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宋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重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宋代文学艺术也创始了全新的历史时期,元宵灯节、灯会是科学文明的一种载体,自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削平群雄后声称:“朝廷无事,区宇咸宁,况年谷之屡丰,宜士民之纵乐”。据《燕翼贻谋录》记载:“太祖乾德五年(996年)”,“诏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这就将唐代创始的元宵灯节的放灯由三天添加为五天,元宵游观之盛史无前例,城乡张灯之广遍及全国。连小集镇元宵张灯也要在土地庙前扎小鳌山。朝庭对士民观灯更持鼓舞的情绪,规则“凡来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着北宋国都开封灯节“歌舞百戏”、“灯山上彩,金碧相射,秀丽交辉”的盛景民俗;缜密的《武林旧事》更记叙了南宋京城杭州元夕的灯市富贵,灯品精美,“百艺群工,竞呈奇技”的盛况风情。终宋一朝,元宵灯会时刻之长,规划之大,景象之绮丽,灯具之奇巧,又跨越了前代。宋朝元宵张灯,其代表之作为“鳌山”花灯市场。鳌山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海中高山。据《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山,常随波上下漂流,天帝令十五巨鳖举首戴之,五山才兀持不动。宋代元宵灯节,京城、州府遍及以这一传说立意,规划大型鳌山灯组,其构思既与传说相关又有变通,其外型一般为一只或数只巨鳖担负山峦,山上荟萃千百盏华灯,山石、树木齐备,装点以佛、仙、神的雕塑、绘画。山上可容乐师伶宫奏乐,山前设有大天台,供歌舞扮演或技术品展现。鳌山灯气势恢宏,体量无穷,叠翠堆金,浮光耀影,常为灯会压卷之作,寓“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之意。故帝后、嫔妃、臣僚都要在特定的时辰观赏鳌山灯。宋代元宵灯节的另一个特点是灯品原料更趋多样,制造更趋精巧。“自非贫人,家家设灯,有极精丽者”。心灵手巧的制灯人,往往将兽角、翎毛、琉璃、皮革、丝绸奇妙运用,将灯形成牡丹、莲荷、曼陀罗等花卉的形状,更有车舆灯、屏风灯、佛塔灯、鬼子母灯等,还有鲩灯、玉灯、石灯、琉璃灯、缀珠灯、羊皮灯、罗帛灯等等。灯用犀珀或玳瑁装饰灯圈、灯座。玉灯则多用白玉组成,“晃耀耀眼,如清冰玉壶”。石灯为高丽进贡,“窍石烛幽,若慧镜扬彩”。琉璃灯用五色琉璃制造,其上品为“无骨灯”。“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这种灯没有圈骨,其圈片天衣无缝,上面可绘饰龙综、鱼纹等图画,分光叠翠,效果良好。缀珠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潇洒亮丽。羊皮灯即在羊皮精镂细刻,“妆染如影戏之法”,是一种皮影灯。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之形,或成网眼之状,间以红白二色,名为“万眼罗”的最为珍惜。此外,宋代灯节上,机械传动的大型灯组逐步添加,在开封,有人更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用大木柜贮放,“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用草把扎缚成巨龙,“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采山摆布,以采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摆。”在宫廷“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据《乾淳岁时记》所述,宋代灯会上,更将模型景象的制造技术,面向一个新的顶峰。赵忠惠守吴,曾安排制造出“春雨堂”五大间的灯组,“左为汴京御楼,右为武林灯市,歌舞杂艺纤悉曲尽”。灯楼上汇聚了北宋、南宋两京具有代表性的景象,宛如由灯辉烛光绘成《两京赋》,气势磅礴,绮丽多姿。宋代灯节中,还呈现了不少后世皆效法承袭的灯品灯组,强置灯放护城河上组成的“灯桥”,在闹市区街上空悬挂彩索,悬灯于上的“过街灯”,市数十丈的“灯竿”,“以缯彩完毕,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如飞仙”(见《东京梦华录》)。这儿还需提及的是,自宋代始,远宵灯会上的艺术活动大大添加,形成了万众参加的大文明活动。“百艺群工,竞呈奇技”,“百戏演员各献奇技异能”。“每夕楼灯初上”,就有市民社团及演员上街化装游行,扮演各种舞蹈、杵歌、傀儡、竹马等节目,“其多至数千百队”、“绵亘十数里”。一些人家还“闲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烂,游人士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见《武林旧林》)。在这“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具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的灯的大世界中,“灯市”应运而生,灯谜呼之而出。“国都自旧岁孟冬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又有以绢灯剪写灯词,时寓嘲笑,及画人物,藏头切口,及旧京诨语,捉弄行人“(见《武林旧事》)。这即是前代的辞、切口即谜语被引用入灯节、灯会而演化出来的中国灯文明又一颗明珠--灯谜。元宵灯节,既有自上而下的安排,又有自下而上的参加,既有朝野同乐,举国同欢的一面,又有劳师动众,民力不胜负载的一面。北宋时,蔡襄守湖州,为了在元宵节拚凑太平盛世的场面,竞命令不论家贫家富,民间每家人上元夜有必要点灯七盏。有陈烈者,作大灯长丈余,大书一诗于上,其诗曰:“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团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尤恨笙歌无妙曲!”提醒了封建时期官府为办灯会劳命伤财的行径。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叙:“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所以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即是后来撒播的一句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源起。花灯Hd66teopf
本文标题:探究宋代的花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2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