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提高初中物理解题能力的几点做法
提高初中物理解题能力的几点做法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前提是在对物理基本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强化知识间的综合联系。解题过程涉及审题和解题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审题是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对题目中的各种有效信息做出准确的知觉和分类;而解题则是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安排解题步骤。这两个层面都包含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级的能力提升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我认为: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基本知识,长期坚持物理语言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才可能提高物理解题能力。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仔细阅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认真读题,正确审题,理解题意,是问题解决的奠基性工作。要提高审题能力,教师要对作业中由于审题失误而造成错误的典型事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分析讲解时,一般采取让学生读题(熟悉题目),然后让学生从下列几个环节来分析题目;1、准确选择研究对象任何一道物理习题,都有其本身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还可以是一个物理过程。例1:(2010年毕节市)请画出图中拉力F的力臂(用L把力臂表示出来)和重物G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此题在画重力的示意图时,不少学生出现了图2所示的错误画法,即把重力的作用点画在了杠杆上,出错的原因就是在作重力的示意图时,仍把杠杆当做研究对象,殊不知此时的研究对象已经变成了重物。正确的画法如图3所示。在我们所遇到的不少题目,特别是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当中,如果能准确地选择研究对象就可以把题目简化,从而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2、抓住题目条件中的关键词在理解题意时,我常常让学生自己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教师分析题意时,要求学生注意对关键词(或字眼)的理解,如:条件中出现了“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说明了什么?、“升高”与“升高到”含义一样吗?电路连接成“串联”或“并联”的目的是什么?此外还有“光滑”、“正常发光”、“形状相同”、“体积相等”、“质量相等”等等。因为这些字眼通常是就是我们解题的抓手,如果解题时轻易放过或忽略这些字眼,那么你理解的题意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完全是错误的。图1图2GG图3例2:(2010年芜湖市)某同学用水平推力推停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没能推动,这时推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本空许多学生错填成“小于”,原因是仅凭错误的思维定势,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没能推动”。“没能推动”说明汽车是静止的,静止就说明汽车受平衡力,而平衡力大小是相等的,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3、挖出和利用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含而未露、不易察觉的固有条件,常是巧妙地隐蔽在题设的背后,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例如:家庭电路隐含电源电压为220V、求解电磁波的波长或频率时隐含电磁波的速度为3×108m/s、测量电阻或电功率时,在实物图中如果只有2节干电池,隐含电源电压最大为3V,因此,电压表的量程只能选0—3V等等。审题时,能深挖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并充分加以利用,常常可以使问题得到迅速而巧妙的解决。否则,只能使问题陷入困境(常常认为题目缺少条件),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二、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信息源出发,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放射性联想,使思维朝着各个方向展开,通过多渠道寻求问题解答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常可采用同中求异的方法,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1.一题多问。在中考前的复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回顾所学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整合知识的能力。运用“一题多问”的方法,对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可以加强知识点间的串联,易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例3:医生用普通体温计给感冒发烧的病人测量体温,从体温计的构造和使用情况来看,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请你分别从力学、热学、光学的角度加以说明。【分析】:①力学角度:体温计使用之前要甩一甩,是利用了物体具有惯性的性质;医生在甩体温计时,体温计不会掉下来,是因为手与体温计间存在静摩擦力。②热学角度: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体温计下部用金属制成,是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③光学角度:体温计的横截面常做成三棱型,如图4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A方向观察,这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或放大镜的原理。此外,对于同一道题,我们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2.一题多解。在解题时,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答案,教师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析、思考,启发学生找出更多的思维途径,以求最佳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需要知道的物理量计算过程a液柱ABC图4IR2R1UU1U2图5例4:(2005年甘肃省)如图5所示,电阻R1和R2串联在电路中,现在要计算出R2的阻值,图中所标出的物理量中至少需要知道哪几个量?如何计算?参考表中的示例填写表格(写出两种计算方法).解法一:已知U、U1、I,计算R2=(U—U1)/I;解法二:已知U、R1、I,计算R2=U/I—R1;解法三:已知U1、U2、R1,计算R2=U2R1/U1;解法四:已知U、U1、R1,计算R2=(U—U1)R1/U1;解法五:已知U、U2、R1,计算R2=U2R1/(U—U2);此题的设计以电学中最简单的串联电路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在掌握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特点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一题多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一题多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一题多变,主要包括题型变换、条件变换两种形式。例如:填空题和选择题的互换,已知和未知的互换等。