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内容
圈圈专用1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范围终极版一、名词解释(考试卷上只呈现英文,先翻译,后解释)1.额外变量(extraneousvariable):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舒华108页2.量程效应(rangeeffect):主要是指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和最底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到损失。郭秀艳64页3.多因变量设计(multipledependentvariabledesign):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郭秀艳75页4.要求特征(demandcharacteristics):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郭秀艳66页5.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design):指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6.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design):是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郭秀艳76页8、随机化法(randomizationmethod):使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的技术。它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郭P69张P789、ABBA(ABBAdesign):适用于自变量水平只有2个的情况,按照ABBA顺序接受四次实验,A水平两次B水平两次。郭P79张P14010、拉丁方设计(Latinsquaredesign):自变量水平2个以上时,用平衡的拉丁方设计。一个平衡的拉丁方是一个两维矩阵,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郭P80舒华P14111、直线内插法(linearinterpolation):计算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方法之一。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然后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坐标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阈限。郭P236舒华P18612、平均差误法(methodofaverageerror):也叫调整法。费希纳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之一。实验程序让被试任意调节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舒华P18413、等级排列法(rank-ordermethod)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郭P240,舒华P19514、对偶比较法(methodofpairedcomparison)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表现上更为突出。(第五章郭P242,舒华P195)15、费希纳定律(Fechner'slaw)也称对数定律。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P=KlogI(郭P255,舒华P179)16、数量估计法(methodofmagnitudeestimation)在数量估计中,要求被试参照某个刺激所对应的数值,直接用数字估计由其他强度刺激产生的感觉量值。(郭P247,舒华P192)圈圈专用217、史蒂文斯定律(Stevens'law)也称幂定律。心理量与物理刺激强度呈幂函数的关系,即感觉量的大小与物理刺激强度的乘方成正比例。P=KIn(舒华P180,郭P260)18、速度-准确性权衡(speed-accuracytradeoff)在一般的反应时实验研究中,要求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越快越好,尽可能避免以牺牲正确率为代价提高反应速度,或者是以降低反应速度为代价提高正确率的情况。(舒华P257,郭P191)19、双侧任务范式(flankertaskparadigm)在双侧任务中,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即要求被试注意中央的字母)。属于过滤范式一个例子。郭P33820、Stroop范式(Stroopparadigm)Stroop效应指在单词的颜色与词义一致或者不一致情况下,对颜色的认知速度的快慢。舒华P461郭P34921、负启动范式(negativeprimingparadigm)启动刺激对探测刺激的加工起到抑制的作用。属于过滤范式的一个例子。舒华P259,403郭P3382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flickerfrequency)舒华P331人眼对闪光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光的临界频率叫做闪光融合频率。郭369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临界闪烁频率。24.等响曲线:由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郭20026、运动知觉上阈(upperthresholdofmotionperception)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称为运动知觉上阈。27、运动知觉下阈(lowerthresholdofmotionperception)运动速度快到刚好无法感知时即为运动知觉下阈。二、问答题1、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有哪些贡献?(郭秀艳P2-3)(1)联系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他提出的费希纳定律深刻反映了某些本质规律。首先,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练习,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2)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使心理现象得以被精确量化的描述。(3)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4)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实验心理学最有力的研究工具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信号检测论反对费希纳的阈限观念,但从量化研究人类心理这个大方向而言,却依然与费希纳的工作一脉相承。2、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有哪些贡献?(1)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圈圈专用3(2)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研究记忆的材料。(3)首先提出节省法节省的练习次数(%)(初次学习次数-再次学习练习次数)/初次学习次数×100%(4)建立时间与遗忘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3、谈谈实验心理学的伦理道德问题。(郭P52—53)为了保障被试的权益、安全,顾及被试的意愿,不违背伦理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者必须在实验中注意以下问题:(1)保护易感人群。在挑选被试的时候应当注意到被试本身的个体差异,根据其本身的特点施加以特别的保护。(2)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自觉自愿平等地参与到实验中来。(3)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4)实验后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5)实验结果保密。一般情况下,未经被试同意,实验者不能公开被试在试验中的表现,没有得到许可也不能泄露被试的个人信息。6、常用的因变量客观指标有哪些?(郭秀艳P61)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1)反应速度例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2)反应速度的差异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3)反应的正确性例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等。(4)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7、实施匹配法经常遇到的问题(郭秀艳P78)(1)实验者不可能在每一个特征都进行匹配,常常是只在一些特征上进行匹配,而在另一些可能相关的特征上则有差异。因此,匹配往往是不完全的。(2)匹配法往往耗费大量的工作量。因为一些相关变量很难测量,即使实验者进行了必须的额外测量时,也不太可能对被试进行匹配。(3)在实验者同时匹配多个特征的时候,这些特征之间如果存在交互作用,就可能混淆实验结果。(4)匹配法需要防止回归假象的介入,回归假象是指在许多测量情形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和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了;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则高些。圈圈专用48、被试间设计的优缺点(舒华136)优点:①由于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②使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被试因为时间过长而引起厌烦情绪或失去兴趣③排除了学习迁移效应④不需要进行顺序平衡⑤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为等组被试⑥被试的随机分配可以减少被试的反应偏向缺点:①虽然有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是,分配给各组实验处理的被试之间仍然有存在差异的可能②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③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④被试匹配的过程是有前提条件的,及匹配过程不存在练习效应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结果不可靠,且匹配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9、利用图解说明减数法的原理(舒华260-261)减数法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提出的,是一种利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分析信息加工的方法。他把反应时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A反应时B反应时C反应时图1A、B、C反应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基线时间,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可以得到如下公式:选择时间=选择反应时(B)—辨别反应时(C)辨别时间=辨别反应时(C)—简单反应时(A)10、谈谈加数法的原理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基线时间基线时间辨别时间选择时间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圈圈专用5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根据这个逻辑,在应用加因素法进行实验时,研究者在影响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变量)中找出其中独立的因素。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的时间变化。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模式如图4-19,图中g1、g2为g因素的两个水平,f1、f2为f因素的两个水平)。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加因素法就是这样通过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可见,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14.提示范式的的基本原理(郭秀艳P328-
本文标题: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0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