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常见用字用词错误辨析
常见用字用词错误辨析周奇出版物中的语言文字错误,常见的有7类:用字错误;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数字使用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量和单位使用错误。其中,用字用词错误数量最多,通常占语言文字错误总数的70%~80%,所以是编校工作重点防范的对象。出版界有种说法:书里有些错别字不影响阅读。这种认识对于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南朝文论学家刘勰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清代著名校雠家戴震说得更明白:“经所以载道、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明词者,字也。学者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图书载道并使读者明道的功能,是通过字词来实现的,用字、用词出了问题,图书就不能准确地载道,最终必然影响读者明道,影响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我今天讲的是“常见用字用词错误辨析”。所谓常见错误,就是在出版物中经常出现、反复出现的错误。为什么这些错误会经常出现、反复出现呢?我想以此为切入点,对常见用字用词错误的类型、出错原因和出错规律,作点粗浅的辨析,供大家学习和使用汉语字词参考。常见用字错误辨析用字错误指用了错字和别字。错字和别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错字:像字但不是字,叫做错字。错字发生的原因有二:其一,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规律不了解,写了形体近似的错字。汉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一批汉字是象形字,即依照物的形体画出表示物的文字符号。例如人手口耳日月山水刀木等字。这种字拆不开,所以叫做独体字。还有一种独体字叫做指事字,是借助象形字加注主观意念而创造的新文字。例如刀字加一点为刃,木上加一长横为末,口中加一点为甘。在汉字家族里,独体字数量很少,总共还不到500个,但是,它们的作用很大,正是它们的组合变化,形成数万成员的汉字大家族。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新字叫做合体字,通常由两个独体字组合而成,也有由三个、四个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例如森、解、蕊、飚等。合体字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的。组合的规律有两条:一条规律叫做“会意”,即新字的含义由组成合体字的几个独体字共同表示。例如人是象形字,两人相随会意为“从”,三人相聚会意为“众”。又如木和日都是象形字,日木合体组成两个新字:日上木下组合成“杲”,表示日出树梢,会意为“明亮”;木上日下组合成“杳”(yǎo咬),表示日落树下,会意为“幽暗”。另一条规律叫做“形声”,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有的表音,有的表义,起表音作用的不一定表原音,大多只表近似音,起表义的作用的不一定表原义,大多只表类义,即表示新字与它那一类事物有关系。例如:裤,衣表义,库表音,表示它属于服装一类。如果不了解汉字结构的上述规律,就会写错字。例如:“聚”是形声字,乑(众)表义,取表音,常见将表义的“乑”错作“豕”;“恭”是形声字,(心)表义,共表音,常见将表义的“”错作“氺”(水);“霞”是形声字,雨表义,叚(假本字)表音,常见将表音的“叚”错作“段”;“彩”是形声字,彡(shān山,象形字,毛饰画文,有毛、画二义)表义,采表音,常见将表音的“采”错作“釆”(古辨字)。“悉”是会意字,釆心合体,会意为“知道”,常见将“釆”错作“采”。“步”是会意字,两止(趾)合体(下止倒置),两脚一前一后,会意为“行”,常见下部的“止”错作“少”。其二,误用了早已废止使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里的新造“简体字”。1977年12月20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其中第一表的简化字在出版物上试用。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请示,宣布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但是,仍有人使用“一表”的简体字。