、培修加固等工作,使渠道保持水流畅通;避免渠道冲刷、坍塌以影响渠道输水;防止大量渗漏,降低水的利用系数;避免渠道倒堤决口,确保安全输水、配水。合理控制灌溉用水,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和运行管理制度、水费收缴制度,以水费养工程,形成末级渠系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模式,为灌4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行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积累经验。(四)水价改革、水费计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试点项目实施以前,某某灌区没有实行终端水价,近年来,一直按0.09元/立方米的国有水价标准收取水费。1998年测算农业供水成本为0.18元/立方米,测算依据为《某省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规程》。1999年根据某省物价局鲁价工发[1999]9号文批复,经某市政府批准,自流灌溉每立方米供水价格为0.09元,提水灌溉(扬程15米以上)每立方米0.045元。水费收取按照“库水预分、按亩配水、按方计费、预售水票,凭票供水、节约归己、超用累进加价”的原则,具体管理采用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形式。具体情况如下:灌区管理局负责干渠的供水管理,送水到支渠进水口,进水口设量水设施(量水堰),按0.09元/立方米量水收费。干渠放水前,由村队、镇区预购水票,计划供水;受益镇区农技站负责支渠的供水配水、工程维修、水费征收。水管单位对受益乡镇实行水费提成补助的办法,解决支渠灌溉管理经费支出,提成比例按渠道长短、所处位置12%-14%不等。各镇灌溉通常是以村为单位,从支渠上游到下游逐村组织灌溉,支渠渠系损失水量下摊;斗渠以下供水由村委或村管水员管理,负责斗渠及田间工程维修、本村的供水配水、水费征收。斗渠进口小部分有量水设施,多数没有或损坏,斗渠以下无量水设施。村队级灌溉用水管理情况各不相同。经济条件好5的村队,水费及管水人员工资由村委负担。多数村队按实灌面积或用水量均摊水费,通常做法是流量计时,按灌溉时间量算,每亩收取水费20元以上。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有将放水人员工资及田间渠系损耗折加,水费高达到30元/亩,通常是按水次结算,按亩预收水费,多退少补,也有转为下水预交或转为下水补充。某某灌区从2001年开始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灌区骨干工程得以彻底改造,干渠水有效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85提高到现在的0.92,效果十分明显。而末级渠系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改造、配套,加上缺乏正常地维修和养护,老化失修严重,“跑、冒、滴、漏”现象较为普遍,增加了农民的用水费用;渠系建筑物的不完善,造成了末级渠系灌溉保证率低,导致灌溉用水量及农业水费收入也随之减少;同时,传统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田间用水量增加,也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实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力度,指导鼓励农民进行田间灌溉技术的改进,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水损失,从而减少农民用水负担,提高用水积极性。二、试点项目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目标:一是建立末级渠系改造奖补机制,建设完好水利工程设施。构建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完好的工程体系是基础;二是建立农业用水终端水价机制,规范灌区末级渠系水价。构建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是保障;三是推进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灌区工程良性运行。构建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推行农民用水自治是核6心。任务: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培育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农民用水自治组织12个,承担末级渠系的维修、使用和管理职责;二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以政府财政为激励和引导,进行末级渠系节水技术改造147.3公里,建设完善灌溉设施;三是积极推进以终端水价制度为核心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形成灌区良性发展机制。三、项目组织管理(一)项目申报与批复2008年3月,编制上报了《某省某市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为项目的申请作好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参与了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灌区公开竞标,通过竞标答辩,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列入了全省四个中标试点项目县之一;2008年4月底,编制上报了《某市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总投资为1220万元。(二)项目组织管理2008年年初,根据水利部农业水价改革及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方案编制工作会议精神,某市立即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试点项目的申报、组织与实施;在项目实施前期,按照《某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某市实际情况,市政府以龙政办发〔2008〕30号文出台了《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7点项目实施意见》,内容涵盖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项目组织实施及时间安排、保障配套措施四个部分,对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工作标准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为项目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2008年9月,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分别优选了施工队伍和监理队伍。之后,某市水务局作为项目法人分别与中标单位签订了合同,对工程的建设与监理等相关细节进行了规定,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试点项目于2008年11月底全面完成,完成投资1220.65万元,工程完工后及时与各农民用水户协会办理了工程移交手续。(三)项目资金落实及使用管理情况在工程建设初期,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由中标单位通过银行贷款和集资等方式筹集600余万元作为工程建设资金。工程建设资金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资金为主,受益用水户投工投劳为附,中央、省及地方筹资比例为2:1:1。其中:省及以上补助资金915万元由市财政局控制管理,并按合同采取报帐制形式兑付。项目完成后,烟台银基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经审计认为:项目资金足额到位,管理使用规范,整体运行良好,无挤占、挪用和违规支付现象,确保了资金安全,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完成。四、项目建设及完成情况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是一项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物价、民政、农民减负、水利等部门,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个人等多个利益8群体的系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全体上下能够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及批复的实施方案,从农民用水户规范化、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以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个方面认真组织建设实施,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一)用水户协会规范化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宣传、组织学习、参观培训等方式,引导试点项目区农民组织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13个,共涉及46个村,控制面积2.7万亩,累计登记会员1.1万个。其中兰高片成立协会7个,涉及村庄32个,控制面积1.8万亩,登记会员0.7万个,北马片成立协会5个,涉及村庄14个,控制面积0.9万亩,登记会员0.4万个。2008年3月底前,所有协会全部按照行业要求,在某市民政局进行了登记注册,并通过《今日龙口》等媒体刊物进行了社会公示;在协会组建过程中,分别在项目区北马片及兰高片对项目镇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协会负责人、用水户代表等60余人进行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第三个层次的培训。会上发放了自编材料《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基础知识问答》96套,每套16页,1.12万字。之后,又由各参会用水户负责人及用水户代表负责对其辖区内所有用水户进行了培训,最大限度的调动了用水户的积极性,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充分认识了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协助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规章制度是用水会协会规范化运行的保障,规范运行是确保9用水户协会发挥效益的根本。在以某市水务局为主的相关科局
本文标题:报省水利厅某市某某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9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