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张文木世界历史中的强国之路与中国选择
1张文木:世界历史中的强国之路与中国选择时间:2010-07-2616:47作者:张文木点击:1037次——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讲座目录一、自主还是依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发展也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二、国际政治研究容不得太多的“香水味”,文章不能救国,那就纯属瞎掰三、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强国之路四、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家晚上好。今天的讲座是应北大马克思主义协会邀请而举办的,我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协会表示敬意。因为在今天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更应该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的学说,特别应该注意包含列宁的学说,因为是列宁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具有了世界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讲枪杆子的,不然,它就变成了戈尔巴乔夫式的政治童话而不是一种政治主张。我想从下面几个角度展开我们的话题。一、自主还是依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发展也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历史表明,只要存在国家间的斗争,国家财富就不主要是生产的结果而是分配的结果。生产创造财富,但财富多少取决于生产者在分配体系中的地位。其实很多国家干得不多,拿得不少。为什么?因为国际分配体系是他们强力打下的。我们现在外贸顺差这么大,为什么拿钱还这么少?因为我们拿的只是工钱。你看那个微软,就是一项技术,赚了多少钱?我们拿八亿件衬衫才换西方一架飞机,这八亿件衬衫,我们有多少工人农民的血汗在里面,多少国家资源在里面,而我们拿回的是什么?拿的仅是工钱,而且还是越来越低的工钱。钱少而活累,然后西方人就表扬你“中国人勤劳勇敢”,告诉你“劳动光荣”。(笑声)然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凡事都不可过分。当劳动者及其国家在国际分配体系中的连工钱都赚不到时,那这个国际体系就维持不下去了,就会出现“9?11”式的反抗。但有些国家似乎是特例,像印度这个国家就没有强烈的革命传统。(笑声)为什么?因为三百年殖民压迫已压得它没脾气了。印度人最自豪的,那当然也是英国人鼓励的“反抗”,是“非暴力不合作”。那天,有个同志给我打电话,说香港人特讲实惠,把大陆所有的崇高都给化解了:大陆人说“找工作”,香港人则说“找食”;你说“相声”,香港人说“搞笑”,似乎香港人看问题都看到“本质”。我说这只能说明英国的“成功”,这样香港就出不了“丘吉尔”式的人物了,香港要是出现了丘吉尔,英国怎么来统治呢?设想香港要早出现了毛泽东,那大英帝国就早就“夹着尾巴逃跑了”。英国将香港人培养的都“找食”去了,还怎么能出毛泽东?(笑声)什么叫殖民文化,这就叫殖民文化。英国人不会把培养英国人的意识形态灌输给香港人。你看英国文学有怎样的作品,有《失乐园》、《唐璜》、《天路历程》、《傲慢与偏见》、《双城记》,他们讲乔叟对英语民族化贡献,讲拜仑、雪莱,讲莎士比亚的戏剧。至于它统治下的香港,那是不能这样的,顶多只教育他们做个甘地式的人物:非暴力,不合作。黑格尔对此真是“哀其不幸”,他说:“大体上说来,印度文化的分布只是一种无声无臭的扩张,那就是说,没有政治的行动。印度人民从来没有向外去征服别人,而是自己常常为人家所征服。”2一个人,总要给彼岸留点地方。你可以把彼岸世界叫做宗教,也可以叫理想。人的彼岸世界如果有崇高、有浪漫、有自尊、有理想,那这个人才是幸福的。(掌声)一个民族也是一样,如果一个民族的彼岸世界没有了,那这个民族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民族,那将是怎样的悲哀呀。犹太人曾是一个很实际、满世界“找食”的民族,结果呢?结果找到“奥斯维辛”去了。从“奥斯维辛”出来后,犹太人便从此有了不屈的灵魂。英国人在印度就把印度人的彼岸世界中最能动的革命意识彻底抹杀了。你到印度去看一下,没有一点革命精神。我有一次在印度一家小店吃饭,老板娘情绪高兴,问其故,她说儿子今天拿到绿卡了。(笑声)拿绿卡高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理解,这意味着你来到发达国家。但进了发达国家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发达人了。