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家禽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禽病的病因.
第一章家禽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禽病的病因第一节养禽业发展概况•一、世界养禽业发展概况•从1930年开始,经过70多年的发展,完成了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已成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一)特点:1.大规模:每一个鸡场一百多万甚至上千万鸡。没有规模,没效益,大规模,高风险。2.连续化:祖代—父母代—种鸡—孵化场—育雏、仔鸡、青年鸡、成年鸡。3.高密度:4.集约化:劳动生产力高,12万肉鸡/工人,7万蛋鸡/工人。在西文国家,鸡肉成为最便宜的食物“高蛋白,低脂肪”。(二)四个突破:1.优良品种:遗传育种(基因工程、克隆),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母鸡42天达2.55公斤,公鸡达2.85公斤。2.全价饲料:疫病的防制与饲养管理、饲料营养有密切关系。饲料报酬达到1:1.6。3.环境的控制:污染与反污染环境设计。(全封闭)4.疾病的控制:良好的防制措施是集约化养殖的根本保证。高效安全的疫苗,优质的药物。二、我国现代养禽业的发展•我国集约化养鸡业起步较晚,开始于1978年,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多年得到了高速发展,尤其是蛋鸡的发展更快,表现在规模大工,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是饲养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对环境控制和大规模有效防制疫病的系统经验。(一)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拿来主义,多渠道,多层次办场,沿海比内地发展快。近几年来,受多种影响,许多在规模逐渐变小。(二)缺点:1.综合防制措施不健全:疫苗、兽药,防疫措施,饲料管理,环境净化。2.发展无计划,市场混乱,一窝蜂式的发展。3.宏观调控失调:力度不够。4.养禽场密集,星罗棋布,大小参差不齐。大环境污染,疾病频繁发生。“防疫中求生存,防疫中求发展”。在大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求小环境的相对净化。第二节家禽的解剖生理特点•家禽属于鸟纲动物,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体温、泌尿、神经、内分泌、淋巴和生殖等方面有着自巳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哺乳动物之间存在若较大的差异。•了解家禽的解剖生理特点,对正确饲养家禽、认识家禽疾病、分析家禽致病原因,以及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有效预防措施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家禽的血液生理特点•家禽的血浆蛋白含最较哺乳动物的低。•家禽血浆中非蛋白含氮物在成分上与哺乳动物存在明显的差别,家禽主要为氨基氮和尿酸氮,尿素氮甚少,肌酸几乎没有,而哺乳动物则主要为尿素和肌酸,氨基氮和尿酸氮含量极少。•家禽血糖与哺乳动物血糖成分虽然都是D-葡萄糖,但家禽的血糖含最比哺乳动物高。•家禽在产蛋期间,血浆的含钙最则比哺乳动物的血钙要高出许多。另外,家禽血浆始终保持高钾低钠状态,这点是比较特别的。•家禽血浆中的胆碱酯酶贮虽很少,因此对抗胆酯酶的药物(如有机磷)非常敏感,容易中毒。•家禽的红细胞为卵圆形,有核,这点与哺乳类红细胞有着显著的不同。家禽红细胞的体积也比哺乳动物的大。家禽红细胞的数虽常因家禽品种、性别、龄期和生理状态不同而变化,但不管如何,红细胞的数最肯定要比哺乳动物少。二、禽的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般情况下家禽的心率与家禽的个体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即家禽个体越大,其心率就越慢,但不管如何,家禽的心率始终比哺乳动物的快。•家禽的血脑屏障在4周龄后才得以发育健全,因此有些病原体(如禽脑脊髓炎病毒)和某些药物(高渗氯化钠)易通过血脑屏障进人脑内,从而引起家禽发病。三、禽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家禽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鸣管、肺和气囊。•气囊是家禽特有的器官,在呼吸运动中主要起着空气贮备库的作用。•家禽的呼吸频率常因家禽个体大小、品种、性别、龄期、环境温度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鸡往炎热的环境中发生热喘呼吸,导致CO2严重偏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而死亡,因此夏季要做好鸡舍的防暑通风工作。四、禽的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家禽的消化器官包括啄、口腔、咽、食道、嗉囊,腺胃、肌胃、小肠、盲肠、大肠、直肠、泄殖腔以及肝、胰等。•家禽寻食主要靠视觉和触觉。家禽没有牙齿,食物摄人口腔后不经咀嚼而在舌的帮助下直接咽下,唾液的消化作用不大。•食物被吞食后即进人嗉囊。嗉囊主要起贮存食物的作用。此外,家禽嗉囊也起若湿润和软化食物的作用。•家禽的腺胃黏膜缺乏主细胞,由于腺胃的体积小,食物在腺胃停留的时间较短,胃液的消化作用主要是在肌胃内进行。混有胃液的食物在肌胃内除了充分发挥胃液的消化作用外,肌胃坚实的肌肉及其较坚实的角质膜、肌胃内所含一定数最的砂粒及其有节律性的收缩使颗粒较大的食物得到磨碎,有助于食物消化。•家禽的肠道长度与体长比值比哺乳动物的小,食物从胃进入肠后,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一昼夜,食物中许多成分还未经充分消化吸收就随粪便排出体外。