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推广客家特色文化策划书
推广客家特色文化策划书目录一、客家文化概述1客家文化起源2客家人分布3保护客家文化与语言二、客家文化详解1客家节日2客家精神3客家居住特色4客家历史演变三、弘扬客家文化安排与进程四、客家文化推广策略1客家文化推广途径与规划2客家文化推广实施五、参考文献一、客家文化概述1客家文化起源a)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b)关于“客家”的来源,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先民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中原先民经五次南迁而形成客家人。这五次迁徙的过程现已较多地为研究者们所接受。c)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d)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e)第三次迁徙是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较多。f)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g)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h)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i)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家园的历程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各地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j)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之外,还建有分祠、支祠。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我们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归来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k)(方言文化)中国方言有7种: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等。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方言不像广府、潮汕方言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谁为正宗客家话,公有公说,婆有婆道。一般说来,梅州市梅城方言较多人认同,据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以此为准。l)(客家建筑)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多为圆形的土楼,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据传说,闽西一个个圆形土楼曾被美国卫星跟踪多时,误为核反应堆,一时吓坏了大洋彼岸之人。m)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n)围龙屋是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而形成的。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围龙屋是我国古代中原的一种府第建筑形式。客家民居具有五种优越性:一是充分的经济性;二是良好的坚固性;三是奇妙的物理性;四是突出的防御性;五是独特的艺术性。o)(饮食文化)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来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作个在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地方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冬。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客家菜的特点是肥、咸、烧(热)。p)(民俗文化)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敬月光”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一些其它汉施行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q)(风水文化)风水术,又称勘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风俗。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仍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2客家人分布客家人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中国客家人分布客家地区分为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一般认为,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话),只会讲客家话的人口占该县总人口数89%,且该县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响,仍为典型的客家文化的,为纯客家县。也有认为需达到94%以上。总之,纯客家县的相对数量较少。江西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0个。福建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非纯客家县市有: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诏安等10个。广东纯客家县市有:梅州的梅县、梅江区、梅州、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河源全境(源城区、东源、龙川、连平、和平、紫金);惠州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龙门;汕尾的陆河;韶关的新丰、南雄、翁源、乐昌、乳源、始兴。清远的英德;非纯客家县市有:深圳、东莞、乐昌、丰顺、连南、揭西、惠来、普宁、陆丰、海丰、连山、阳山、连州、佛冈、仁化、曲江区、龙门、增城等,还有广东西部茂名的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阳江的阳西、阳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县区。广西非纯客家县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州、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县市。重庆市巴县、涪陵、重庆、合江、合川四川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泸县、泸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邡、西昌、会理等32个。贵州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湖南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耒阳、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州、宜章等17个。海南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台湾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陕西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河南豫南信阳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哪些是非纯客家县。该地区方言已非客家话,只保留了小部分客家话词汇浙江非纯客住县有:云和、松阳、青田、丽水(莲都)、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苍南、汤溪(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以上。3保护客家文化与语言为了保护客家文化与语言,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自1971年起。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它缘起于1971年,基本上每隔两年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举行一届,迄今已历36年,共进行了21届。1971年9月28日,香港乃至亚太最具影响的客属组织——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五十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典礼,特邀请世界各地47个客属社团共250多位乡亲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其间与会代表决议:将这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且以后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自举行以来,已在亚、美、非三大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大会的规模、活动、内容和社会影响等都逐届扩大,其功能也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等于一体的活动载体。第一届中国•香港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特邀世界各地47个客属团体250位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其中与会代表决议,将这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将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一届。此次会议决议通过第二届恳亲大会由台北“中原客家联谊会”负责筹办。第二届中国•台北于1973年10月5日至8日在台北市延平南路“中山堂”举行。大会由“中原客家联谊会”主持,有来自世界各地67个客属团体共2400位代表参加。第三届中国•台北由于泰国当时国内情况有所变化,第三届恳亲大会改由台北“世界客属总会”主办,
本文标题:推广客家特色文化策划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3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