印度人很朴实,但对富人,尤其是西方富人有天然的自卑感,满街讨钱的、没胳膊没腿的追你。有一次我看到有个人在马路边站着,刚一迈步,一个轿车就过来把他撞得就像一件飘起来的衣裳飞起来,飞出一丈多远。但这个人倒到地下滚了几滚,站起来,抖动抖动腰,摸摸衣服就让车走了。为什么?那是轿车,坐轿车的是有钱人。在中国的有钱人就没这等便宜事。(笑声)还有一次我看到一辆摩托车和三轮车相撞,两个人随车在地上滑出去半米远,起来后只是比划着吵嘴,声也不太大。绿灯亮了后,两个人又各走各路了,什么事也没有。在印度呆了一年,从北方的新德里走到最南海边的科摩林海角,一路见到有人吵架,但从没见过打架。你看咱们中国也有这样种现象,凡是殖民化厉害的地方就只吵架、不打架。你到上海看看,上海人说半天,东北人一扬拳头他就跑了。(笑声)上海人十回合不解决问题,东北人只要两回合就解决问题。当然不是所有上海人都这样,也有一些上海人还是很不错的。(笑声)当然,我不是说打架比吵架好:在人民内部矛盾上,还是和为贵,要讲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在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上,要有点血性,有点人格力度,要有点毛泽东不信邪不怕鬼的劲头,不能只讲“非暴力,不合作”。为什么毛泽东坚持对《武训传》的批判,因为那个作品潜藏着一种毛泽东最反感和最不能容忍的奴性。中华民族文化中流淌着英雄的血,它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表现。我到陕西茂陵去看过汉代雕塑作品:一块巨石上简单地勾勒几笔,一头大熊就出现了,雄浑大气。大家看过那个“马踏匈奴”吗?它粗犷、古朴,有点原始力度。你把“马踏匈奴”跟清朝故宫那雕塑的狮子和龙比,哪个更好?我说“马踏匈奴”好,因为它有想象力,有张力。你看清朝的那个龙,连睫毛都刻出来了,太细腻了,当艺术细腻到这个程度,艺术就死亡了。艺术是人心的镜子,艺术巨细如麻,人心也就难有“飞起玉龙三百万”的壮观和豪情。如果艺术死亡了,这个国家也就死亡了。还有个例子,王羲之的字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因为从他的字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民族从北向南扩展时那种天马行空的精神。后来唐代开辟大西北,那时的边塞诗就充满了血性、个性和理想主义的张力。有血性、个性和理想主义,往往是一种民族处于上升时期的表现。你再看书法中的魏书,那个撇捺就像马蹄子,很有力量,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南下时的雄健奔放的力量,有一脚踢翻半个中国的气势。这些东西,在英国统治的印度已被打碎了,每几年西方人就给甘地一个什么奖,我想西方人永远不会为东方人设“毛泽东奖”,尽管西方人自己不乏“罗斯福奖”或“丘吉尔奖”等奖项。所以我说今后我们中国人不要将毛泽东留给我们的民族魂再打碎,做人就要有点天不能灭、地不能埋的倔强精神。今天中国毛泽东又热起来了,马克思又热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经济发展中有走上拉美模式的可能。当时蒋介石就走的是这条路,毛泽东思想中也有反对国家依附型发展道路,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内容。值得一说的是,毛泽东不仅反对依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反对依附苏联这样的发达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大国中拉美道路走得最早的是咱那位蒋委员长。在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蒋介石在北伐后就与工人农民分道扬镳了。这是必然的。因为蒋介石的基础与共产党不一样,蒋委员长走的是“精英路线,”坐的是土豪劣绅、江南资本家和买办们给的座椅。中国资本家是在依附国际资本的买办路线中成长的。正如毛泽东分析的那样,中国的资产阶级天然就有依附性和软弱性,蒋委员长也是这样。开始的时候他也想依靠工农,比如北伐战争的时候,就是他和共产党一起依靠工农取得胜利的,那时他如鱼得水,挥洒自如,以至宋美龄都爱上他了。(笑声)宋庆龄不会喜欢他,因为人家已仰慕孙中山。(笑声)自从蒋介石失去工农的支持后,他的战略能力就没有了,显得很笨拙,因为支持的人少。建国后,毛泽东也反苏联,说他是“社会帝国主义”,为什么?因为苏联想让我们走“东欧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社会主义阵营”3内部的“拉美模式”。毛泽东要中国走的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当然,走这条路需要的是社会主体人口即人民的支持。西方英美国家在初期失去了人民支持,导致其在国内由人民革命——如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大革命及美国70、80年代的工人市民的反政府暴动和大规模示威——提出来的政权合法性危机。