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中国.中学政治教学网崇尚互联共享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危机第三节国际金融危机第四节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本章阅读:1.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下册:国际金融部分)》(中译本第8版)第2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布卢斯坦:《惩戒: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译本),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甘道尔夫:《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16章《资本流动、投机和货币危机》。4.波斯纳:《资本主义的失败:0八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艾伦等:《理解金融危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哈格德:《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中译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思考题:1.如何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2.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你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汇率制度为例,说明金融危机与一国汇率制度安排的关系。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一、国际资本流动(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基于经济或政治目的的需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企业或个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企业或个人)的流入或流出,即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转移。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反映在资本与金融帐户中,也可反映在经常项目及官方储备项目中。(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1.国际资本流动的流量理论:是古典的资本国际流动理论,即利率理论。它是以借贷资本的国际流动为考察对象的。该理论强调利率差异是借贷资本跨国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也称为利率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各国资本要素的价格(即利率)存在着差异,而利率的这种国际差异又是各国资本要素的相对供给造成的。2.国际资本流动的存量理论:概念:运用“收益-风险”法说明投资者如何在各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形成最佳的投资组合,使投资收益一定时,风险最小。该理论是由美国的马克维茨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后经托宾加以发展,并应用于实际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投资分析中。3.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投资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投资理论形成了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侧重于国际投资条件论、从金融角度出发的投资理论体系。产业组织论侧重于解释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动因。产业组织论包括:2国内生产的内在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卡森,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阻碍了国际贸易与投资的顺利进行,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开辟内在性渠道以替代自由贸易。3国际产品周期说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农,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是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地转移的必然结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海默、金德尔博格和凯夫斯等,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不完全竞争的垄断优势。1垄断优势学说4技术周期说是由玛基提出来的,也称为“技术周期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花费巨资创造技术和“信息”,是企业通过这些技术和信息生产和销售相关的产品获取垄断性租金,随后在寻租动机驱使下,输出技术。而当产品大量生产后,会导致技术越来越不重要。国际投资条件论包括:1国际生产折衷说是英国的约翰•邓宁提出的。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自身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要素)综合决定的2分散风险说主要代表人物前期是凯夫斯和斯蒂文斯,后期的主要代表是阿格蒙和李沙德。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是代表股东作为分散风险的投资。无论是“水平投资”还是“垂直投资”都是为了分散风险。3投资发展说是唐宁提出来的对折衷说所作的动态化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投资流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对外投资周期的概念。投资周期分为:利用外资很少-利用外资增多-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对外投资大致等于或超过利用外资。格雷汉的“跨国公司产业分布的相似性”解释,唐宁的“发达国家企业发展水平相似和收入水平相似性以及为获得联合优势等”的解释,海默和金德尔博格“寡占反应行为”的解释。4产业内双向投资说从金融角度出发的投资理论包括:(1)货币汇率说:主要代表人物是阿里得,该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汇率的变化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2)国际金融中心说:主要代表人物是里德。该理论认为,国际化公司追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收入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而是运营效益的最优化。而跨国公司的经营效率又是由国际金融中心来评估的,评估的结果是通过跨国公司发行的股票债券的价格升降来反应的。(3)两缺口模型理论:钱纳里和斯特劳斯特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维持经济的一定增长速度,投资与储蓄间的差额同进口与出口的差额必须保持平衡。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储蓄约束、外汇约束两种缺口以及吸收能力约束,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利用外国资源,既可以解决外汇缺口,又可以解决国内储蓄与投资缺口。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含义分类特点指期限为1年或1年以内的资本流动。贸易性资本流动、金融(银行)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复杂性、政策性、投机性和市场性。(1)含义: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或未规定期限的资本流动。(2)分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经济援助等。2.长期国际资本流动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形成国际资本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转移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存在着的国际经济交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侧重于:1.规避或降低风险;2.增加收益;3.逃避管制。