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密山悠久的历史一、自古人烟稀少的“北大荒”密山是一片美丽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是人们印象中的亘古偏远之地“北大荒”。其实,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密山人经历了早期的渔猎艰辛和部落繁荣以及民族的融合,为中华多民族形成的伟大国家建立做出了贡献。新开流古墓葬的发现,见证了肃慎先民生产生活及远古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文明的蕴育。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商、周时期,“肃慎与西周来往频繁”,肃慎居“不威山(长白山)北(老爷岭及完达山)”、“东滨大海(日本海)”。这里的先民虽地处蛮荒之地,却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进步的脚印,完成了他们向文明时代跨跃的伟大进程。唐初,设“拂涅固地为东平府”(《新唐书·渤海传》),先民经常去唐朝贡。明代,密山一带为东海女真,他们对明朝十分顺从,从不违抗。(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新开流遗址1.肃慎先民的文化遗址在烟波浩瀚的兴凯湖北侧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黑龙江省考古队于1972年夏季在此新开流东1.5公里处,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年秋季进行考古挖掘。该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2.4万平方米。挖掘发现27座古墓葬和鱼窖,出土陶器、石器、骨器2000余件。陶器为夹砂褐陶烧制,饰有鱼鳞纹、鱼网纹,还出土若干件陶塑神像;骨器中以骨雕海东青猎鹰头像为代表,并有骨制渔钩、渔叉、渔镖、渔卡子、匕首等器物。据对5号墓人骨进行放射性碳14的年代检测,认定该遗址年代是前6080±130年,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1981年1月27日,该遗址被列入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序列,定名为“新开流文化遗址”。在墓葬考古中发现,形式上分为单身葬、二次葬、屈肢葬等,在单身葬墓穴中有着大量陪葬石、玉、骨、陶等器物,可见远古时期先民已产生了地位上的差别。经考古后学术界认为:此处是肃慎先民的文化遗址,新开流遗址。2.蕴育着古代文明的渔猎经济密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从旧石器时代文化基础上发展形成,迄今并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而中晚期遗存则有所发现。密山向北100公里处从南山遗址(宝清县境内),距今约7500年;兴凯湖新开流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密山地区渔猎文化和农牧业文化均有着显著发展。(1)猎鹰“海东青”昭示渔猎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密山新开流遗址1972年出土骨雕鹰头“海东青”,证明了远古人类渔猎经济状况与发展进步。猎鹰是北方远古人类射猎、捕鱼、放牧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他们豢养的珍禽。鹰是勇敢、力量和远见卓识的象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位置崇高(精神图腾);人们不但在精神文化生活中欣赏它,而且在生产活动中依靠并需要它;所以,密山先民便用雕刻这种艺术手段把它们表现出来并珍藏。猎鹰“海东青”就是后来文献记载中的“隼”、“海青”或“海东青”,这反映出密山先民对猎鹰在生产生活中的依赖和在精神上的崇拜。(2)文明起源的见证。密山新开流遗址中出土文物,为当地古人类的文明起源起到重要见证作用。石镞,琢制精致,为远古人类射猎重要工具。骨制渔镖,远古渔民捕鱼工具。夹砂陶罐上饰网纹、鱼鳞纹,均为原始渔业在原始艺术上的反映。出土之岫玉制成器,经考古鉴定无生产上实用价值,只作为祭祀用礼器或饰物。反映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社会已有分工,有了专制玉器匠人和作坊,证明了社会分工的进步和社会的等级分化。纵观世界文明史,黄河文明、希腊文明、玛雅文明等无一不是以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而形成之农业文明;而密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发达的渔猎经济和文化,证明了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即渔猎经济和文化见证了文明之起源,亦能够蕴育古代文明。(二)明代以前的密山为真人乐园泱泱中华系多民族国家,仅黑龙江省就有少数民族10多个。