例如:左扌右布(播),尸下一横(展),艹下加才(菜),左忄右冬(懂),左土右上(壤)等,这些“简体字”都不符合规范汉字字形,因而都是错字。别字:是规范汉字但使用不当,此处当用甲字而误用了乙字,这乙字便是别字。别字出现频率高,通常说的“错别字”主要指别字。别字的频频出现,有两个原因:写作主体的主观原因;汉字容易混淆致误的客观原因。一、写作主体的主观原因写作主体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四:原因之一,没有掌握汉字简化规范常见别字里,有些是错简,即违反了汉字简化规范。例如:“重叠”错作“重迭”。“天翻地覆”错作“天翻地复”“好像”错作“好象”“啰唆”错作“罗唆”“向往”错作“响往”“蓝天白云”错作“兰天白云”“瞭望”错作“了望”这7个因错简而造成的别字,给我们传达了3条重要信息:(1)必须注意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恢复的4个字: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囉类推简化作啰。叠、覆、像、囉4个字曾经分别简化作迭、复、象、罗,从1986年起,这4个字不再简化了,恢复原形原义,叠和迭、覆和复、像和象、囉和罗又是含义不同的字。叠,义为“一层又一层”,表示的是空间的上下关系;迭,义为“一次又一次”,表示的是时间的先后关系。“重叠”义为“上下相加”,只能用“叠”。复是復和複的简化字,义为“往复(復)”“重复(複)”。覆,义为“倾倒”;“天翻地覆”即天地倾倒,形容变化极大,只能用“覆”。象不再是像的简化字。象字早于像问世。殷墟甲骨文里就有象字,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释义为“南越大兽之名”。像字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此前,“像”这个概念是借“象”来表示的。因此,《易经》说:“象也者,像也。”在古代诗文里,象、像是通用的。在现代汉语里,象、像二字有了分工:象,表形状、仿效、摹拟等义,常用词有:象形,象声,天象,气象,景象,印象,表象,抽象,具象,象征等。像,表相似、如同、人物形象的摹写或雕塑,常用词有:好像,相像,肖像,画像,塑像,音像等。所以“好像”不可以写作“好象”。还有“想象”,各种字典、词典用法不一致,有的用“想象”,有的用“想像”,有的把“想象”和“想像”作为同义异形词。依据上述象、像二字的分工,从理据上分析,用“想象”更合理。《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想象”含义有三:①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想出它的具体形象;②对于从未见过的事物,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新的形象;③设想。三个释义,都与“形象”有关,“想象”是头脑里出现的意想的形象,所以用“想象”更合理。啰,繁体作“囉”,本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和“唆”组成“啰唆”,表示语言繁复或事情琐碎、麻烦。罗,繁体作“羅”,本义捕岛的网,如“罗网”;作动词用表示“张网捕鸟”,如“门可罗雀”。引申女搜集、陈列等义,如“搜罗”“罗列”。(2)必须注意简化字里的“一形一字”和“一形多字”。所谓一形一字,是指某字是某繁体字的简化字,不能同时作其他繁体字的简化字。例如:兰,是“蘭”的简化字,不是“藍”的简化字,“藍”类推简化作“蓝”。所谓一形多字,是指某几个繁体字都简化成一个字形,或某字是传承字同时兼作某个或某几个繁体字的简化字。例如:復和複都简化作“复”,系是一形三字,它本身是传承字,又兼作“係”和“繫”的简化字。向是一形二字。它本身是传承字,含义是“窗”。古代房屋,坐北朝南,南边开门叫做“户”,北边开窗叫做“向”。《诗·豳风》:“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塞向墐户”就是封闭门窗。向有“朝向”义,因而引申出表示动作方向的介词,如“向上”“向前”“向善”。向又兼作“嚮”的简化字,这个“向”含义是“趋向,归向”。“向(嚮)往”就是心所趋向,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响是“響”的简化字,义为“回声”,无“趋向”义。(3)必须注意少数简化字的特殊用法。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对少数简化字的特殊用法做了规范性注释,例如:瞭,读liǎn(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n(瞭望)时作“瞭”,不简化。