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课件ppt
李圆教学目标了解外科感染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常见外科感染的种类及特点。熟悉外科感染的结局、处理原则、护理措施。掌握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常见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表现。掌握全身性感染、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第一节概述感染(infection):是由病原菌侵入人体内生长繁殖所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其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及手术等并发的感染。特点:1、混合感染2、局部症状、体征显著3、集中于局部---瘢痕组织影响功能障碍外科感染分类1、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可由单一病菌导致感染,也可由几种病菌共同致病形成混合感染。病变通常先有急性炎症反应,继而形成局部化脓。例如:疖、痈、丹毒、手部感染、急性淋巴结炎等非特异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特异性感染:由特定的病菌引起,特定的细菌只引起特定的感染。由不同菌引起的感染的病程演变和防治措施各有特点。例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念珠菌病特异性致病菌: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2、病程: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内的外科感染。大多数非特异性感染属于此类。慢性感染:病程达2个月的外科感染。部分急性感染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感染。亚急性感染: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①急性感染迁延形成;②致病菌毒力虽弱但却有相当的耐药性;③宿主抵抗力较弱3、其他分类(1)病原体入侵时间:原发性感染:由伤口直接污染引起的感染继发性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生的感染(2)病原体来源:外源性感染:病原体由体表或外环境侵入人体造成的感染内源性感染:由原存在体内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3)发生条件:条件性感染(机会性感染):通常条件下为非致病菌或致病力低的病菌,由于数量多和毒力增大或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引起的感染。医院内感染:在医院内因致病菌侵入人体引起的感染。二重感染: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微生物感染。病因病菌的致病因素1、病菌有粘附因子2、病菌毒素:内、外毒素、胞外酶3、侵入组织病菌的数量与增值速率病因机体的易感性1、局部因素:皮肤和粘膜的破损;体内腔管阻塞;血管或体腔内留置导管;局部组织缺血或血流障碍;局部异物残留。2、全身因素:创伤、休克、糖尿病、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化疗等。3、条件因素:条件性感染、二重感染病理生理感染后的炎症反应1.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2.全身:发热、白细胞增多感染的转归1.炎症局限:消退或形成脓肿2.炎症扩散:脓毒症、菌血症3.转为慢性感染:局限,但有致病菌,可反复。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纳差,甚至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贫血,感染性休克;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如伴有毒血症或脓毒血症可出现休克,肾、心、呼吸功能衰竭等。特异性表现:特异性感染病人,如破伤风表现为肌强直性痉挛,气性坏疽、蜂窝织炎表现为皮下捻发音。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2细菌学检查: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指导用药3影像学检查:B超、X片、CT、MRI等4生化检查:血清蛋白、肝功等处理原则消除导致感染的病因和毒性物质(脓液和坏死组织)控制病菌生长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促进组织修复局部与全身性治疗并重治疗原则局部处理1.局部制动:避免受压、患肢抬高、局部制动2.局部用药:外敷药物3.物理治疗:局部热敷、超短波或红外线辐射疗法4.手术治疗:局部形成脓肿,应行脓肿切开引流护理措施局部治疗的护理1.抬高患肢、局部制动:可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利于炎症局限;2.局部理疗: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渗出,消除肿胀,减轻疼痛,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或使感染局限,形成脓肿,防止扩散。3.药物外敷:鱼石脂软膏,促进炎症消退和局限;50%硫酸镁湿热敷,加速肿胀消退和局限感染4.配合手术: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治疗原则全身治疗1.应用抗生素:注意合理使用,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2.支持疗法:休息,提供丰富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维持体液平衡和改善营养状况3.对症治疗:体温过高,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体温过低,注意保暖;剧烈疼痛,镇痛药护理措施全身治疗的护理1.合理使用抗生素:了解药物过敏史、做好过敏试验、有计划分次给药、注意配伍禁忌、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等2.加强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机体损伤组织的修复3.对症护理:针对全身中毒症状者、高热者、疼痛剧烈者予以对症护理。第二节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一、疖定义:俗称疥疮,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部位: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头、面、颈、腋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成为疖病。多发生于免疫力较低的小儿或糖尿病病人。病因:皮肤不洁、局部擦伤或摩擦、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抵抗能力下降临床表现:初起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硬结,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化脓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肿痛范围扩大,中心处出现黄白色小脓栓,触之有波动。脓栓脱落后破溃流脓,炎症逐渐消退愈合。有的疖无脓栓,稍迟发生自行破溃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疖,切勿挤压或挑拨,以免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一、疖一、疖处理原则尽早促使炎症消退,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加强全身治疗,消除全身炎症反应。同时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1、促使炎症消退:局部用抗菌药物,涂药膏,红肿阶段可以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理疗。