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广东省佛山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广州高考网与你资源共享!)-1-佛山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错误!未指定书签。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感喟./匮.乏吝啬./褪色.遒.劲/集腋成裘.B.漂.白/漂.洗角.色/角.斗屏.除/屏.气凝神C.祈.祷/颀.长梦魇./笑靥.歆.羡/万马齐喑.D.拮.据/狡黠.隔阂./弹劾.洗濯./擢.发难数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日前,金文明先生在《咬文嚼字》上撰文指出,余秋雨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为知....,硬说自己将“仁者乐山”的“乐”读成lè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之谈....。当然,余秋雨不是专攻语言的,读错一两个字,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分明错了,还要乌龟垫床脚.....—.—.硬撑..,并且编出一套理论来唬人,实在让人不能接受。A.强不知以为知B.无稽之谈C.无可非议D.乌龟垫床脚——硬撑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B.普希金一生历尽磨难,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天性,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陶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将秦俑艳丽的彩绘保存下来,目前已成为文物工作的当务之急。D.皮肤顽癣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瘟神”,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折磨。4.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门前的一联是A.白衣红心称妙手,高术精艺治难疾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广州高考网与你资源共享!)-2-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D.藏三代甲骨魂宝,萃千秋金石精华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注】①僇: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士诚寇.严州寇:侵犯B.薄.上都薄:迫近C.天雨.雪雨:雨水D.帝雅.爱重之雅:非常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国家之.事在此一举B.濒死者.数矣擅入民居者.死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阃外之事苟利于.国D.以.舍人将亲军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7.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是(3分)A.令(其)从己姓B.御之(于)东门C.(士诚)复击败之D.(文忠)以二营委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广州高考网与你资源共享!)-3-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9.翻译和断句。(10分)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壬戌清明作清·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⑵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⑵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⑶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⑷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广州高考网与你资源共享!)-4-清明节,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在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北京,45万市民祭奠亲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也有了变化。诸如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开封,昨天举行的2009清明文化节,诸如蹴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又因为,寂静的春天,万物吐旧纳新,满地都是生命的芬芳,都是刚刚苏醒的泥土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们怎能不去怀念那些不能与之分享良辰美景的逝者?而且,于国于家,总有一些生离死别的人和事,值得铭记。然而,清明带给中国人的意象与价值,远不应止于此。虽然今天,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从时间上看,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如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其一是来自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其二是来自心灵境界的“清明”。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与“清明”。其三则是“政治清明”,这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虽然腐败并不因此销声匿迹,但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虽未能至,心向往之。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包括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清明时节,哀思寂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总难免。然而,如上所述,哀伤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清明更是可以省思的日子,清明还有更广阔的自然诉求、精神理想与政治内涵。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在此意义上,以营造和谐、自由而美好的世界的名义,有必要重申“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广州高考网与你资源共享!)-5-(选自2009年4月5日《新京报》)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A.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清明节的祭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已很普及。B.虽然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但是谈到清明,人们总会先想到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以致于不能在这美好的季节体会到些许的快乐。C.作者认为,清明节虽然到今天在名义上还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但是,它应该带给中国人以更加丰富的意象和价值。D.清明能让人从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而扫墓能使生者实现与死者的对话,内心变得宁净而“清明”。E.“政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政治理想,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回人心的价值和内在安宁都需要的政治制度的保障。13.以下各项中,不能表现“清明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的一项是()(3分)A.清明时节,万物的生长,都清洁而明净B.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C.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D.清明让人们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14.从全文看,清明节的意义和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4分)15.作者为什么要“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4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
本文标题:广东省佛山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6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