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法2015年9月第一章总论一、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陆俭明)一、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一)语言学原理1、一切外语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跟语言有关。如何对待并且处理这些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和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就构成了不同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2、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会形成以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新外语教学法流派。十七八世纪,机械语言学——语法翻译法二十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听说法二十世纪6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法二十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功能法(二)心理学原理1、心理学研究什么?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情感、意志--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2、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1)十九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诞生,提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感觉而非思维”,导致了直接法的产生。(2)二十世纪40年代,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自觉对比法。(3)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听说法。(4)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视听法。(5)二十世纪6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法。(6)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倡导自然法。(三)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1、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2、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3、苏联教育学强调传授“正确的系统的知识”,对自觉对比法的确立起着根本性的作用。4、美国教育家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认知法的崛起。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一)汉语语音的特点(1)汉语的音节由声韵调构成(2)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教声母,强调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3)汉语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4)汉语拼音方案类似音标,只有注音作用(二)汉语词语的特点(1)汉语词语有趋向双音节的特点(2)汉语词语缺乏形态变化(3)汉语词语的词义引申特点(三)汉语语法的特点(1)汉语不同层级内部组合的一致性(2)汉语语序的配对特点(3)汉语语序的变式(四)学习者有无汉字背景的教学特点1、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听说比读写容易书写和识记汉字难利用母语识记汉语词语句式的掌握和应用以简单句为主2、有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阅读比听说进展快利用汉字来识记和积累词语受本国汉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干扰(五)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5)与文化因素相结合(6)集中、强化教学第二章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一、国外语言教学法分类按语言教学特征:1、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2、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3、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4、强调交际作用的功能派按教学目标:1、以听说实践为主2、以分析理解为主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种教学法流派:1、各种教学法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2、各种教学法之间存在着对立、排斥的关系,同时又有继承和发展关系。3、各种教学法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4、新旧教学法没有互相取代,而是长期共存。二、语法翻译法1、简介语法翻译法是二语教学发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是最古老的教学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古典法”“学习性教学法”。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由从前的翻译法、语法法、词汇翻译法发展而来,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来培养二语读写能力的教学法。最早应用于学习希腊语和拉丁文的古典语言,后来一直传承到现代外语学界。2、代表人物: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等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机械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认为认得心灵有各种不同的官能,各种官能可以分开加以训练,难度较高的材料,比如拉丁语语法可以用来训练和发展人的智力。4、教学原则(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2)语言材料的内容以能否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3)运用学习者母语进行课堂教学(4)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5)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6)重视理性,强调通过外语教学发展学生智力5、教学流程(1)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2)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新词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英语单词。(3)讲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法规则进行转换等。(4)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5)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6)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6、对语法翻译法的评价(1)优点:1)奠定了科学的外语教学法的基础。2)重视语法教学,较适应成年学习者学习语言时重理性分析和重归纳演绎的特点。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智力。3)重视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习者的文学修养。4)采用母语讲授,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还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2)不足1)过分强调语法学习,变学语言为学语法。2)过分依赖母语,阻碍了目的语思维的形成。3)忽略口语教学,使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形成较大缺陷。4)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机会,课堂气氛沉闷。语法翻译法----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最古老的教学法。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第二语言教学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也是我国早期的外语教学法之一。