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对句和对联是汉语文化的奇葩
对句和对联是汉语文化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又是一种极有现实价值的文化资产。对句和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结构精彩,节奏优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性。对句产生于古代口语和诗文之中,使有关的语言诗文意义更深刻,文采更绚丽,情意更感人,成为有关诗文中的亮点,熠熠生辉。许多对句逐步脱离所在的诗文载体而独立存在,成为富有教益作用的格言、警句;有的逐渐演变为结构与意义都更加严谨完美的对联,再经过不断的发展,对联就成为一门雅俗共赏,分类繁多,内容丰富,流传广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中华美文学体系了。关于对偶句,前人作了不少研究。唐代的《兔园册》可惜已经失传了。后晋李瀚的《蒙术集注》一直流传至今。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是明代陈登吉编辑的《幼学琼林》,以对句的形式传播天文、地理、人伦、文学……各方面的知识,包罗万象,对句数千组,洋洋大观,数百年之中,风行全国,遍及城乡,成为比官方“钦定”教材四书五经更受欢迎的启蒙读物,其中许多典故。今天的大学生也不一定都熟悉。这些文化遗产,是值得研究、分析和借鉴的。南朝刘宋时,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评论家和古典美学家刘鳃,在其光辉巨著《文心雕龙》一书中,有专篇《丽辞》,全面论述对句,为后人的研究作出了典范。他提出“造化赋形,……自然成对”,“契机者入巧,浮假者无功”、“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理圆事密,联壁其章……”等四个重要论点都是创造性的见解‘”。他对人体对称美的研究比黑格尔早一千三百多年。《诗经·七月》中有对句: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是反映农民生产情况的对句,前后句字数各五字;数词对数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并且都是二、一、二字结构,两句之间充分体现了对称和谐之美。与节律、节奏之美。对联例如:大地春回添锦绣江山雪后更妖烧除具有字数、词类、结构的对称以外,还符合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声调平仄对称,读起来格外铿铿动听。对句和对联的对称美特点,反映了“对称显然是一种多样中的统一,即一个整体决定其相同成分的有节奏的重复”‘。上面对句反映二、一、二节奏的重复,对联反映二、二、一、二节奏的重复。也可以说,对句和对联是一种文字的“舞蹈”,一种文字的优美、流畅、有节奏、有韵律的“舞蹈”。“美是舞蹈,也就是一种表现,一种节律运动川,对句对联是表面静止的文字结构和内容富有节律运动的二者的统一。对句和对联这种全面而严格的对称美特性,使得对句和对联成为一种内容呼应、对仗严密、结构优美,声调悠扬带有节律运动特点的美文学体系,是全世界文学百花园中的独艳群芳的奇葩。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尽管它们的创作方法不同,表现风格各异,但文学类型总不外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但是对句和对联却截然不同,它们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以对称文字构成的,在字数、结构、词类、内容、甚至声调上如此完全彻底对称的美文学形式:是全世界古往今来任何文学形式无法比拟的,永远特立独行的文学模式;是全世界文学领域内永远闪耀奇光异彩的瑰宝。对仗精美,含意微妙的对句和对联,在中华文化宝库和现实生活中,如江河长流,不断涌现。其作者不一定都是文学高手。而在其它任何国家,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家文豪,也无法用他们的文字创作出同样严格对称的对句和对联来,这不是他们的能力问题,而是由于文字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汉字这种方块形状的特殊文字和其它一切文字相比,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汉字的每字一形一音一义一位,即“四个一”的特性。一形是指每个汉字有它的偏旁和其它部分,共同组成一个形状确定的方块结构:最简单的汉字,也有类似的特点。一音是指每个汉字有它确定的读音。多音字在使用场合确定后仍然只有一个确定的读音,即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音节的。一义是指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多义的字在使用场合确定后,其含义也随之确定,仍是一字一义。一位是指每个汉字都占有一个书写位置或印刷位置,并且只占有一个书写或印刷位置。这是特点中的特点。每个汉字既可单独运用,又可以把几个汉字按需要连缀组成新词语,从而利用形、音、义、位四者兼顾的对称性组成对句和对联。而其它文字都没有这种形、音、义、位四者兼备的特点,最多只有个别单词巧合的可能,所以汉字以外的其它文字,不能构成类似对句对联的文学形态。对句又称对偶句,相别于结构任意的自由句而言。对句是有对偶性结构的句型,它的特点、类型与功能,将在后面研究。对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尚书》中就出现了许多对句。尔后,越来越多地见之于诗文之中。还有许许多多对句离开诗文载体成为具有独立作用的格言警句,大大丰富了汉语表情、达意、叙事、说理等等方面的功能,不论在书面或口头上,都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道。(一)古代文章诗词曲剧与现代诗歌中的对句(1)古文中的对句《尚书》中有很多对句,例如:“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大意是(为人要)坚强而不暴虐,简朴而不傲慢。“番番良士,旅力既侃,我尚有之;讫讫勇夫,射驭弗违,我尚弗欲”。大意是白发年迈的贤臣,虽然体力已衰,我还是亲近他;雄壮无谋的武夫,即使射驭纯熟,我仍然不亲近他。简练地反映了社交和用人的标准。《国策》中有“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川’讲治国理民之道。屈原《湘军》中有“采声荔兮水中,寨芙蓉兮木末“。比喻到水中去采薛荔,到树梢去摘荷花,是找错地方,白费力气的意思。此对句形象优美生动。《荀子·劝学》中有“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生动说明学习的作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西伯居美里,演周易;孔子记疙陈蔡,作春秋“。赞古人经历重大灾难而有出色贡献。此对句对仗严密,完全是一副对联了。经过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辞赋骄文盛行,对句更是大行其道,盛况空前。陶渊明文章中的对句精彩纷呈,如《归去来辞》中的“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船摇摇以轻咫,风飘飘而吹衣”:“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还”。都明白易懂。到了唐宋,韩、柳、欧、苏大力提倡散文,反对骄文,作为一种文体骄文已由盛而衰。但在新兴的散文中,仍有不少精美的对句。例如韩愈《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前者提出哲理,后者教人实践精神。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踏”;“触风雨,犯寒暑”等等,写出人民生活艰辛痛苦。……古文中的对句是不胜枚举的。