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摭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摭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林锦荣教学片断一:教者出示例4(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3页)两幅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自主探索写出比例:3∶6=2∶4师:我们已经知道,比中的两个数分别称它们为前项和后项。今天,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我们看看课本第43页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的。(学生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师: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字了吗?谁能介绍一下,在3∶6=2∶4中,内项、外项分别是谁?生:3和4是比例的外项,6和2是比例的内项。师:比例中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我发现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生:我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你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生:(高兴地)真的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教学片断二:教者出示31和41,要求学生比较大小。(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出31>41后)教者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不同的圆,并表示出31和41。师:这时的31大于41吗?生:分母不同,用通分的方法进行比较,把两个圆都分别平均分成12份。因为124>123,所以31>41。教者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图形中,分别平均分成的121,产生不等于的矛盾。学生立刻明白这样的解决是行不通的。生:我想可用一些实物来表示,比如一些苹果。师:我听明白了,那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31是多少,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41是多少?生:31表示2个,41表示3个。师:那不是成了41>31吗?这不和我们刚才讲的31>41相矛盾吗?(学生达成共识: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在单位“1”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教后反思:1、留给充足的时间是有效提问的前提。美国学者罗威通过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秒至5秒的老师,课堂上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①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②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性程度提高;③学生不可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少;④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⑤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⑥学生的提问增加;⑦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例如教学片断一,在“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问题抛出后,我留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让学生尽量多找一些比例,进行计算、比较、推理、概括,从而使规律得到验证。2、设计恰当的空间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这就是说“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片断一,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大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3、准确把握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片断一中,我注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富有思维含量是有效提问的保障。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就是说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在片断二中,我结合学生新奇、好问、好表现等特点,创设质疑机会,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潜能,生发出不同的比较、推理的方法,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主动探究、修正错误中,达成共识: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在单位“1”相同的前提下进行。从而培养学生不盲从,善于检查评价,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良好品质,使课堂生成自然、深刻、精彩、有效。“懂不懂?”不如“能不能?”河口镇景安小学钱永生曾经,每当听到老师问学生“懂不懂”时,总不觉有些迟疑:这仅仅是一个口头禅这样简单吗?这样问学生科不科学?想了很久都没有找到答案。现在结合本次“黄海潮”活动主题来看,豁然开朗——它起码违背了新课改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基本理念及基本手段,教学效果又如何保证呢?《课标》告诉我们,所谓“‘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们姑且不论它的包打天下的合理性,就“懂不懂?”而言,仅仅停留在听懂以及理解知识点的层面,但是语文教学不只是懂不懂的问题,而应该落实在能不能——开口能说,开卷能读,提笔能写,这“三能”应该成为语文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更应该成为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现在逐一谈谈个人对以上“三能”的理解:说——首先是用普通话,声音响亮、清晰,态度自然、大方。