按民族系统分类,满、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等属于通古斯系统,是历史上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清系统之后裔。《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北抚山戎、发、息慎”。息慎即肃慎。“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方大国也”。周朝已把肃慎居地视为自己北方疆土,并申明“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密山地区是古代肃慎先民活动区域。两汉时期肃慎改称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北齐时期(536年)勿吉改称靺鞨,后唐元成年(926年)靺鞨改称女真。明代,密山域内居民为东海女真(野人女真)。汉、南北朝时期,挹娄东滨大海,在老爷岭、完达山之间和兴凯湖畔均有活动。经济生活是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并存的,《后汉书·东夷传·挹娄》记载“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又善射,发触入人目。张四尺,力如弩。矢用木苦,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卒不能服”。在密山市北100余公里的宝清县和友谊县接壤处发现挹娄旧城与七星祭坛,将挹娄聚居城郭比渤海上京与金上京向前提早了500年和800年;此发现反映出挹娄最先走向礼制森严的国家阶段,正是这一大的民族系统,创建了古挹娄国、渤海、金朝和清朝,实现了民族系统历史上的四次飞跃,为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唐代,密山地界为靺鞨渤海国东平府所辖,在自己固有生产力基础上,汲取其它民族先进生产技术与经验,使农业、手工业、贸易、交通等均有长足发展。后唐靺鞨改称女真,1115年,女真完颜阿骨打败辽建金称帝;1234年,金朝被蒙古汗国所灭。元初,密山女真人仍以游牧游猎为生,“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明代,活动在密山一带先民为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他们不树五谷,不种蔬菜,身穿皮衣,头戴皮壳帽,男子光头,女人打缝垂戴桦皮筒,过着无忧无虑的游猎生活。(三)明前密山的设置自汉代开始,黑龙江地区就已经设置,西部地区归玄郡管辖,密山归东部地区真番郡管辖。唐初,万岁迪无元年(696年),靺鞨人首领拒绝朝廷册封,率众东渡辽河返回故里。途中首领之子大祚荣带领众人击败朝廷将领李楷固率领之追兵(靺鞨首领已死),于圣历元年(698年)来到太白山(长白山)东北奥娄河(牡丹江)一带筑城定居(今吉林敦化敖东城,亦称“旧国”),大祚荣自立为震(亦作振)国王,仍称靺鞨。开元元年(713年),唐廷派郎将崔忻摄鸿胪卿,以“敕持节宣劳靺鞨使”名义至旧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辖区设忽汗州,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忽汗州下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有居民十万户和常备兵数万人。管辖范围北至黑水靺鞨(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东濒日本海,西接契丹(今辽宁开原、铁岭一带),南以泥河(今龙兴江)与新罗为邻;包括今中国东北大部和俄罗斯滨海州全部地方)。天宝末年(755—756年),渤海三世文王(大钦茂)迁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市渤海镇)。密山为东平府所辖,府治在宁安以东,兴凯湖以西,领伊、蒙、沱、黑、比五州,下辖8县。州县多环兴凯湖分布。由于沱州与安远府设之湄州在兴凯湖东西两侧,故兴凯湖此时称作湄沱湖。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契丹阿保机灭渤海国,靺鞨改称女真,密山属生女真含国部。《金史·地珪志》:“含国部原居苏滨水(绥芬河流域),其部长斡豁勃堇因不听王命而率部进师北琴海(兴凯湖)以北”,游居乌苏里江上游一带。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誓师伐辽,元庆五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建都会宁;天会五年(1127年)金兵陷宋都汴京(河南开封),俘徽、钦二帝,北宋王朝覆亡,出现南宋与金朝对峙局面。金时代密山属上京恤品路辖制。1271年蒙古忽必烈建大元,密山归开元路治下的水达达路管辖。1368年明朝建立,密山一带归奴儿干都司治下恨克卫管辖。