•添加在饲料或饮水中的药物也同样如此,较多的药物尚未被吸收进人血液循环就被排到体外,药效维持时间短,因此在生产实际中,为了维持较长时间有效浓度的药效,常常需要长时间或经常性添加药物才能达到目的。五、禽的体温生理特点•家禽的体温普遍要比哺乳动物的高。•家禽没有汗腺而有丰厚的羽毛,因此,家禽体温凋节方式与哺乳动物存证着较大的差异。家禽的肺和气囊在体温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高湿会妨碍呼吸蒸发散热,因此适当的空气流通,有利于家禽耐受高温。六、家禽的泌尿生理特点•家禽没有膀胱,尿在肾脏中生成后,经输尿管直接输送到泄殖腔,与粪便一起排出。•禽尿呈弱酸性(如鸡尿pH为6.2一6.7)。磺胺类药物的代谢的终产物乙酰化化磺胺在酸性的尿液中会出现结晶,从而导致肾的损伤,因此,在应用磺胺类药物时,适尚添加一些碳酸氢钠,以减少乙酰化磺胺结晶对肾的损伤。•家禽尿生成的特点是: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比哺乳动物低,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产物是尿酸,而且90%尿酸是通过肾小管分泌作用排入小管腔。•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家禽的肾小管的分泌机能比哺乳动物旺盛,由于尿酸盐不易溶解。当饲料中蛋臼质过高、维生素A缺乏、肾损伤(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时,大量的尿酸盐将沉积于肾脏,甚至关节及其他内脏器官表面,导致痛风。•鸭、鹅和一些海鸟有特殊的鼻腺,能分泌量氯化钠,故又称盐腺,其作用是补充肾脏的排盐功能,以维持体内水、盐和渗透压的平衡。•鸡、鸽和其他一些家禽由于没有鼻腺,因此,其氯化钠的排出全靠肾脏泌尿来完成,其对氯化钠较鸭、鹅和一些海鸟敏感,较易出现食盐中毒。七、禽的淋巴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家禽虽然也存在着淋巴管,但数量上较哺乳动物少,除了水禽有两对淋巴结外,其他禽类没有真正的淋巴结。•法氏囊是家禽所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主导体液免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侵此害部位,引起家禽免疫抑制,导致早期的免疫接种失败和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强。八、禽的生殖解剖生理特点•处于性成熟的雌禽,其发达的左侧卵巢产上许多卵泡,每成熟一个卵泡就排出一个卵子。由于卵泡能依次成熟,所以雌禽在一个产蛋周期中,能连续产蛋。•光线刺激丘脑能影响垂体的内分泌活动,光照是影响禽类产蛋周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在养禽业中,已成功地运用人工延长光照的办法,来提高家禽的产蛋率。•当卵形成了硬壳蛋时进行交配或授精,受精率一般较低;若在形成软壳蛋时交配或授精,则受精率高,因此一般认为,鸡在下午进行交配或授精较合适,有利于提高受精率。••光照、环境温度、营养水平、龄期以及交配次数对精液的形成有影响;不同颜色的光对精液的形成也有影响,精液量依红、橙、黄、绿、篮的次序而降低•母禽的卵子可能仅局限在漏斗部受精,鸡在交配或授精后的2~3天的受精率最高,在最后一次交配或授精后的5~6天内仍有良好的受精率。•当卵形成了硬壳蛋时进行交配或授精,受精率一般较低;若在形成软壳蛋时交配或授精,则受精率高,因此一般认为,鸡在下午进行交配或授精较合适,有利于提高受精率第三节禽病的病因分类一、传染病1、病毒病:新城疫(ND)、禽流感(AI)、传染性喉气管炎(ILT)、传染性支气管炎(IB)、禽传染性脑脊髓炎(AE)、减蛋综合征-1976(EDS-76)、鸡痘、鸭瘟(DP,DVE)、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细小病毒病。2、细菌病:沙门氏菌病,禽大肠杆菌,霍乱,鸭疫巴氏杆菌病,传染性鼻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病,结核杆菌病,伪结核,李氏杆菌,绿脓杆菌。3、支原体病(CRD):鸡支原体感染(MG)、鸡传染性滑膜炎(MS)、火鸡支原体(MM)。4、衣原体:鹦鹉热,鸟疫:非鹦鹉禽类引起的人类感染。5、螺旋体病:疏螺旋体、密螺旋体。6、真菌:曲霉菌,鸭对黄曲霉特别敏感;念珠菌病,冠癣。传染性疾病的“博物学”群体状态下传染病的“冰山”概念二、寄生虫病1、原虫病:球虫病,鸡、火鸡、鸭、鹅、鸽;白细胞原虫病:卡氏病,沙氏;毛滴虫病:上消化道粘膜溃疡、坏死;组织滴虫:黑头病,盲肠肝炎2、蠕虫病: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3、蜘蛛昆虫:禽羽虱、螨病、软蜱病。三、家禽肿瘤性疾病1、马立克氏病(MD):幼禽特有2、禽白血病(ALV):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般是老年鸡。3、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反转录病毒引起。4、其它肿瘤性疾病:四、家禽普通病(一)营养疾病1.营养及代谢障碍:饥饿、缺水。2.蛋白质与氨基酸缺乏。3.维生素缺乏。4.矿物质缺乏:各种微量元素缺乏。5.其它代谢疾病:痛风、脂肪肝综合症、腹水。(二)中毒病1、农药:有机磷;氟中毒,砷,汞。2、药物:磺胺、喹乙醇、痢菌净、呋喃唑酮、速丹(对鸭非常敏感)。3、食盐:家禽对钠、氯比较敏感。CO中毒4、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肉毒梭菌毒素中毒:软颈病。(三)其它普通病:啄癖、肛门淋、嗉囊阻塞、肌胃腐蚀、气肿、龙骨囊肿等。五、遗传性疾病:基因及染色体突变引起的疾病。六、应激反应:冷、热、噪音、震动、运输等。七、外科病:创伤、挫伤、骨折、脱肛等。
本文标题:家禽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禽病的病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3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