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蕴藉、狠藉的藉仍用藉;餘简化作“余”,在余和餘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餘(如“餘年未多”),餘类推简化作馀;徵简化作“征”,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徵”(zhǐ)不简化。夥,简化作“伙”,但表“多”义时仍用“夥”(如“收获甚夥”)。原因之二,不明了成语的含义常见成语里错用音同或形似别字,错用原因主要是不明了成语的含义。例如:⑴“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表面看,是“征”错作“证”,其实问题出在对“旁”字含义的误解上。旁是个多义字。本义“广泛”,别义“侧边”。古书上有“旁求俊彦”,“旁求”不是“从侧边求”,而是“广求”。征是传承字,义为“走远路”,又兼作“徵”的简化字,义为“搜集”。“旁征(徵)博引”的含义是:广泛搜集,大量引证。人们对“旁”字的含义,只知“侧边”而不知“广泛”,就自然地联想到“寻找旁证”,而将“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⑵“走投无路”错作“走头无路”走字古今含义不一样。走的金文和小篆都是会意字,上大下止,大,表示人甩开双臂,止,即趾,代表脚,大止组合,甩手迈腿,会意为“疾行”,即跑、奔。现代意义的“走”,古代称作“步”。投,也是会意字,由手和殳组合而成,殳,古代一种投掷兵器,用手掷殳,会意为“向目标掷去”,引申为“前去”。走投,意思是“奔去依靠别人”。本想投靠,却无人接纳,因而陷入绝境。这就是“走投无路”的含义,不是“走到头发觉无路可走”。⑶“一筹莫展”错作“一愁莫展”筹,本义“壶矢”,即投壶用的竹签。投壶是古代的一种游戏,以投筹多少定胜负。筹字因而有了“计数之具”的含义,如“筹码”。又引申为“计策、办法、设法”,如“运筹维幄”“筹划”“筹措”。“一筹莫展”中的“筹”含义是“办法”,“一筹莫展”即一点办法也没有。不是一发愁就无法施展。⑷“一诺千金”错作“一诺千斤”诺:承诺。成语“一诺千金”有个典故:西汉时楚人季布,为人豪爽仗义,说到做到,楚地流传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这句谚语演变为成语“一诺千金”,比喻做人信用极高。“千金”指的是“价值”,“千斤”指的是“重量”。“一诺千金”用“千金”比喻诚信的价值。⑸“趋之若鹜”错作“趋之若骛”骛、鹜都是形声字。表音的声旁都是“敄”,故同音。但表义的形旁不同:“骛”从“马”,“鹜”从“鸟”。这“马”和“鸟”决定着骛、鹜含义的本质区别。骛从马,本义“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鹜从鸟,即“鸭子”。“趋之若鹜”语出《史记·货殖列传》:“走死地如鹜者,其实为财用耳。”意思是:像成群鸭子一样不顾死活地往前奔的人们,其实是为了牟取钱财。后世演变为成语“趋之若鹜”,比喻成群的人争先恐后地追逐某一不正当事物。⑹“言简意赅”错作“言简意骇”赅,音ɡāi。《正字通》释义为“兼该”,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包括”和“完备”。“言简意赅”的意思就是: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骇,音hài,《说文解字》释义为“惊”,即惊吓、震惊。如“惊涛骇浪”“骇人听闻”“骇然失色”。⑺“不落窠臼”错作“不落巢臼”巢和窠,都是鸟窝,但“窠臼”并非鸟窝,它的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多用以形容文章或艺术品缺乏独创性。“不落窠臼”则反其意:与众不同。写成“不落巢臼”就不知所云了。⑻草菅人命”错作“草管人命”菅,音jiān,会意字,从草从管(省笔作“官”),一种茎如细管的茅草,叫做“菅茅”。菅是野草,没有价值,古人用“草菅人命”形容任意杀人。这句成语出自《大戴礼记·保传》:“其视杀人若芟(shān割草)草菅然。”意思是:视杀人如同割茅草。管,形声字,从竹官声,据说是黄帝时代的一种竹制六孔乐器。后世将竹制管状乐器,如笛、箫、竽、笙统称“管乐”。现代将凡是由管中空气振动而发音的乐器均称“管乐”。管乐的特征是:细长中空。于是人们将具备“中空”特征的东西都称作“管”,如“钢管”“水泥管”“血管”。管字后来又引申出“掌管”“管理”“管制”“管教”等义。“管”和“草”不相干。⑼“针砭时弊”错作“针贬时弊”砭,古代的石针。砭和针,都是古代治病的工具,都是名词。“针砭”做动词用,当“指出”讲,“针砭时弊”即指出当前社会的弊病。贬,会意字,“贝”(货币)“乏”合体,会意为“货币购买力下降”,即贬值。引申为降低官职(贬职),又表与褒相对义(贬义)。砭、贬同音但义异。⑽“
本文标题:常见用字用词错误辨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3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