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岛诗人北岛,原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浙江湖州人,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宣告》创作背景•1970年3月5日,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正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漫天的风沙蒙住了人们的双眼——北京青年遇罗克因批驳荒谬的“血统论”而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处以死刑。•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万人宣判大会,各个单位组织的“革命群众”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他们高呼口号,他们拍手称快。当北岛听到这个消息,悲愤交加——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人的基本权利遭到了空前残暴的践踏,而相同的厄运随时都会降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就是在这个可怕的时代背景下,北岛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短诗《宣告》。•前面我们从玲雅的介绍中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我们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叫”宣告”,那么诗人北岛在宣告什么呢?(这个问题等分析完全篇再作答)遇罗克之死•遇罗克,生于1942年。父亲是水利工程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6年7月写作《出生论》,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在1967年1月18日《中学文革报》第1期上刊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所不容。•1967年4月17日,当时的“中央文革”表了态,说《出身论》是反动的。•1968年1月1日,遇罗克被捕。•1970年3月5日,被杀害。从逮捕到杀害,他们对遇罗克进行了八十多次的“预审”,想从他口中找到所谓“恶毒攻击”以及“组织反革命集团的事实,以作为杀害这个无辜青年的口实。但是他们没有捞到半点证据,最後竟以“思想反动透顶”、“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等莫须有罪名判处遇罗克死刑。•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生活在那种没有言论、没有人性的黑暗年代里,在你生存权利受到威胁的时候,你将有着怎样的心境呢?(同学们回答)•怀着这种心境,我们来感受下烈士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在即将遇害时是怀着怎样的心境?二、内容讲解宣告•第一部分:•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这首诗是以烈士即将遇害这一特定时刻即诗中的最后时刻来展开的心理独白,这是一种因为自己的反叛和执着精神将要献出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我”、“笔”这两个意象有什么含义?•这里的”我”是诗歌采用了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的方式,一方面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拟现了烈士告别人间的宣告。另一方面第一人称“我”又是北岛自己的影射。•“笔”是作为战斗的象征。•这里我们也许会感到疑惑:一般烈士的笔是作为战斗的象征,似乎应由自己的战友继承而为什么诗中却说是要留给母亲?当然,我们的疑惑是以在社会、历史、现实层面对烈士的人格定位为前提,他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捍卫社会正义的英雄人格的自塑。但在烈士看来,他要的只是一个人的底线,微弱的人格尊严。•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这里根本是无法言及人性的高贵和英雄式的追求。然而,这是足以构成扼杀的全部理由。这是一份辛酸的宣告,更是一份心酸的控诉。•那么在第一节中,诗歌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口吻和语感呢?这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在第一节中,语气是比较沉静和平缓的。最后的时刻在“也许”提示出的预见中平静的到来,“我”是没有呼天抢地的悲愤,没有英雄式的激烈,甚至“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遇罗克《宣告》创作背景宣告——献给遇罗克北岛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空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地平线:古人叫它天涯。《现代汉语词典》对地平线的解释: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在很多地方,真地平线会被树木、建筑物、山脉等所掩盖。取而代之的是可见地平线。有地平线的地方一定是个辽阔的地方,在天地的尽头,梦想的终点。向着地平线延伸的方向奔跑的人,一定是胸怀梦想的人。天有多广大,地有多开阔,地平线就有多绵长……之前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遇罗克的生平,也了解到这首诗是诗人纪念遇罗克的。那么在诗人看来,遇罗克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都是胸怀梦想的,只是在想到“宁静的地平线”后,心情就再也平静不下来。因此,才写到“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那么,这里的“生者”和“死者”指的又是谁呢?在此,“生者”除了指即将遇害的遇罗克,还指那些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为了争取“做一个人”的勇士们。“死者”呢?除了那些死去了的英雄外,是否还指那些灵魂死去的麻木的“伪革命者”呢?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合理即可。而接下来四句,诗人表达的就是一种不屈以及崇高的精神。用了“只能”、“决不”来显示了诗人对“天空”的坚定信念,和对“跪在地上”的不屑。过去处决犯人往往让犯人跪下,然后法警从后脑勺枪击致死,完成行刑。这里化实为虚,烈士“决不跪在地上”,因为跪在地上就会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这些句子意在彰显烈士不屈的精神和誓死捍卫自由的决心。