其次,说的内容是自己思考的,有明确的观点,有可信的证据,有积极的意义。最后是说得流利,简明、得体,充满情感,符合逻辑。做到这三点,才算是开口能说。读——不但包括能默读,而且还包括能朗读。默读,要能够浏览的同时提炼文章的大意;朗读,要能够用声音表现文字里的情意。古人读诗词用吟,读散文用诵,都是美读。把欣赏放在第一位,在欣赏的过程中,渐渐领悟、理解了。这种读,就像欣赏美人,先欣赏她的美丽,之后再去理解和她有关的情况,比如,性格怎样,文化程度怎样,结婚了没有……只有这样,才可以算是开卷能读。写——不仅能写考试文,更要能写生活文,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笔能写。考场上,学生造作文的速度快得惊人。我曾见过一位同学,离考试结束不到二十分钟了,还没有开始写作文呢。我很为他担心。可是交卷时,他写了满满的一大篇。内容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分数肯定是要给他的。如果编得可以,还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凭着几篇范文和小故事,学生就能造出考试文,这也只算是形而上学的能写,毫不管用。有效教学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懂不懂?”这样问,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误解,以为听懂了,就算学好语文了,如此的“万事大吉”又有多少有效性可言呢?而事实上,许多语文教师追求学生懂就大讲特讲,甚至竭力追求讲深讲透。常听有的老师说,喜欢上古诗词,不喜欢上现代文,因为现代文没讲头。就拿古诗词来说,一篇三四十字的诗词,要讲一两节课。一字一句,从词性、用法、含义到翻译再到情感,学生全懂了。可是,要让学生读一读,学生读得磕磕巴巴,读得干巴巴,甚至有的句子还读破句;合上课本,让学生背一下,就更傻眼了,还有的连一句原文也不能背出来。学生听懂了,却不能正确地、流畅地、欣赏地读,和诗词依然有隔膜。时间一久,把老师讲的全忘了,学生脑子里依旧是空白。小学六年,学生对学过的文古诗词可以说篇篇懂,然而学生古诗词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很差,欣赏能力几乎是零。这样学习的结果是老师一讲全懂,老师不讲全不懂。语文教学一直讲风甚盛,久杀不衰,我想,还是“懂不懂”在作怪,把“能不能”丢在一旁,丧失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最终必将丧失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叶圣陶与吕淑湘先生都曾经用庄稼生长来比喻过语文学习,认为语文与工业生产不同,不能使得他们只是懂得我们的指令,遵命执行。叶老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让我们记住前辈的忠告吧,少问“懂不懂?”,多问“能不能?”,去追求扎实有效的课堂提问,去追求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窥探引领课堂的有效提问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丛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种全新的课程理念的实践,必须依赖教师有效的课堂引领。课堂提问则是引领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能让引领更有效呢?课文片段《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课文的第二段内容如下: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教学实录关于这段文字的课堂使用,在网络上采撷了几个不同的教学实录,只想窥探引领课堂的有效提问。【案例一】师:(端出一盆月季花,展示在讲台)你们喜欢月季花吗?生:喜欢(齐声)。师:(板书课题“花瓣飘香”),说说课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文中出现了小女孩、作者,写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师: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生:俯在花前小心地摘了一片。生:双手捧着,飞快地跑。师:为什么只摘花瓣呢?生:因为她爱惜花,舍不得都摘了。生:因为她喜欢花,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怕影响别人观赏,自己又想送花给妈妈,只好小心地摘了一片花瓣。(生品读“摘花瓣”)(指名读,交流摘花瓣的动作。)(课件显示词句)师:请一位同学来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评价表演)师:(采访小演员)a:你俯在花前面闻到了什么?b、心理怎么想的?c、你摘花瓣时的动作那么轻,为什么?d、你摘下花瓣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e、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师:再读读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的语句。【案例二】师: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这个小女孩的懂事。生①:从“小心”、“捧”、“飞快”感受到了这个小女孩的懂事。生②:“小心”说明小女孩怕摘坏花瓣,妈妈就看不到好看的花瓣了。生③:“捧”说明小女孩生怕碰坏了花瓣,妈妈也看不到好看的花瓣了。生④:“飞快”说明小女孩想让妈妈早点看到红艳艳的花瓣,摸到像绒布一样的花瓣,闻到花瓣那淡淡的清香,让妈妈高兴。师:看来这个花瓣在小女孩心中不一般,这代表着小女孩的一颗孝心。那现在再来看填空:这是一片_____的花瓣。生①:这是一片代表小女孩孝心的花瓣。生②:这是一片表达小女孩对妈妈关心爱护的花瓣。师:这是一片与众不同的花瓣,包含着小女孩的一片孝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案例三】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生①:我体会到小女还在摘花的时候很小心,我从“小心地摘了一片”和“双手捧着”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因为只有小心翼翼,才会用上这两个词语描写。生②:我也体会到了她是小心翼翼摘花瓣的,因为花瓣上还带露水,她这么小心,一定是不想让露水滚落到地上。生③:我感觉她一定很珍惜这片花瓣,所以才小心地摘。而且她摘时是“俯在”花前的,也可以说明她很小心。师:谁可以在做做这个女孩的动作?(生表演,体会小心呵护的感
本文标题:摭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4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