2、排脓:出现脓头可予以用针尖将脓栓剥除,促进脓液排出,但禁忌挤压3、全身治疗: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抗生素治疗;补充维生素、营养支持,增强机体体抗力一、疖护理措施:1、防止感染扩散:(1)保持疖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完整(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疖初期药外敷、热敷、理疗(3)促进创口愈合:排脓/脓肿切开引流者,及时清创换药(4)合理应用抗生素(5)注意休息,增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一、疖护理措施:2、预防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1)避免挤压未成熟的疖,尤其是“危险三角区”的疖(2)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寒战、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化脓性感染征象3、健康指导:(1)注意个人日常卫生,保持皮肤清洁(2)及时治疗疖,防止感染扩散(3)对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小儿、糖尿病人加强防护二、痈定义: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部位:多发生与皮肤厚而韧的部位,如颈背部。病因:与皮肤不洁、擦伤、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感染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沿阻力较小的皮下组织蔓延,再沿深筋膜向外周扩散,并向上侵入毛囊群,形成多个“脓头”。临床表现局部:开始为小片皮肤肿硬、色暗红,界限不清,表面上有几个凸出点或脓点,疼痛较轻。继续发展,肿硬范围增大,脓点增大增多,中央为紫红色炎性浸润,破溃后成蜂窝状如同“火山口”状,期内含有坏死组织和脓液。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食欲减退,乏力和全身不适等,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脓血症。二、痈二、痈处理原则1.局部处理:早期治疗和疖相同。早期可用50%MgSO4湿敷;痈范围大、中央坏死组织较多者及时切开排脓(+或++切口),清除坏死组织、伤口内填塞生理盐水纱条,外加干纱布绷带包扎,每日更换敷料,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大创面者需植皮。2.全身治疗:及时、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保证休息、加强营养。痈的切开引流二、痈护理措施:1、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1)观察并记录痈的范围、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及脓液性状改变(2)保持痈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扩散。对痈表面已破溃或脓肿切开引流者,严格无菌操作下,及时换药并更换敷料,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3)及时应用抗生素:血培养和药敏试验(4)维持正常体温:物理、药物降温,多饮水,24小时出入量,皮肤护理(5)注意休息和营养(6)避免挤压未成熟的痈或感染病灶,防止感染扩散二、痈护理措施:2、控制疼痛3、预防脓毒血症:注意有无突发寒战、高热、头晕头痛、意识障碍、心率、脉搏加快和呼吸急促;注意有无白细胞计数增加、血培养阳性等全身化脓性感染现象4、健康指导(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2)对免疫力差的老年人及糖尿病人加强防护三、急性蜂窝织炎定义:指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病因:常因皮肤、粘膜损伤或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受细菌感染而引起。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厌氧菌。特点:发展迅速,不易局限,且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三、急性蜂窝织炎临床表现1.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局部皮肤组织肿胀疼痛,表皮发红发热,红肿边界不清,中央部位呈暗红色,边缘稍淡。病变位于较疏松的组织时,疼痛较轻;深部组织的急性蜂窝织炎,皮肤红肿常不明显,但有局部组织的肿胀和深压痛,全身症状明显。三、急性蜂窝织炎临床表现2、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主要致病菌为厌氧菌,如肠球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下腹部、会阴部比较多见。初期表现类似一般性蜂窝织炎,但病变进展快且可触感皮下捻发感,破溃后可有臭味,全身状态较快恶化。三、急性蜂窝织炎3、颌下急性蜂窝织炎:炎症迅速波及咽喉部,可引起喉头水肿而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4、新生儿皮下坏疽:多见于新生儿背、臀部等经常受压的部位。新生儿蜂窝织炎(新生儿皮下坏疽)三、急性蜂窝织炎治疗原则1.局部处理:(1)局部制动抬高,理疗,外敷药物。(2)脓肿引流:形成脓肿应切开引流和清除坏死组织;口底、颌下、颈部等处的蜂窝织炎应早期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厌氧菌感染者,用3%双氧水冲洗伤口和湿敷。2.全身治疗: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和营养支持治疗。三、急性蜂窝织炎护理措施:1、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1)定时监测体温:高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鼓励饮水,24小时出入量(2)合理应用抗生素: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3)加强创面护理:厌氧菌-3%过氧化氢冲洗创面和湿敷;脓肿切开引流-引流通畅,及时换药(4)休息和营养:2、疼痛护理:患肢抬高制动、用药3、防治窒息:颈面部感染的病人,观察-呼吸费力、呼吸困难、发绀甚至窒息等症状-气管插管等急救四、丹毒定义:指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好发于下肢和面部。病因: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病人常先有皮肤和粘膜的某种破损,如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等,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的区域皮肤出现炎症反应,病变蔓延很快,全身反应较剧,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治愈后易复发。四、丹毒临床表现: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周围深、界限清楚;局部有烧灼样痛,有的可起水疱,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很少化脓破溃。治疗原则:局部可用50%MgSO4湿热敷;全身应用抗生素。接触病人后,应洗手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与丹毒相关的足癣、溃疡、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避免复发。丹毒丹毒与蜂窝织炎的区别护理措施1做好床边隔离2观察全身与局部症状,加强营养3注意休息抬高患肢五、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致病菌经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和其他感染病灶侵入淋巴流,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扩散到局部的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淋巴结。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五、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临床表现1.急性淋巴管炎:(1)网状淋巴管炎:丹毒(2)管状淋巴管炎:多见于四肢,下肢更常见,因足癣而致。浅层—病灶表面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沿红线可有红斑、压痛、硬结;深层—无表面红线,但患肢肿胀,有压痛。2.急性淋巴结炎:轻者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与周围软组织界限清楚,表面皮肤正常;重者局部有红肿热痛,多个淋巴结融合形成肿块,可形成脓肿。五、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处理原则1.局部:管状淋巴管炎伴有红线条时,可予以局部外敷
本文标题: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9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