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对点训练23-2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Word版含解析
1.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答案D解析金属钠着火时生成的Na2O2能与H2O和CO2反应生成O2,且反应放热,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会“越灭越旺”,A项错误;用试管加热NaHCO3固体时,要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免生成的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B项错误;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C项错误;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暴沸,D项正确。2.下列实验中,所使用的装置(夹持装置略)、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装置中的植物油能防止空气进入,生成的Fe(OH)2不被氧化,能观察到有白色Fe(OH)2沉淀生成,A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固体应先在烧杯中溶解,然后转入到容量瓶中定容,B项错误;实验室是用NH4Cl与Ca(OH)2固体反应制备NH3,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项错误;该实验设计中,挥发出的乙醇也会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无法判断是否生成了乙烯,D项错误。3.(双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会使溶液浓度偏高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AC解析将锥形瓶置于石棉网上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A项正确;室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钝化,B项错误;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实际液面在刻度线以下,溶液浓度偏高,C项正确;当溶液本身呈中性时,D项操作对中性溶液的测量结果不产生影响,错误。4.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配制溶液定容时,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A项错误;中和滴定中酸应盛放于酸式滴定管中,B项错误;收集NH3时,导管应伸入试管底部,D项错误。5.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伤害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但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A.操作①:使用稍浸入液面下的倒扣漏斗检验氢气的纯度B.操作②:使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振荡后需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C.操作③:吸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并防止倒吸D.操作④: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答案D解析A项,由于连通氢气发生装置的导管在液面以下,燃烧的氢气在液面上,所以该装置可以防止点燃不纯氢气时发生爆炸,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错误;B项,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以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引起危险,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错误;C项,水层在下层不能防止倒吸,应该使用四氯化碳和水,该操作不正确,错误;D项,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操作正确,但这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正确。6.以人为本,安全至上。下列化学操作的方法正确的是()A.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硫酸或盐酸冲洗B.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C.酒精灯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D.氢氧化钠固体洒落到地板上立即用水冲洗答案B解析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不能用硫酸或盐酸冲洗,硫酸和盐酸也有腐蚀性,会造成二次伤害,A错误;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以最大程度减小对眼睛的危害,B正确;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酒精燃烧时,用自来水灭火时不但不能灭火,而且能扩大燃烧面积,应该用湿抹布盖灭,C错误;氢氧化钠固体洒落到地板上时,应先收集固体药品,然后用大量水冲洗,D错误。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滤纸上称量B.用10mL的量筒量取8.58mL蒸馏水C.欲测某溶液的pH,需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再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D.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错解]B或A[错因分析]本题多数同学易错选B项,原因是对量筒的精确度把握不够。也有同学会误选A项,主要是没有考虑到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潮解且具有腐蚀性。[解析]选项A,NaOH易潮解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放在滤纸上称量;选项B,10mL量筒达不到0.01mL的精确度;选项C,pH试纸使用时不能润湿,否则相当于将溶液稀释,可能会产生误差;选项D,盐酸的存在能防止Fe3+水解。[答案]D[归纳总结]1.化学实验的几个“标志”(1)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仪器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挂水珠,也不成股流下。(2)中和滴定终点的标志:加入最后一滴溶液,锥形瓶内溶液变色且半分钟内保持不变。(3)容量瓶不漏水的标志:向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食指摁住瓶塞,将其倒立观察,然后再将容量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再倒立观察,均无水渗出。(4)容量瓶、量筒、移液管、滴定管中液面达到刻度线的标志:平视,液体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5)用排空气法收集酸性或碱性气体时,收集满的标志:用润湿的试纸靠近集气瓶口,试纸变色。(6)天平平衡的标志: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或指针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2.仪器使用过程中的几个“零”(1)滴定管的“零”刻度在滴定管的上部,取液体时液面不一定要在“零”刻度处,但要在“零”刻度以下。(2)量筒没有“零”刻度,容量瓶没有“零”刻度。(3)托盘天平的“零”刻度在标尺的最左边,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先调“零”,使用后要归“零”。(4)实验记录中的一切非“零”数字都是有效数字。(5)温度计的“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中下部。3.化学实验的几个“数据”(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2)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mL。(3)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少于灯体容积的1/4,也不能多于灯体容积的2/3。(4)试管在加热时所加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要与桌面成45°角;用试管夹夹试管时,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5)烧杯、烧瓶加热时盛液量均为容积的1/3~2/3;蒸发皿加热时盛液量不宜超过容积的2/3。(6)液体取用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2mL。(7)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烧杯和玻璃棒要洗2~3次;用烧杯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时,一般加到距离刻度线1~2cm处,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8)酸碱指示剂的用量一般是2~3滴。4.化学实验操作的6个“第一步”(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取气体、验证气体的性质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操作。(2)检查是否漏水——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的使用。(3)调“0”点——天平等的使用。(4)验纯——点燃可燃性气体等。(5)分别取少量溶液——未知溶液的鉴别等。(6)湿润——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或验证某些气体时。5.装置连接时注意操作的先与后(1)装配仪器时:先下后上,先左后右。(2)加入试剂时:先固后液。(3)实验开始时:先查仪器的气密性,再加药品,后点酒精灯。(4)有些实验为防倒吸,往往最后停止加热或最后停止通气。(5)有些实验为防氧化往往最后停止通气。(6)仪器拆卸的一般过程: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拆主体,后拆部件。(7)净化气体时,一般先除去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后除去无毒、无气味的气体,最后除水蒸气。6.化学实验的几个“大小”(1)称量时,先估计出质量,加砝码的顺序是先大后小,再调游码;取回砝码时次序相反。(2)使用干燥管干燥气体(或除杂)时,气流的方向应是从大端进小端出(即大进小出)。(3)溶解气体时,溶解度较小者(如Cl2、H2S)可把导管直接插入水中,而溶解度大者(如HCl、NH3)导管末端接一倒置的漏斗,让漏斗边缘接触水面,以防倒吸。(4)装入干燥管内的药品颗粒不能太大或太小,太大时干燥效果不好,太小时气体流通不畅。(5)固体药品应保存在广口试剂瓶中,液体药品应保存在细口试剂瓶中。7.化学实验的几个“上、下”(1)收集气体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于29时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2)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在引流时玻璃棒的上面不能接触容量瓶口,而下端则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的内壁上(即下靠上不靠,下端靠线下)。(4)用水冷凝气体时,冷凝管中的水从下方进上方出(逆流原理)。(5)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水银球应在液面下,而测蒸气温度时则应在液面上。(6)制气实验中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入液面以下,而用分液漏斗加液时,漏斗下端不可浸入液面以下。8.化学实验安全操作“十不能”(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能用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药品的味道。(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丢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3)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砝码时不要用手去拿砝码。(4)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5)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定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6)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7)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8)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9)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及氧化性溶液。(10)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用。[心得体会]
本文标题:对点训练23-2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6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