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要求组合的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之名言名句组合型材料作文讲评•教学目标:•1、学会对名言名句组合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重点:•1、对名句含义有确切的理解与把握。2、如何合理引用名言名句。教学难点:•1、合理引用前找到引用的句子间内在的关联。一、组合材料和多则材料区别•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材料二: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无数的诗文经典,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乘马》)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④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⑦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读了上面七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一、组合材料和多则材料区别•多则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考生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大多数如此,也有仅针对一则材料单独立意的情况),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的作文一般要求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组合材料作文比多则材料作文多了“选择”“组合”的要求。•选择后,组合材料作文审题思路跟多则材料作文一样。二、多则材料审题立意•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材料二: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材料一材料二思考立意:橘的种植地点不同,味道就变了处在什么颜色中,就会变成什么颜色环境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材料意义相同型•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共同点,即是中心观点•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材料一甲:成百万富翁——别人给我材料二乙:一生有价值——我给别人甲乙的分歧点在于人生观不一样——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是奉献还是索取?意义相反型•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分歧点,即是中心观点•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能致富,所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应发扬光大。”•也有人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靠勤劳仅仅能温饱,要致富,必须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这是致富的公式。”•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材料一:靠勤劳能致富材料二:科技才能致富。思考立意:二者观点不一致,却都是片面的,都有弊端——致富必须依靠勤劳和高科技的结合。意义相对型•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异同点,重组统一即是中心观点——互补法三、原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无数的诗文经典,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乘马》)•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④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⑦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读了上面七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四、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1、不审题,只选一句或超出三句。•2、不理解名句意思,强贴标签。•3、所选名句,没有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五、题目要求分析•诗句或名言来源不同,含义也各异,题目要求是以两三句为基础立意,要合理引用。•首先,数量上,要采用两句或三句,不能只用一句,或超出三句,否则就是不按要求作文,是要降档给分的。•其次,不能两三句孤立使用,各写两三段凑字数,内容上没多少关系,行文上没有连贯性。引用的两三句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或一个确定的论点。这就要求我们对诗句或名言进行分类组合。•要进行分类组合,就要对几个材料各自的含义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含义可以是诗句在原诗中的意思,也可不拘泥于原诗含义,而作更大范围的解说。理解了意思,就可分类组合来确定立意了。六、审题诗句理解•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出自《管子·牧民》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治国与民心)诗句理解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出自《管子.乘马》释义六、审题各项事业都产生于周详的谋略,成功于辛勤努力,失败于骄奢放纵。“生于虑”,就是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和精心安排各项工作。“成于务”,就是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失于傲”,就是说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干事创业,要谋划、实干、谦虚)•诗句理解•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释义六、审题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这里指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实现富强,一定不能够拘泥于古旧的制度,必须要锐意进取,锐意改革。(改革创新)•诗句理解④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出自《荀子。大略》•释义六、审题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这两句话是从事和理两方面来说明人应该具有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知与行合一)诗句理解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释义六、审题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这句话是提醒人们,应该时时刻刻努力勤奋,不要有丝毫的颓废腐败,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忧患意识)•诗句理解•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释义六、审题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家国情怀)诗句理解⑦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释义六、审题要敢于尝试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具有创造性。(开拓创新)七、组合构成逻辑,立意写文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与民心)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干事创业,要谋划、实干、谦虚)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改革创新)④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知与行合一)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忧患意识)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家国情怀)⑦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开拓创新)•1、名言理解:•2、逻辑关系:•3、提炼论点:•4、逻辑顺序(提纲):七、组合构成逻辑,立意写文•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与民心)•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家国情怀)1、逻辑关系①是⑥的条件⑥是①的结果2、提炼论点:有“以民为本”的国,才有“以国为家”的民3、逻辑顺序(提纲):先谈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重要性(引用①)再谈以民为本,可以使民以国为家(引用⑥)4、例文•以民为本,方可兴国•千年前,贾谊说:“民者,万世之本也。”时至今日,这句闪烁着民本主义光芒的箴言更加掷地有声。以民为本,方可兴国,此理横亘古今,中外亦然。•《管子·牧民》中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家庭,在于成员和睦,若心各所向,早晚兄弟阋墙;一个军队,在于上下团结,若人心涣散,迟早分崩离析;同理,一个国家,若不能以民为本,凝聚民心,那么,这个国家就难以兴旺发达。“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国家的强大,往往不取决于国防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国库之殷实,而取决于顺乎民心。顺乎民心,才能兴政,才能强国。••古人云:“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不见,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的秦始皇,因不施仁义而逆民心,最终“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君不见,执政后期独夫统治目中无民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违背人民的意愿,最终导致革命爆发,落得被枪毙的下场。无数惨痛的历史事件警醒着世人:逆民心者,最终会被人民所抛弃。而与此相反,一个顺应民心的政府,则百姓爱戴,政兴国强。唐太宗深知舟与水的利害关系,心系子民,洞察“水”情,才赢得盛唐国泰民安万邦来朝。由此可见,民心顺逆,正对应着政之兴替。•所以说,若无“以民为本”的国,何来“以国为家”的民!4、例文•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百姓争相为侵略者效力。是百姓不爱国?非也!奴役和压迫,让清朝百姓苦不堪言,比起洋人,百姓更痛恨清廷。是清廷心中从来没有“民”,才导致民不认这个君。难道不是吗?在国危城破的危急关头,清廷置百姓于不顾,独自出逃。这样一个视民如粪土的“国”,最终落得个“民不知国”的下场,“理固宜然”。•《孟子》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为政者能“竭诚以待下”,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第一要务,那么人民就会与•国家同呼吸共患难。在和平时期定会万众一心而振兴家园;在战争时期必将众志成城而保卫国土。荣辱与共,利害相关,生死相依,无需反复责令,人民自然会做到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家,民才能以身许国,国才能长兴未艾。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成也由民,败也由民。殷鉴不远,为国者“不可不深思而谨取之也”。七、组合构成逻辑,立意写文•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与民心)•④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知与行合一)1、逻辑关系④和①构成行为与目标的关系2、提炼论点:知为政之理,究为政之难3、逻辑顺序(提纲):先谈为政,要知理,知难(引用④)再谈要知什么理(引用①)知什么难4、例文•知为政之理,究为政之难•每每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一栏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几个大字,总不由心生感慨。回溯新中国从成立以来在“为政”这条道路上所跨过的重重障碍,即便是与”政治“二字接触甚浅的我,也有了一些总结性的体悟。•为政,有一句话可很好地概括其内涵,即《荀子》中的“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知理,知难,正是中国这70年来为政之探索的一个缩影。•何为知理?而为政之理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显得空泛,答案也五花八门。但我更愿意记住那句最朴实的教导:“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乃为民,是否顺应民心也理应是衡量为政之得失的一把标尺。任何虚浮或者看似远大的口号,一旦脱离了这个基点,便一定会堕入罪恶。•钱理群曾提出一个词,叫“常识“。这个”常识“引自鲁迅的话:人,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这个常识是如此简洁朴素,却可作为政之根本道理。若为政走向了对政绩的过度吹捧与追求,那就会像大跃进时期一般,陷入声音的狂热,在”肥猪赛大象“的豪言
本文标题:要求组合的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7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