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一、想象概述二、想象的分类三、发展幼儿的想象他在撒谎吗春季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让孩子们谈一谈假期见闻,飞飞说妈妈带自己去美国的经历。老师跟妈妈提起,妈妈说没有去。老师大感惊诧,难道飞飞在撒谎吗?如果你是他的老师会怎么做呢?案例导入(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产生一个新的形象是想象的重要特征。一、想象概述想象产生包括以下两个条件。1.头脑中有大量的表象2.在头脑中有操作表象的能力(二)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是否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可以把想象分为以下两类。(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典型形式。(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甚至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2)有意想象例如,学生根据老师的命题构思作文,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人物形象等都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有目的地进行的有意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以下两类。(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单元5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即再造想象。再造想象虽然不是想象者自己的独创,但也有一定的创造性。想象者总是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来形成相应的形象。(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即创造想象。所有人都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存在的事物,被称为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形象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同样是“造”,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象者不知的事物;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区别幼儿想象特点表现1.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2.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合①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易变化③想象过程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幼儿的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幼儿初期的孩子,其想象不能按一定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例如,孩子在游戏中,一会玩这个一会玩那个;画画时,一会画牛一会画人。【小案例】蝴蝶和花前面是一个三岁半的小女孩根据自己信手涂鸦的一幅画,即兴创编的一个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故事没有一个中心的主题,随意性比较强,但一些主体的重复,如几次提到蘑菇、小草、蜘蛛,也显示出了这个小女孩想象主题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五六岁时,幼儿的想象才能较稳定在同一个主题上。到幼儿晚期(大班)有意想象表现得就比较明显,在想象活动展开之前,已能确定主题,并且围绕主题进行想象。3.想象过程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想象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兴趣也影响孩子的想象。幼儿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引起他的想象,尤其是小班儿童满足于想象的过程,对有兴趣的内容愿意反复进行想象。(二)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1.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幼儿尤其是小班儿童想象的内容基本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例如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扮演老师,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三)想象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1.幼儿的想象常常脱离现实,主要表现为具有夸张性幼儿的想象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幼儿非常喜欢听有许多夸张成分的童话故事。2.幼儿的想象容易和现实相混淆幼儿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区分开来,常常把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如图5-2所示。(1)把渴望得到的说成已经得到的例如,毛毛说妈妈昨天给他买了一个水枪,其实是昨天和妈妈逛超市时,他想要而妈妈并没有给他买。(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例如,本单元“案例导入”中的飞飞,假期里并没有去美国旅游,他说去了,就是把想象当成了现实。(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例如,儿童在游戏时过分沉迷于想象的情景中,有的儿童甚至把游戏中的道具“菜”真吃了。儿童还不能完全意识到童话中人物的虚构性,老师讲到“大灰狼”,个别幼儿就会吓得哇哇大哭。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容易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有些因渴望而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或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了。ThankYou
本文标题:6-幼儿的想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0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