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常见相似鱼病的辨别与防治
常见相似鱼病的辨别与防治一、肠出血型草鱼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发病早期两者外观症状极为相似,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轻微充血或出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剖开鱼腹两者均见肠壁充血。不同之处在于活检时前者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镜检可见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者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镜检发现肠腔内红细胞较少,有部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防治出血型草鱼出血病,每立方米水体可用二氧化氯0.3克对水全池泼洒,隔1天再用1次,同时每100公斤鱼每天用大黄、黄芩、黄柏和板蓝根各0.5公斤,再加食盐0.5公斤拌饲料投喂,连喂7天;或每100公斤鱼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500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为1个疗程,根据治疗效果连用二、三个疗程。防治细菌性肠炎病,每立方米水体可用漂白粉1克或优氯净0.3克对水全池泼洒,同时每100公斤鱼用大蒜素0.5-1克拌入10公斤精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或每100公斤鱼每天用干穿心莲2公斤(鲜草3公斤),打成浆,再加食盐50-100克拌饲料,分2次投喂,连喂3天。二、鳃霉病、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三者外观病状基本相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发病晚期三者易区别,细菌性烂鳃病,鳃盖内表皮组织发炎充血,中间部分腐烂成不规则的“开天窗”,其余二者无。如无“开天窗”或处于发病早期,则要借助显微镜加以鉴别,若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并粘有污泥或黏液,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酶免疫测定呈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镜检若寄生虫数量多,则为寄生虫性烂鳃病,若鳃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常为中华鳋病;鳃部分泌大量的黏液则为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或指环虫病。鳃片颜色比正常鱼的白,并略带有红色小点,则为鳃霉病,镜检可见病原体的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防治鳃霉病,每立方米水体可用生石灰30克左右,溶水全池泼洒,注意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用混合堆肥代替人粪、牛粪培水。防治细菌性烂鳃病,每立方米水体可用漂白粉1克或优氯净0.3克对水全池泼洒,也可按500克大黄用氨水10公斤(0.3%)浸泡12小时,对水全池泼洒,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含大黄2.5-3.7克,或将五倍子捣碎用水浸泡后对水全池泼洒,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含五倍子2-5克。防治寄生虫性烂鳃病,对于斜管虫、车轮虫、口丝虫等可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二者比例为5:2)合剂0.7克对水全池泼洒;对于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引起的鳃病,每立方米水体可用强力杀虫灵0.2克对水全池泼洒。三、细菌性白头白嘴病与车轮虫病前者病鱼体色发黑,漂浮在岸边,头顶和嘴的周围发白,严重时发生腐烂,且常发生于鱼苗期和夏花阶段;后者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防治细菌性白头白嘴病,每立方米水体可用五倍子2-4克,在水中浸泡30分钟后对水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大黄2.5克,先将大黄放入20倍0.3%氨水中浸泡过夜,然后将汁液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二者比例为5:2)合剂0.7克对水体全池泼洒。四、竖鳞病与鱼波豆虫病感染竖鳞病的病鱼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有时伴有体表充血,鳍基充血。后者发病是因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鳞囊内而引起竖鳞症状,需用显微镜检查鳞囊液才可区别,前者有大量短杆菌,而后者有大量鱼波豆虫。防治竖鳞病,每亩用艾蒿根5公斤、生石灰1.5公斤,将艾蒿根捣烂取汁并加入石灰,调匀后兑水全池泼洒;防治鱼波豆虫病的方法同车轮虫病。在冬季,水温2-8℃时,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二者比例为5:2)合剂0.3-0.4克兑水全池泼洒,有较好疗效。水生动物疾病检疫之我见近来疯牛病、口蹄疫、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作为“菜篮子”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生动物的疾病检疫,却未得到足够重视,检验检疫手段与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对虾白斑综合症、河蟹颤抖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等水产动物疾病所造成的水产养殖的损失十分严重。而加强水生动物检疫,一方面可有效防止病害生物进入我国,保障我国水产养殖安全与生态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能控制疾病从疫区向非疫区传播,减少疾病发生,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和水产品质量,维护我国水产品的国际信誉,促进水产品出口。一、水生动物疫病特点目前水生动物疫病呈现以下特点:发病的水产动物品种多;病原种类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人工养殖的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疾病在200种以上;致病因子日趋复杂,涉及到水域环境、种质、饲料、管理、渔药使用等多因素;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如水产动物病毒病,来势猛,传染快,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水生动物疾病发病区域越来越广,发病频率趋高,发病期延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养殖病害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20%以上。二、检疫的现实意义随着人们对水产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重视和加强水生动物检疫具有现实意义:(1)促进养殖水平提高:水生动物检疫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实行,使得生产者注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养殖科技水平,完善场内设施和操作水平,逐步达到标准化,从而生产出优质安全的水产品。(2)预防重大疫病发生,促进出口:如近年来我国对虾和海水鱼的病害流行,几乎都和东南亚、台湾地区鱼病流行密切相关;1997年欧盟因我国水产品屡次被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等病菌而停止进口我国双壳贝类和鲜活水产品。因此要求我们加强对主要疫病的基础研究和实用防治技术研究,以预防疫病的发生。三、存在的问题(1)检测手段落后,缺乏预警、测报系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检测检疫技术落后,缺乏必需的仪器设备,一些地方只有一些很简陋的仪器,多数疫病凭肉眼、显微镜,甚至靠经验判断,无论监测的时效性还是监测指标的完整性都不能适应检疫的要求,难于适应不断变化的疫病监测。