这种危机迫使英美国家政府的东方扩张政策,最后通过巨大的利润回流实现本国“工人阶级贵族化”并由此获得了本国主体人口的重新支持。与此同时,他们却诱导后发国家走拉美道路。西方资本对东方国家的策略是,叫工农出血,买办帮闲吃洋人的剩饭,西方将高额利润返回国内补贴中产阶级。所以说,对于没有外部扩张能力的后发国家而言,国家主体人口即人民的支持是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绝对条件。简言之,没有独立自主,国家便没有光明的前途;而没有人民支持,国家则无独立自主;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尤其是获得人民对市场经济政策的支持,那对没有对外扩张能力的后发国家而言,就必须节制资本,节制精英意识,倡导“人民创造历史”而非GDP即资本创造历史的世界观。明乎此,也就明白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值得一说的是,蒋介石时期,中国的GDP发展得也很快,但为什么中国越来越穷呢,因为他牺牲工农,走的是拉美式的依附模式,不是英美式自主资本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生长前提是国际资本,继而买办资本赚大头,民族资本赚小头,最后牺牲的工农。毛泽东为什么说中国的“右派”长不了呢?因为他们以工农为敌,而工农又是中国的主体人口,惹不得。中国现在的工农也有八九亿了,这是什么概念,你敢叫他两极分化?前几天我们公布了个统计资料,说“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这里头就有问题了,因为他没有告诉你是在什么样的基尼系数范围内的“人均水平”。比如我一个人1个月赚10000元,其余999人都没赚钱,若平摊,名义上就可以说人均月收入每个人都赚了100元。能这样平均么?不能,因为这个“人均收入”是虚拟的。如在基尼系数高值范围内,那这就是国家接近政治动乱的“人均水平”,而非富裕的人均水平。因此,“人均收入”计算必须介入基尼系数。不介入基尼系数,就反映不出真实的“人均”情况。蒋介石当时走的也类似这条路,所以外资大规模涌进来、生产力上升的同时,工农却迅速破产。清末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低,至少比日本高: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NP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南方造成农民大规模解体,并爆发了覆盖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与当年《拿破仑法典》要解决的问题形似,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针对农民问题的土地纲领,都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就是农民温饱问题。与蒋介石时期的中国、尼赫鲁时期的印度相反,美国走的就是自主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美国起步时比较惨,也就是那十三个州,巴掌大点地方,硬是靠铁血奋斗打出一片天地:开始是独立战争,后来1812年至1814年抵抗英国入侵。当时英国多厉害,就像今天美国一样没人敢惹。当时英国人都打到白宫了,但美国人誓死坚持,结果硬是将英国赶出美国。最终获得彻底的独立。早期美国人的奋斗历史真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欧洲人瞧不起早期的美国人。欧洲当时整个的舆论认为北美人简直就不是正常人。(笑声)当时几乎所有欧洲学科都歧视北美人,当时欧洲的人种学家说动物到了北美去,三代以后就变小了,如果人到北美去,三代以后也会变小。(笑声)以至黑格尔都说:“美洲在物理上和心理上一向显得无力,至今还是如此”“美洲土人体质的孱弱,实在是输送黑人到美洲的主要原因。”黑格尔说得不仅有理而且有据,他举例说一位英格兰的旅行家知道“一个北美土人,他的智力已经充分发达,他居然能够从事研究学问,但是开始不久,他就因为狂饮白兰地酒而死了”。所以,在欧洲人看来,北美是去不得的地方,就和我们今天想象中的非洲一样。其实非洲的丛林也并非那么可怕,只是国际上的“贵族”国家把它妖魔化了。所以当时欧洲人说起北美生活就如下了地狱。为了纠正这个偏见,杰斐逊写了《关于弗吉尼亚州的笔记》据理反驳,富兰克林在法国巴黎的住所请那个骂美国人的作者及其他几位法国学者,他同时也带了同等人数的美国学者。先让他们大谈一通美国人种如何不行的观点后,富兰克林说“全体起立”。起立后一看,美国这边个子都
本文标题:张文木世界历史中的强国之路与中国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6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