二、直接法1、历史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更为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需要大量能用外语进行口头交际的人。外语教学的重心由原来的书面翻译转向口头交际。2、定义:直接法,也称“反语法翻译法”、“改革法”、“自然法”、“现代法”。它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用母语、不用翻译而直接通过目的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阅读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教学法。3、主要代表人物1)贝力子:德国的直接法实践者。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语。2)叶斯珀森:丹麦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法家。3)帕默:英国外语教育家。口授法的代表人物。4)韦斯特:英国外语教育家。阅读法的代表人物。5)艾克斯利:英国著名英语教材《基础英语》作者。4、直接法的理论基础1)语言学理论:两种语言中的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句本位思想,许多词的具体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得到确定;先口语后文字。2)心理学理论:冯特“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而“最强有力的感觉又是由音响表象所引起的”。3)教育学理论:夸美纽斯“由事实到结论”、“实例先于规则”,从而提出了“归纳途径学语法”。5、直接法的基本原则1)直接联系原则2)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3)以模仿为主原则4)句本位原则5)归纳途径教语法原则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原则6、直接法的教学方法及过程:1)用演示代替翻译2)用问答代替注入3)在句中教单词4)正面纠错过程:教师做动作,用动作配上目的语词语和句子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反复领读词语和句子,并正音;操练;看课本认读文字,将语音和文字结合起来;抄写句子。7、评价成就:1)促进了翻译法的变革,为后来的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和功能法等流派开了先河。2)制定了一整套练习体系,编出了大批卓有成效、影响广泛的教材。3)注重语言实践,多说多练。不足:1)过分强调幼儿学语的规律,抑制了成年人认知能力的发挥。2)理性的东西很难用直接法来教学。3)用第一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第二语言,忽视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4)排斥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三、听说法1、定义听说法是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2、听说法的历史背景:二战期间的美国急需在短期内为军队培养大批外语口语人才。3、听说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里斯和拉多4、听说法的理论基础1)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2)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5、听说法的基本原则1)听说领先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3)以句型为中心4)排斥或限制母语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6)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6、听说法的教学过程:口授语言材料--模仿记忆练习--句型练习--对话--读、写练习7、对听说法的评价意义:1)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2)建立起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外语教学的质量。3)以句型为教学核心,通过对比预测教学重点难点,更符合学习语言的自然法则。4)产生大批优秀的听说法教材。缺陷:1)过分注意语言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材料的内容和意义2)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活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四、视听法1、视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50年代,听说法和直接法都暴露出了一些弊病,法国人在两种教学法的基础上运用的一种短期速成教学法。2、视听法的理论基础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关于感觉和知觉的论述3、视听法的基本原则1)培养听说读写言语习惯2)语言和情景相结合3)排除母语和文字为中介4)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有控制地使用常用词汇和结构4、视听法的教学过程:语言材料的展示及感知--理解和记忆--练习和运用5、对视听法的评价长处1)将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语言学习的感觉器官,有利于理解和记忆。2)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3)在教材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不足1)过分强调语言材料的整体模仿学习,难以用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和把握外语学习,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2)忽视了阅读训练,单纯通过听说来学习,影响了学习者理解和应用语言的精确度。3)忽视了情景同话语结构的配合,难以满足学习者实际的交际需要。五、自觉对比法1、自觉对比法产生的背景:二十世纪40年代,苏联外语口语人才的需求量少,教育界重视教育-教养作用,因此对直接法持批判态度,而更多地从语法翻译法撷取养料。2、自觉对比法的理论基础1)教育学:外语学习目的是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更深刻地认识母语,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语言学: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外语的思维物质外壳是母语,因此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前提。3)心理学:巴甫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学说。3、自觉对比法的基本原则1)用母语讲解外语2)实践要有理论指导3)理解地模仿4)文字为基础,四会并重5)典范的文学语言作为学习的材料4、对自觉对比法的评价贡献1)形成了既翻译又对比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翻译法。2)对外语教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提高了外语教学法的科学性。不足1)夸大了外语课的政治作用,把外语课视为母语课的补充和附属,知识学习者口语能力低下。2)走向与直接法相反的另一极端,重视外语知识和理论而忽视其工具作用。六、认知法1、认知法产生的背景:二十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间高科技交流的增加,过去重实践、轻理论,重口语、轻书面语的听说法培养出的单纯的口语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更多高层次、高水平的外语人才。2、认知法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动摇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认知法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奥斯贝尔的两种“学习”理论更是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有力武器。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奥斯贝尔:两种“学习”理论:机械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3、认知法的基本原则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学为主2)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3)听说读写全面训练4)利用母语5)对错误进行有分析的指导6)运用电化手段,营造教学情景4、认知法的教学过程1)语言的理解阶段:通过教师简单的讲解,引导学习者自己发现语言规则2)语言能力培养阶段:*识别性练习*动作反应练习*挑选图片练习*定义
本文标题: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6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