缺乏预警、测报系统,无法做到在疫病发生前早发现、早预防。发病时无法及时反馈,划分出“无病区”、“监测区(可疑地区)”和“疫区(即被感染区)”,也无法采取保护无病区,监测可疑区,严格控制感染区等防止病原扩散的措施。(2)水生动物疾病检疫的复杂性。水生动物是变温动物,每种病都只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发生,而在其它温度下只是病原携带者而不发病。如斑点叉尾蛔病毒病(CCV)的发病温度仅在22℃~30℃之间;感染了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的虹鳟在高于16℃或低于6℃时不显示发病症状,即使隔离一段时间也很难观察出来,这些都给检疫带来了困难。四、加强疾病检疫的建议(1)加快制定、完善相应检疫法规如尽快制定并实施国内地区间引种的检疫管理办法,以防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着手制订、完善水生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养殖生产,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符合WTO规则和SPS协议的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标准以及政策,逐步使我国的检疫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2)完善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检疫审批。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入境须经动植物检疫机关批准和检疫。因此货主在签订进出口水生生物合同之前,应按规定在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或其授权的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办理检疫审批手续。产地检疫。深入产地了解水生动物当年的生长、采捕、疾病及环境卫生等情况,同时了解近几年当地水生动物养殖的生产状况及有关疫情。在启运和蓄养地点,观察水生动物的体表、鳃、肛等器官有无异常,并及时将正常的、发病或刚死亡的水生动物一道按规定取样,送实验室进一步检疫鉴定。现场检疫。水生动物进境时,货主应按规定持检疫审批单、输出国或地区政府动植物检疫机关出具的动物检疫证书、产地证书及其它有关单证向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报检。检疫人员实施现场检疫,包括核对单证、外包装消毒和检查包装等,并抽取样品,进行实验室检疫。实验室检疫。①目检:水生动物的体态和活动状况,以及体表、鳃、肛等有否病变,解剖后,进一步观察肝、肾、肠等有否病变。②镜检:取水生动物体表黏液和各器官组织作涂片或压片,作显微镜检查,观察有无真菌或寄生虫,必要时作寄生虫分离鉴定。③细菌分离鉴定:对特征明显且有代表性的发病的水生动物作细菌分离培养及组织涂片染色观察,并作生化鉴定。④病原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检验:建立高灵敏度的如ELISA等免疫学或如核酸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对高致病性的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进行检测。检疫后的处理。对发病和携带病原的水生动物进行隔离;病死或已无法挽救的水生动物应及时捞出深埋处理或焚烧销毁;对发病池塘、用过的养殖工具、水生动物等要彻底消毒;鱼种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等综合防疫措施,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疫病的传播蔓延。场地监管。在国际上,被监测2年以上未发现任何疫病的养殖场的水产品是最受欢迎、最受信任的,这几乎是国际上公认的“合格证”和“通行证”。国际兽医局(OIE)也在法典和诊断手册中提出保证活鱼健康质量的最好办法是实行场地监管,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还只能在部分地区实行场地监管制度,这方面有待逐步推行。(3)其他①进行疾病检疫防治基础理论、诊断方法、实用防治技术等技术和执法培训,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科研专家队伍。②提高检疫质量和技术水平,特别是快速诊断技术的应用,诊断试剂的研制与改进等。③加强对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跟踪监测和日常管理。④加强对渔用饲料、渔药质量的使用监督管理。⑤普及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减少疫病发生,控制疫病的蔓延。⑥加强水产品检疫的监控,从捕捞、养殖、储运保鲜、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的水产品HACCP管理。水产养殖病害流行趋势与病害防治技术日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根据我国17个省(区、市)水产养殖病害检测结果,首次预测并发布了今年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生和流行趋势。各水产养殖品种病害发生和流行趋势如下:草鱼:预计4-10月普遍流行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鲤鱼:以暴发性出血病、三代虫病、黏孢子虫病为主,发病期预计为4-10月。鲫鱼:出血性败血症在4-10月流行。虾类:对虾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和沼虾白浊病、红腿病、纤毛虫病将在5-9月流行。河蟹:河蟹抖抖病、黑鳃综合症、固着类纤毛虫病可能严重发生。有关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水产病害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水域环境,采用优质饲料,规范、合理用药。今年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重点是要做好细菌性病害的防治。鉴于2001年我国对虾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9亿元,占水产养殖总损失50%的现实,今年要特别注意对虾病毒病、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一、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细菌性鱼病,致病菌主要有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菌、黏球菌、假单胞菌、弧菌等。这类水产病主要有: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黑鳃病、肠炎病、虾红腿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它们在水质恶化、温度条件适宜等情况下才会发生。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完全可以避免这类鱼病发生。1、彻底清塘。每年秋冬捕捞后,将池水排干,曝晒池底。春放前45天,用高效清塘剂消毒,杀死有害生物。在放养前15天,每亩用70-100公斤生石灰化水泼洒,调节pH值改良底质。2、苗种消毒。苗种用精碘、复合型二氧化氯或高效菌毒清消毒。消毒后用0.8%-1.5%的食盐水再消毒一次效果更佳。河蟹不宜用食盐消毒。3、药物防治。发病季节(水温20℃)到来之前,用速效菌毒清或高氯精、速康B型等外用药消毒一次,另用肠炎灵、鳃病灵、克血灵或烂尾灵拌饵喂服,连喂2天。发病季节(水温25-32℃)每隔10-15天用精碘或高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药物消毒一次,并用大蒜素和克血灵拌饵投喂2天。养蟹养虾池塘在发病季节每15天用新鲜生石灰化水泼洒一次,调节池水pH值,每立方米水用生石灰15-20克。二、病毒病防治措施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是养殖水产感染病毒病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类水产病主要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以及病毒性败血症等。防治病毒病重点要做好细菌性病害防治工作。同时采取相应的病毒病预防措施。一
本文标题:常见相似鱼病的辨别与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4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