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寄生虫重点第一章总论1.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研究范畴为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学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2.六类主要热带病:除麻风病外,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都为寄生虫病3.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利什曼病)、钩虫病4.共栖: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如海葵和寄生蟹;人体与结肠阿米巴5.互利共生: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获得益处并互相依赖,如白蚁和鞭毛虫6.寄生: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如病毒与人,(寄生物、宿主)7.世代交替: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8.生活史:即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宿主的种类和数量,感染的阶段、方式和途径,移行途径,寄生部位、阶段,致病阶段9.专性寄生虫: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整个生活史期过寄生生活10.兼性寄生虫:可以过自由生活,但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生生活者11.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机会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蝇蛆12.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13.终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14.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15.储蓄宿主(保虫宿主):寄生于其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可传给人的脊椎动物(例子: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牛、羊、鼠)16.转续宿主:寄生虫在其体内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即为转续宿主(例子: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转续宿主为猪、兔、小牛、小羊)17.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18.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清除全部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清除部分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大多数属于此;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引起寄生虫病19.免疫应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如热带利什曼病引起的东方疖)与非消除性免疫(宿主对再感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20.带虫免疫(获得性免疫):人类感染寄生虫后,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寄生虫,如疟原虫感染21.伴随免疫(获得性免疫):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原发性感染继续存在,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如血吸虫感染后,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22.感染期(感染阶段):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23.带虫者: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却存在的感染者,他们能传播病原体24.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而当免疫功能不全时,寄生虫会大量增殖,致病力也大为增强25.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的局部或全身病变;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其共同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丙球蛋白及IgE水平升高26.异位寄生:指在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的现象。27.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经水、食物、土壤、空气、节肢动物、人体传播),易感者28.感染途径:经口感染(溶组织阿米巴、华支睾吸虫,蛔虫、蛲虫、猪囊尾蚴),经皮肤感染(钩虫、血吸虫),经胎盘感染(弓形虫、疟原虫),经呼吸道感染(蛲虫),经输血感染(疟原虫)29.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30.寄生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31.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的寄生虫病(例子:日本血吸虫、肝吸虫)32.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线虫1.重要的有蛔虫,钩虫,丝虫,蛲虫,基本发育分为虫卵、幼虫、成虫,一般线虫幼虫共蜕皮4次2.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如蛲虫,蛔虫,钩虫3.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如丝虫蛔虫1.受精卵形态(163图)2.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第一次蜕皮为感染期虫卵,入人体后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在肺泡内进行第二、三次蜕皮,最后在小肠内第四次蜕皮为童虫,后发育为成虫3.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感染期为第一次蜕皮后虫卵,经口感染,进入人体的感染期卵在小肠内孵化,移行途径为小肠→小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支气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蛔虫幼虫可引起蛔虫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侵入脑、肝、肾、脾和甲状腺等引起异位寄生,成虫可掠夺营养、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或引起变态反应4.蛔虫的四大并发症:胆道蛔虫症(最常见,会引起胆道大出血、肝脓肿、胆结石、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甚至肠穿孔),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梗阻(回肠多见,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肠坏死),蛔虫性肠穿孔5.实验诊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取粪便,查找虫卵6.流行: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其传染源为粪便中含受精蛔虫卵的人7.蛔虫流行广泛的原因: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蛔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用未经处理的人粪走肥料和随地大便使蛔虫卵污染土壤;疫区人群不良的卫生行为8.防治:驱虫治疗;管理粪便;健康教育*(1)蛔虫有那些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危害?(2)为什麽蛔虫能在世界广泛流行?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1.形态鉴别:体形——十二指肠钩虫前端与后端均向背面弯曲,体呈“C”形;美洲钩虫前段向背面仰曲,后端向腹面弯曲,体呈“s”口囊——十二指肠钩虫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美洲钩虫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169图)2.