二、清代密山招垦办荒务并设治1589年,明朝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他在逐步统一了东北建州女真、海西女直,及生活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野人女真(东海女真)后,又与皇太极征服了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国号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35年,太宗皇太极下令将以女真人为主的各族统称为满族,废止女真族名。1642年,皇太极宣布:“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海滨(鄂霍茨克海)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臣服。”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京师顺天府(今北京),盛京(沈阳)为留都,管辖东北各地;顺治三年(1646年),改留守大臣为奉天昂邦章京授镇守东北总管印。顺治十年(1653年),在宁古塔增设昂帮章京1员,并副佐骁骑等,以镇守宁古塔(现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康熙元年(1662年),移宁古塔昂邦章京至宁古塔(今宁安市),并升为镇守宁古塔处将军,辖守吉林及黑龙江流域。此时,密山地面为其所辖。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为保护并巩固其所谓“祖宗发祥重地”,于乾隆、嘉庆时厉行封禁政策,密山被划为禁区。咸丰十一年(1861年),密山禁区开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密山设招垦局办理荒务,实行开发建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密山府,至此,边陲蛮荒之地正式设治。(一)“龙兴之地”被封禁与设招垦局办荒务清代初期,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在顺治十年(1653年)将东北“龙兴之地”划为禁区。至乾隆年时,封禁政策更加严厉,密山地面不准满汉杂人随便出入,并在兴凯湖西岸设勿赛气卡伦,阻止人员流入。虽经封禁,仍有一些汉、满人员偷入密山禁地,进行挖掘人参、捕鱼、狩猎等活动,这些人员冬去春来从不定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东、河北等地民人偷入此地潜入山沟居住,密山开始定居人口,但这些人不带家眷,只是一人定居,俗称“跑腿子”、“穿山沟”。咸丰十年(1860年),域内山沟、河谷等处外来人口定居者渐多,民众自治称为“沟大爷”时期。咸丰十一年(1861年),密山禁区开放,至此,清王朝封禁密山地区时间长达209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始设招垦局于蜂蜜山,正式开始办理招垦事宜,密山开始土地开发种植。蜂蜜山招垦局1880年,清朝政府为加强边境整肃并筹集国库资金,实行“移民实边”、“试办屯田”政策。1899年,吉林将军长顺奏请清政府:设蜂蜜山招垦局,管理该地区招垦事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吉林将军派遣戴鸿钧前来办理荒务,并准备在锅盔山前设荒务局。是年8月19日,沙俄军队越境侵略蜂蜜山,清军靖边营与之大战并驱俄出境获胜,吉林荒务委员五品顶戴张子埙、周铭真等7名垦官因参战殉国,荒务局未建成而撤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派三品顶戴吴瞻菁总理办蜂蜜山荒务,设总局于晾台山(今穆棱市伊林镇),设分局二所,一所在蜂蜜山凤绵镇(今知一镇),另一所在呢吗口(今虎林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蜂蜜山招垦局由晾台山迁至凤绵镇,建设土垡垒筑土房5间,周边以柞木围成院墙,作为局办理荒务场所(知一中学院内),故知一镇曾有“局子街”之称谓。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荒务总理吴瞻菁病故,田葆缓总理接办放荒事宜;1907年,范炽泰任总理荒务。自1899年始至1908年止,清代末期蜂蜜山地区设招垦局办理荒务9年时间,共招移民开垦荒地359091公顷。(二)清代密山设治清咸丰十年(1860年)前,密山封域内无固定住民,禁区开放后,“燕、齐流民于农矿两业外厥惟采参定碓木营、菜营、棒椎营五项,是辈概可谓林木中人,俗呼跑腿子,亦呼穿山沟”;“杨木乡旧称杨木岗,1860年吉林舒兰县农民吕玉来此定居”(《密山县志》),此为史料记载最早的密山定居居民。吕玉开始与游猎捕鱼的“索伦”人(鄂伦春)混居,逐渐人丁旺盛形成民族部落。“各山沟则已有筑房舍、兼务农业者,每沟推举头人称沟大爷,数沟又公推一人曰总爷”(鸡林旧闻录)。自1861年至1908年密山设治前的47年间,在蜂蜜山周边居住的民众,在无政府状态下,自行组织分沟而治,称为“沟民时期”。各沟有“沟规”,有武装,对违反沟规的民众,沟大爷要审理并按照沟规处罚。1.密山地名由来兴凯湖在明代前是中国内陆湖,在湖西北52公里处耸立一座海拔574米的山峰。古时,山峰上野蜜蜂成群,终年在山上垒巢酿蜜
本文标题:密山悠久的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4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