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广东省2016年高考适应性测试作文题“流浪汉与好心先生”审题立意
广东省2016年高考适应性测试作文题“流浪汉与好心先生”审题立意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但他们拒绝了。”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试题解读:这则材料选取了当下社会比较常见的一个场景——流浪汉街边“晒”身世(遭遇)、博同情以求得路人在经济上的援助作题材,应该说,这样一个题材,不管是对农村的学生,还是对城里的学生,都是比较熟悉的,具有普适性和可写性。在中国,流浪汉街边乞讨现象自古有之,它是众多社会现象中很常见的一种。在古代,老百姓往往会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而被迫流浪、以乞讨为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大大减少了,但依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确实是自身原因(比如残疾,缺乏自理能力)外,还因为它有了新的“使命”——骗钱,通过“可怜的身世”或者“不幸的遭遇”骗取路人的同情并获得经济上的支助,不劳而获。材料中,那位“好心先生”的非同一般的热心肠行为让两位流浪汉的真实目的暴露无遗——原来,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温饱,也不是工作的机会,而是金钱。或许,这根本就是一个骗局,两位流浪汉所举牌子的信息都是假的。对于这种行为,“好心先生”选择了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揭穿,并决定一揭到底。本次作文题,出题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么一件事,并没有就事件发表任何的观点和评论,叙述的语言也看不出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这就需要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作出正确的选择。考生可以从流浪汉这个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从“好心先生”的角度立意(如果抛开这两大方面,从“社会的不公”“论工作的重要性”“如何防诈骗”“和陌生人沟通的注意事项”“欺骗无处不在”等方面进行立意则有偏题之嫌),开放性较大。就这一点上,和当下大家热议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性;但就整体而言,和2015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不过,话也说回来,虽然材料并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和价值评判,但考生在立意时应该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就是你的立意(观点、思想)最好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对流浪汉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否定、对“好心先生”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肯定的立意,或许才是本作文题的最佳立意,反过来,可能就有点悬了。鉴于此,以下立意就较为妥当:1.好逸恶劳要不得/做人要懂得自力更生(流浪汉角度)2.利用可怜骗人最可恨(流浪汉角度)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流浪汉角度。注意:此“可怜”要加双引号)4.与欺诈行为斗争到底(“好心先生”角度)5.要敢于揭穿欺诈行为(“好心先生”角度)6.你若欺诈,我必揭穿(“好心先生”角度)附:材料作文写作建议:本次作文命题沿袭了2015年高考全国卷的风格,要求“选好角度”“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考生可参考以下的行文思路(以议论文为例):第一段:“引”——简单地回顾材料内容,选好角度(流浪汉或者“好心先生”),并鲜明地表明自己对其的态度(褒或者贬),切勿模棱两可或面面俱到。第二段:“议”——围绕材料内容,就其行为进行适当的评论,说明你对其褒(贬)的理由,探究事物本质,得出做人、处事等方面的中心论点。中间段:“联”——依据材料内容,结合书本知识、影视动态、历史事件、热门素材或身边现象,从古今中外正反等多方面进行举例论证,可适当引用一下名言警句,尝试打一打比方,通过多种论证方法,对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深入的论证。结尾段:“结”——再次回归到材料内容上,强化中心论点。1、否定流浪汉不劳而获2、给予流浪汉“尊严”3、道德绑架?1.自救者方得救2.助人要有智慧从流浪汉的角度:1.自食其力,自立自强;趁年轻,奋斗2.批判懒从先生角度:1.支持赞扬他真诚助人,不达目的不罢休2.反对每个人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1、嗟来之食与自力更生2、授之鱼不如授之渔3、助人的方式(尊严)先生的角度:可以帮助别人,送出友爱和温暖,表达出自己的友善,但是社会更应该倡导诚信,敬业,崇尚劳动光荣,而不应该欺诈、不劳而获。这应该是比较好的角度。从流浪汉的角度,流浪汉拒绝通过工作获得,继续举着牌子乞讨,批判流浪汉满足于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提倡要靠自己的劳动、能力养活自己,从助人的角度,赞成该先生助人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流浪汉的生存方式。
本文标题:广东省2016年高考适应性测试作文题“流浪汉与好心先生”审题立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6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