那么这里的“天空”指的是什么呢?我想是一种积极向上、英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象征。诗人“选择天空”也就选择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而不愿跪在地上来显示那些“伪革命者”的高大。当然这里用的是反语,用“高大”来讽刺那些刽子手们卑劣的人格。以此与遇罗克一类英雄的对比,衬出“遇罗克式”英雄们的高大。最后一句“好阻挡自由的风”,则是对自由的向往。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这种自由是多么大的奢求啊。不仅遇罗克得不到,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社会中。这是诗人替遇罗克一类勇敢追求自由的人们的热情歌颂。替他们喊出死前的对理想与自由执着追求的最后宣告啊。《宣告》的结尾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诗用象征性、暗示性、含蓄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色彩极富冲击力的画面,并在简洁的诗句中寄寓了无穷的韵味。人们感慨诗所传达的主旨同时也折服于诗人独特的艺术技巧。主题思想正义的献身与光明的到来之间的必然联系。只要还存在压迫和奴役,就会有反抗和斗争,有斗争就会有牺牲流血,有牺牲流血就会有对英雄的永久的吟唱!艺术技巧•首先,意象组合的奇特性。《宣告》这首诗最大的艺术技巧就在于诗人对“星星”、“弹孔”、“黎明”这三个意象的巧妙组合。正是,处理好了三者的关系,诗作的主题才会得到突出。我们知道,诗歌所要表达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或者“曙光就在前面”这一主题。诗人要生动地表达这一实际主题就必须勾画出一个黎明冲破黑暗的画面。这样,“星星”、“黎明”这两个从自然逻辑联系来看有一定时空联系的意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可诗中剩下的一个同时也是关键性的一个意象:“弹孔”无法与“星星”、“黎明”挂上钩。如此,诗歌便产生了一个悖论,一个脱节,更主要的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力量将大打折扣。因为,“星星”和“黎明”难免会流于客观自然,支撑不起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力量。那么,怎么办呢?我们说,这个时候恰恰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创作才华的舞台。诗人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让“弹孔”同“星星”、“黎明”发生关系。他把“弹孔”嵌在“星星”和“黎明”之间,作为从“星星”到“黎明”的中介。把“星星”变成“星星的弹孔”,便与正义的罹难发生了联系;把“弹孔”变成“星星的弹孔”,也就自然会流出个“黎明”。诗人所建立的艺术逻辑和艺术时空,它取代了自然的逻辑和自然的时空关系。诗人把“星星的弹孔”与“血红的黎明”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就象“星星”与“黎明”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自然的关系一样,从而揭示了正义的献身与光明的来临的必然联系。这种手法的主观色彩很浓,其中物象与物象间的联系是一种急转弯(转弯度很大,没有过渡),是诗性的跳跃,它避开了散文式的阐释与铺垫,从而也就避免了缓慢与拖沓。这样的意象组合如何不让人惊叹。•其次,诗歌的含蓄性与多意性。含蓄、蕴藉一直都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感觉,更是诗人创作的重要审美原则。北岛,作为一个大诗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做得十分地到位。我们从诗歌的结尾可以见其一般。宣告结尾的两句在意象组合方面有其高超、独到的一面,同时,我们说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宣告表达含蓄而又多意的艺术效果。“从星星的弹孔里”,这一句诗人借助于黎明前的景象,巧妙地把弹孔比做星星,实际上,如果用步枪射击人,正面射入呈现的是一个洞眼,从后面贯出的弹孔往往是撕裂状的,这就是星星意象的事实依据。但这里又有多重的意义。•第一,英雄死后化为星辰是一重意思。对于遇罗克这个诗人心目中的英雄,英雄的死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一种失落、更是一种美好理想的消逝。这种苦痛是诗人所无法承受的,为此,诗人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将英雄的死当成是英雄得以永生的必然途径,虽然英雄的肉体消失了,可英雄通过这种方式却得到了永生,成了一颗夺目的明星。诗人的惋惜之情可以说跃然纸上。•第二,星空的存在又喻示着这里是暗夜。光明与黑暗是一对对立物,谁也离不开谁,正是对方的存在,才显示自身的价值。同理,遇罗克等先知先贤的存在正好衬托、暗示出了文革期间社会的黑暗、颠倒。•第三,漆黑的夜空中烈士的精神像星光一样闪耀。“将流血红的黎明“这一句同样也具有多意性的特点。第一,“血红”这个形容词运用得非常的恰切,做到了虚与实的结合。既有“实指”即遇罗克流血牺牲,或者是黎明破晓时分,特有的壮丽景色。不过,更重要的是“虚指”即正义、自由往往需要以流血牺牲来换取。第二,“血红的黎明”暗示出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思想的启蒙,思想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一直是中国百年不辍的课题,思想先驱殒身不恤,就是要用鲜血唤醒民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唤起民众,使更多的人奋起抗争,才能迎来黎明。同时,黎明的出现也暗示了黑暗的消失,虽然,这种黎明来的代价是沉重的,但是光明总会到来。小结:《宣告》全诗以遇罗克遇害前的这个特定瞬间为切入点,以烈士的自我内心独白为诗歌内容的载体,选材精当,简练传神,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烈士的精神世界,完成了作者自身与诗歌人物形象的同构:他们一个是追求真理的勇士,一个是洞悉未来的预言家,当他们的精神融为一体时,就成为了这首《宣言》。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惋惜、是愤满,但他绝不悲观。正如,他在另一篇献给遇罗克的诗作——《结局或开始》中所说的:“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来/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为了正义与自由,将会有无数的人为之奋斗,而他们也因此而成为一颗颗闪亮的明星。作业:赏析北岛的《一切》、《履历》
本文标题:宣告北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1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