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五年制师范教育理论课程基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1-第一章基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一、(基础)心理学研究对及任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又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志向和世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3、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它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4、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物质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5、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6、著名的心理学艾宾浩斯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0—17、18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家庭、邻里、学校、社区、文化和社会团体、亚文化团体等)对发展的影响;帮助提出和指导儿童发展具体的方法。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决定论:高尔顿VS华生、共同决定论:斯腾和格赛尔、相互作用论:皮亚杰)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4)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不稳定性5)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6)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问题5、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42—1897)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及主要理论派别1、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派别: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冯特)、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行为主义(Behaviorism,华生)、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魏特海默)、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马斯洛、罗杰斯)和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皮亚杰、奈塞尔)。2、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1)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苏霍姆林斯说:“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没有教育。”所以,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是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区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2)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3、学习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五、人的心理本质1、科学心理学对人心理本质的基本认识是:①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②心理具有客观源泉;③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④心理具有发展过程。2、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客观源泉。其次,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人的心理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最后,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总之,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因此,心理是主五年制师范教育理论课程基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2-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六、心理和行为的生理学基础1、神经系统的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详见《绪论》的教学课件)2、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所谓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按起源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如吞咽反射等;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之上,通过条件刺激物与之多次结合而形成的,是后天的、易变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种:一是具体信号,如声、光、像等物理性刺激(狗听到铃声流口水);二是抽象信号,如语词(谈虎色变)。七、心理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心理学研究常采用的方法有:(1)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2)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一、注意的概述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注意。注意时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3、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受主客观条件制约:(1)客观条件有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新异性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条件包括人的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4、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意志的干预和调节、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对事物的间接兴趣。5、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基本趋势是: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表现为目的性强、意志调节成分增多)。6、小学儿童的意品质及其发展的趋势:①广度,儿童4、5—成人8、9,女生优于男生;②稳定性,小学儿童7-10—20、10-12—25、12岁以上30分钟,女生优于男生;③分配,条件—只能有一个动作相对不熟悉;④转移,不同于分散,二年级发展快,男生更快。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赋予或减少对象无意注意的特征);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明确活动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8、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不等于感觉的简单相加。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并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10、人有八种基本的感觉:视觉、听觉、听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知觉按其对象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1、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感受性的不同。感受性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感受性是对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相对感受性是对刺激物变化量的感觉能力。12、感受性的变化表现为:感觉的适应(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如光适应,分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分同种感觉内和不同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感受性也会因训练而产生变化或因某种能力丧失其它感觉能力产生代偿现象。13、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相互关系的规律(凡是能引起注意的对象,都易于成为知觉的对象;对象与背景之间的相对性);整体性——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规律(影响整体知觉的感知对象方面的关系因素有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理解性——知觉对知识经验五年制师范教育理论课程基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3-的依存关系的规律(如给出熟悉事物的名子;发现对象中值得注意的信息)和恒常性——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的规律(有亮度恒性、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等;保证了知识的精确性)。14、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正常的,但却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错觉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也有弊。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时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15、小学儿童的感觉的发展:视觉发展——10岁人的视敏度(视力)最大;颜色视觉发展表现为能进行不同颜色的配对游戏,能叫出常见颜色的名称。听觉发展——包括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运动觉发展——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16、小学儿童的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由直觉判断向推理判断过渡阶段)、形状(非本质特征当作本质特征、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方位(对上下、前后识别较早;左右方位的识别由固定化到相对化;对字形的感知由只注意形状到形和位都注意)和距离知觉等。时间知觉——人类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器官。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数概念和计时工具,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1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18、儿童在观察图画能力上的发展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阶段——“空间联系”阶段(低年级以此为主)——“因果联系”阶段(低、中年级以此为主)——“对象总体”阶段(高年级以此为主)。19、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观察的目的性——由外加目标、主动性低到目的性强、主动性高;观察的精确性——由不细心、不全面、笼统、模糊到细心、全面、精确;观察的顺序性——由零乱、不系统由系统;观察的深刻性——由表面化、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到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20、观察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储备相应的知识;教给系统观察的方法(观察方向的引导、多感官的运用和积极的思维参与、强调细心和运用比较策略);重视观察的结果的处理和运用。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一、记忆的概述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去的事物”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进行过的动作和操作。记忆的品质:敏捷性、巩固性、条理性和准确性。2、记忆的种类:记忆包括“3”个环节(识记——保持——回忆);“3”个信息加工的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个方面的内容(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3、表象及其作用:(1)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也叫记忆表象;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即想象表象。(2)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3)表象的作用: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表象可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4、遗忘及其规律:(1)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2)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3)遗忘的种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4)遗忘的原因:情绪性遗忘;心因性遗忘;未及时复习;材料性质(过长或过难、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脑损伤所致。二、小学儿童的记忆1、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提高。2、小学儿童保持和回忆的特点:保持材料由具体到抽象;以视觉加工为主;逐渐学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3、情绪及动机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和外加动机(表扬和奖励)都有利记忆效果的提高。4、小学儿童高记忆能力的培养:(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目的明确、目标具体;及时反馈和强化)。(2)教给儿童识记的方法(无意识记规律的运用——新颖、直观和具可操作性;与实际操作结合;理解识记和
本文标题:提纲.心理学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3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