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经过思考,把原题变成保持知识点不变的题。例5:(苏科版课本例题)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火车运行的速度。变式1.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是多少?变式2.火车司机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变式3.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求: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变式4.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火车的车长。教学中围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恰当地引伸、扩展和变更,通过对原题的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来呈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难度,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学生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才牢固。要提醒的是: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般所变问题是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在解题时能达到异中求同,同中存异,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三、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方法解题,不能仅停留会做题的层面上,要能让学生领会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的方法,即梳理好知识体系,抓住物理性质和物理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归纳出解题方法。归纳解题的方法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归纳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二是归纳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还要注意典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防止套用形式导致错误。例如U2和IR2=U2/I12例6:(2003年南京市)如图6表示分别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射向透镜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它们通过透镜后的光路。(P是与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的位置)【分析】:本题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射向透镜的入射光线其通过透镜后的光路,学生常常错画成平行于主光轴(如图7)。出错的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所通过路径的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及时总结这一规律:即折射光线过像点法。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折射光线均通过实像点;当凸透镜成虚像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均通过虚像点。本题可以把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射向透镜的入射光线看成是两倍焦距处的点光源P发出的,这样其折射光线必通过P点的像点(成像于两倍焦距处),正确作图如图8所示。【拓展】:如图9所示,S2为点光源S1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S1发出的一条光线S1P经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并用作图法在主光轴上找出凸透镜的焦点F的位置。(如果图9变成图10呢?)可见,在进行习题的讲评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解题的思路、共性规律,授之以渔,才能跳出“题海”战术,提高解题的实效性。我对做题的看法是:勿过多,但求广,善归纳,积经验。四、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答题的自我检查习惯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独立思考,精确检查思维过程及时发现矛盾,捕捉反馈信息,自觉修正错误的品质。解完一道题后,应想一想,查一查解答中易出错的地方或曾出错的地方,分析出错的原因,总结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是不检查,而是不会检查。每次考试的时候,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做完题目后,大部分学生是用眼睛看来看去,检查就变成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毫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重点教给他正确的检查方法。检查要有序,不能一会检查这道,一会又跳到下面很多道,要全面有序。常用的检查方法有:①重做法。即用草稿纸把原解答过程遮住,然后重新读题、审题、计算一遍,看前后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则再重复检查,看究竟是哪一次解答时出错,找出错误原因再决定选择哪一种解答方法;②检验法,把演算结果带入已知条件里看是否满足题目的要求;③逆查法,从演算的最后往前推算,看看是否能回到题目原先的已知条件。图6图7图8图9S2·S1·PS2·S1·P图10此外,进行考后反思,是增加体验,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的学生由于缺少考后反思,造成同类错误在下次考试中仍然出现。如果把每次测验的错题形成错题集,再把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下次考前看一看,提醒自己要注意,定会事半功倍,这也是培养检查习惯的良好做法。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末节之中,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耐心培养,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和积累。五、答题严谨,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字母、符号的书写规范化。解题中未知物理量不能像解数学题一样,用x、y等字母来表示,必须用特定字母来表示,如:质量必须用m表示;电阻必须用R表示等。所用来表示物理量的字母要要注意大小写,如:小写字母p表示压强;大写字母P就表示功率等。在同一题中一个字母只能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果在同一题中出现多个同类物理量,可用不同的角标来加以区别。另外,在解题时,不能把物理量与单位的符号相混淆,如:电压用U而不是用V来表示等等。2、作图规范化。物理中的图形、图象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有力工具,它使抽象的物理过程、物理状态形象化、具体化。示意图中的受力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运动过程图等必须用直尺作图,同时要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或光线的传播方向),不能随手画直线;状态变化图、电学中的实物图、磁感线等要平滑的曲线画出。3、计算题解题过程的规范化。①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但说明的文字要简练、准确,切忌语言叙述过于冗长;②计算过程的格式是:先写出所求物理量的公式,然后代入数据,数据后面要带上单位(尽量用国际单位),最后得出计算结果;③解题结果要认真规
本文标题:提高初中物理解题能力的几点做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3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