123长期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相对优势的存在(所有权优势、内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短期的动因,主要指直接投资。如利润驱动、生产要素驱动、市场驱动、风险防范驱动等。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庞大,且不再依赖于实物经济基础。2.国际资本流动的地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3.国际资本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4.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5.国际资本投资的证券化发展趋势。6.国际直接投资的高度化和“软形化”。四、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特征五、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一)积极影响:a.促进全球经济效益的提高;b.调节国际收支;c.缓和个别国家内部的与外部的冲击。(二)消极影响:a.国际资本流动的“放大效应”与“羊群效应”;b.具体而言:a)造成货币金融的混乱,b)引起资本输出国经济发展停滞;c.输入国外在负担加重或陷于经济附庸地位。六、中国利用外资中国历年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参见:)1.我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需要理论上有足够的依据2.我国利用外资的根本目的: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吸收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国家的财税收入等。3.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国际证券融资国际租赁补偿贸易等4.我国利用外资的管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在利用外资中存在诸多问题:(1)产业结构不平衡;(2)地区分别差异大;(3)规模差异大;(4)外资利用宏观调控失控等。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危机一、外债及其衡量指标1.外债:是指在某一特定时点上,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所负有的尚未清偿的契约性债务的总和。特点:(1)外债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指某国在某一时点上(某年某月某日)的对外债务余额;(2)外债的当事双方具有债权债务关系(3)外债是存在于居民与非居民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4)外债的债权债务关系必须具有契约习惯性2.外债的主要衡量指标(教材P295-296):(1)债务率:一般为100%(2)清偿率:低于20%(3)负债率:10%以内(4)短期债务比率:应低于25%二、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一)原因分析:分为内外两方面原因内部原因1.发展中国家对外国资本的需求膨胀,造成外债规模不断扩大2.所借外债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债务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及来源结构等3.对外债的运用效率低4.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外部原因:1、发达国家经济的“滞胀”;2、石油危机使非产油国发展中国家进口支出扩大;3、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际债务危机是多方面的因素交织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多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二)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案:1985年的“贝克计划”;1989年的“布雷迪计划”总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缓和减免转(三)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更加困难2.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3.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三、中国的外债管理(一)我国外债的特点:1.外债规模连年扩大(中国外债状况);2.外债结构合理性方面(期限、来源、利率等)呈现波动的局面;3.债务的扩大尚不足以影响我国的偿债能力。(二)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外债资金的技术含量低:对先进技术引进偏少;1.外债宏观管理失控:债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实际外债超过统计数据;3.外债投向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有些项目未经可行性研究上马后,影响预期效益及偿债的压力等1.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外债管理政策,加强对外债的宏观管理。2.明确借入外债的目的,提高外债使用效率。3.进一步完善对外债务的期限结构。4.完善外债信息披露,加强隐性外债管理。5.严格控制外债流入,保持适度外债规模。(三)我国加强对外债管理的主要对策:第三节国际金融危机一、国际金融危机概述:定义:是指国际金融领域的剧烈动荡导致多国或地区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金融指标急剧恶化,整个金融领域发生剧烈动荡,并伴随着极大的金融恐慌的现象。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的总爆发,集中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和土地等资产的价格,企业破产数,以及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和超周期地恶化,并且已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危机可具体地表现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二、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金融危机: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高利率政策打乱了欧共体内的经济与金融平衡,最终导致的英镑、里拉等汇率大跌,导致整个欧共体金融秩序混乱。根本原因是经济过分依赖于外资所造成的。而且外国证券大量涌入没有利用于提高国内的生产力,增加出口,而是被用来增加消费,导致外贸赤字,资本外流。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波及菲律宾、印尼、缅甸及马来西亚;再从香港至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甚至欧洲的波兰也受到冲击;紧接着袭击中国的台湾、韩国、日本,乃至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席卷整个亚洲,并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四、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1.长期的经常账户赤字,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恶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亚国家并不存在财政赤字问题,私人储蓄率也很高,不存在消费过热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不是由于财政赤字、高消费倾向和商品竞争力不足引起的,而是由大量的外资流入引发的投资过热造成的。当我们考虑资本的边际产出随着外债规模增加而递减时,伴随着外资流入的投资过热引起的经常账户逆差是不可能长时间维持的。(陈雨露主编《国际金融学》)表1.东亚国家1990-1996年经常账户和财政赤字状况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经常账户-4.02-5.03-2.95-3.26-3.81-4.84-5.18财政预算-0.47-0.12-0.020.441.331.430.751.数据为两者占GDP的百分比;各数据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韩国5国的平均值。2.资料来源:陈雨露主编《国际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2.金融市场开放的自由化程度与汇率制度安排的失当,
本文标题: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