(2)古诗歌中的对句古诗歌中的对句更是万紫千红,美不胜收。例如《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青青子拎,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理、抒情、写景,极为感人,有的成为常用格言。乐府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苔苔山上亭,皎皎云间星”;“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糯”,等等,富哲理、善比喻、描写细致。《木兰诗》中的“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简练描写军事战争。唐诗中的对句更是灿若繁星,比比皆是。绝句不要求对仗,但不排除对仗。所以绝句中的对句仍是珠联璧合,不胜枚举。杜甫《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扬诸葛亮的才干功绩。王之涣《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鼓励人向上的名句。有的绝句由两组对句构成。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不但对仗严密,而且情意优美。律诗规定八句之中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必须严格对仗。所以每一首律诗中,必定有两组对句,另外四句对仗与否皆可。例如王维《山居秋嗅》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景色如画,人物跃然。李白《送友人》的八句中前六句是三组对句:“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美景深情,余音绕梁,令人越读越有味。(3)古词、曲、剧中的对句宋词和元曲、杂剧,都不规定是否使用对句,但其中存在着大量精彩的对句,并四代传诵。使得词、曲、剧大为生色。词中的对句例如:晏殊《烷溪沙》中的“无可耐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木兰花》中的“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都十分传神。柳永《半夜乐》中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一簇烟村;数行霜树”,《玉蝴蝶》中的“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写景如画,景中富情。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比喻说理,形象生动。岳飞《满江红》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洋溢着富贵功名不屑一顾,志在远征千里光复国土的英雄气慨。辛弃疾《木兰花》中的“秋晚药妒江上,夜深儿女灯前”,《鹤鸽天》中的“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充分反映了报国无门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元曲和杂剧中的对句,也是繁多精美,有如堆金积玉。例如:胡抵鹜《中吕·阳春曲》中的“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把春色写得明快而细致,别有风味。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中的“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把分别情景写得多么具体生动。马致远《水仙子》中的“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山过雨肇眉黛,柳拖烟堆鬓丝”,用拟人手法写西湖美景。元代杂剧中的对句,也是随处可见,好语如珠。例如马致远《汉宫秋》中的“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米粮”,“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蜜舆返咸阳“,优美流畅,表情贴切。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寥寥十字,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万缕情思。“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萎迷”则是爱心的生动表白和对景色的敏感。(4)现代诗歌中的对句在当代,诗歌中的对句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毛泽乐诗词中的对句更是气势磅礴,精彩绝伦。例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等。“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白话诗盛行。白话诗是从旧体诗格律中求解放的,与西方的自由诗类似,诗句长短不一,不讲对偶句。可是在这种白话诗中,也还是能看到一些对句的影子,虽然对仗不是那么严格。例如:刘复《教我如何不想她》中有:“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田汉《春月的下面》中有:“着一件淡红色的衬衣;罩一身天鹅绒的夹袄”。闻一多《忘掉她》中有:“像春风里的一出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听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长得多高”。对句的特点根据对大量对句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对句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对句绝大多数由两个句子组成,并且每句的字数必须相同;(2)每组对句的前后两句内,词语的结构必须完全相同;(3)每组对句前后两句对应位置上的词类大体要相同,也允许有较小差异。以上三个主要特点,可称为对句的“三同”。此外,也有以三句并列或三句以上的句子并列组成的对句。可称为三联对句,等等。例如:张养浩《中吕·喜春来》中有“梅花己有飘零意,杨柳将垂袅娜枝,杏桃仿佛露胭脂”,是三联对句。从对句到对联在漫漫无尽的历史长河中,在茫茫无边的诗文汪洋里,对句焕发着引人入胜的奇光异彩。文人雅士在品茶饮酒之时、游山玩水之际,除以诗歌酬唱之外,有的亦以对句取乐。于是,对句就逐渐脱离诗文载体而独立存在,或被书写悬于厅室壁上或贴于柱上门边,或经雕刻与名胜古迹共存,或刊印成书广为散发,经过不断的提高、演化、形成严格的规范,对联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就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传播,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种美文学形式了。对联产生于何时,没有可靠的记载。相传白居易曾有一联悬壁:“风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苏东坡曾赞此联“属对之工,无可伦比”。其实,古诗文中的不少对句已经符合对联的条件,只是没有独立出现罢了。岳阳楼一雕屏上有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是否真为李白所作,不得而知。明太祖在推翻元朝统治以后,为光复大汉文化,曾下圣旨以行政命令规定春节贴春联,并带头示范,使得对联大大的普及与提高。(二)对联与对句
本文标题:对句和对联是汉语文化的奇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6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