虫卵:卵壳薄,卵壳内细胞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具有实验鉴别意义)3.在外界的发育——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土壤内孵出第一期杆状蚴,再第一次蜕皮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后第二次蜕皮发育为丝状蚴,生物学特性为向湿、向温、穿刺力强;在人体内的发育——丝状蚴在小肠内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后再进行第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虫卵4.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血液、组织液和肠黏膜为食,感染期为丝状蚴,主要感染途径为经皮肤感染(还有口、乳汁),移行途径为皮下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食管→胃→小肠,转续宿主为猪、兔、小牛、小羊,其幼虫可引起钩蚴性皮炎,钩蚴性肺炎(持续性的)干咳、咳痰、咳血,成虫可引起贫血、腹泻和异嗜症、婴儿钩虫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贫血严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消化道出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慢性失血的原因:虫体自身吸血,而且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吸血后虫体分泌抗凝素,使自咬附部位黏膜伤口渗出血液,渗血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血液迅速经消化道排出,此外,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6.实验诊断:饱和盐水浮聚法——查虫卵或钩蚴,不能鉴别虫种,检查时不加盖玻片,而且应立即检查;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7.流行:多见于旱地经济作物区,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钩虫病的传染源*(1)比较蛔虫与钩虫的幼虫的致病情况(2)试述钩虫致贫血的机制(3)钩虫与蛔虫生活史有何异同蠕形住肠线虫(蛲虫)1.虫卵:166图,注意内为幼虫2.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蛲虫回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儿童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蛲虫异位寄生还可引起蛲虫性阑尾炎、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3.实验诊断:透明胶纸拭子法(带绦虫卵、螨虫卵也用此)或棉签拭子法查虫卵,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此外还可在粪便内或肛门周围检获成虫4.主要传播方式:肛门-手-口直接感染;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逆行感染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1.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一个中间宿主,一个终宿主;(1)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当蚊叮吸血中含有微丝蚴者血液时,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体后发育为腊肠蚴和丝状蚴(2)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当感染有丝状蚴的蚊叮人吸血时,丝状蚴即进入人体,在淋巴管和淋巴结内发育为成虫(3)感染阶段:丝状蚴(4)感染方式:媒介昆虫(蚊)叮咬(5)寄生部位:马来布鲁丝虫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班氏吴策线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以淋巴液为食(6)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2.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1)定义: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现象(2)班氏微丝蚴为晚10点至次晨2点;马来微丝蚴为晚8点至次晨4点3.致病:(1)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局部皮肤出现一片弥漫性红肿)班氏丝虫还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2)丝虫热:丝虫感染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时,多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实验诊断:常用厚血膜法查微丝蚴或成虫(与疟原虫比较),由于其夜现周期性,应在晚上10时至2时采血检查5.流行: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为中华按蚊;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旋毛虫鞭虫结膜吸吮线虫吸虫1.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在人体中寄生的吸虫均属复殖目2.复殖吸虫的生活史都需经历有性与无性,而且需要2个以上中间宿主,基本生活史类型包括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与成虫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1.形态:(1)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卷曲形成的钩槽为抱雌沟,雌虫前细后粗,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合抱状态(2)虫卵:椭圆形或近圆形,淡青黄色,卵壳薄,无卵盖,在卵壳的一侧有一指状小棘,卵的外围常黏附坏死组织及粪渣,卵内可见毛蚴及毛蚴的分泌物2.分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3.生活史:(1)寄生于人与多种动物(牛、羊、鼠)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2)感染阶段为尾蚴(3)感染方式为接触疫水(4)感染途径为经皮肤感染(5)中间宿主:钉螺(6)保虫宿主:牛(主要)、羊、鼠(7)终宿主:人(8)虫体在人体内的移行、发育过程:尾蚴侵入皮肤后即为童虫,经短暂的停留后,侵入血管,顺血流经右心至肺脏,再入左心,进入大循环,经肠系膜动脉至肝门静脉发育,成熟后逆血流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成虫产出的虫卵沉积在肝脏和结肠壁,在组织中经10天左右,卵内毛蚴发育成熟,毛蚴的分泌物透过卵壳渗入组织,引起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坏死,在肠壁的虫卵可随坏死组织脱落至肠腔,随粪便排出(9)虫卵入水后,毛蚴孵出,遇到其中间宿主钉螺,钻入钉螺体内,经母胞蚴和子胞蚴的发育、繁殖,在子胞蚴体内发育成很多的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4.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内,逆血流到肠黏膜下层的静脉末梢交配产卵,在宿主肝、肠血管内呈念珠状沉积,后发育为毛蚴,其的分泌物透过卵壳,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发炎坏死,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虫卵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完成从循环系统到消化系统转移),并随粪便排出体外5.致病:(1)尾蚴所致的损害——尾蚴性皮炎(有速发型Ⅰ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型Ⅳ型超敏反应)(2)童虫所致的损害——轻微,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3)成虫所致的损害——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4)虫卵所致的损害——主要的致病阶段,形成肉芽肿(Ⅳ型超敏反应),甚至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以肝脏的病变最严重,引起门脉高压,肝硬化,还会引起肝、脾肿大,腹壁、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6.临床表现:(1)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腹泻、腹痛、脓血便、嗜酸性
本文标题:寄生虫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4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