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
序言怎样认识国际社会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趣味性息息相关的国际关系(未来五年,中国将:出国旅游人数达5亿人次;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元;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国际性人才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工业化积累,中国在产品竞争领域的优势无与伦比,在技术竞争领域也在迎头赶上,但在标准竞争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国际标准权的取得一方面需要国家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国际性人才)理性国际观的培育(1.由于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底端,中国渴望通过自我努力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认,但又深怕陷入他者别有用心的捧杀和过度承担责任的陷阱,因而难免出现面对外部指责过度敏感,出现赞扬之声却又处处设防的情况;在面临事关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的问题时,中国善于进行泛道德化的理想主义宣示,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却又极度实用主义,力求避其锋芒,徐图自保。2.自信心与自卑感、大国情结与弱者心态的复杂交织。)二、如何分析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现实主义:1.国家政治一如其他一切政治,也是一种权力斗争。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如何,权力总是眼前的目的。政治家和民众最终谋求的可能是自由、安全、繁荣或权力本身……但是只要他们力求通过国际政治手段来实现其目标,就总是要争取扩大权力。2.国家间的关系很像是同在一个车厢里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在不间断地注视着其他人,当一个人把手放入口袋的时候,他旁边的人也准备好自己的左轮枪,以便能够首先开火。理想主义:1.人性是可以改造的,通过改变客观环境能够促进人向善和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2.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的根源不是人性的罪恶和人类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的缺陷,或人类教育与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不足引起的。3.崇尚国际法、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的意义,主张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建构主义:1.国际结构:物质VS观念。2.三种无政府逻辑(霍布斯文化:敌人洛克文化:对手康德文化:朋友)3.身份、认知与社会互动层次分析国际行为/事件:1.国际系统(1.体系界限2.实力格局3.科技水平4.观念规范)2.单位国家(1.地理位置2.国家性质3.国内结构4.政治过程)3.个人层次(1.个人经历2.性格特征3.认知水平4.价值偏好)三、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国际关系:1.行为体:国家:国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是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下的大型企业。个人:国际政治的传统理论一般不将个人视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然而,个人特别是领袖人物,由于其特殊的能力和影响,往往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也构成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行为主体。2.利益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受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内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国家利益层次:1.荣誉性利益发展性利益安全性利益2.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一般利益3.本国利益多国利益全人类利益3.实力国家实力: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全部实力以及影响其他国家、组织的能力,一般用“综合国力”来表述。软实力: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说服或吸引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中国实力增长的困境:由于软硬实力发展失衡,中国越发展,遇到的问题就越多:内部难以建立起民众的认同,来自国际社会的反弹压力也越来越大。四、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学校和研究机构:高校,社科院,党校,部委机构,军队,媒体。研究领域分类:国际关系历史,国际关系理论,国别和区域研究,战略和政策研究,议题个案研究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与全球化趋势一、基本概念世界经济,是指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1.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分工)2.世界市场(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3.世界货币(超出国家界线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媒介的货币)4.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缩短距离,降低成本,加强经济联系)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和态势。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17世纪,荷兰→18世纪到19世纪中,英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二)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二战给西欧、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美元霸权,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2.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此举造成了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陷入滞胀危机: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4.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日益明显)→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2008年至今,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格局之变(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复苏走出危机原因:1.全球经济版图变化2.国际合作基本成功3.美国抗风险能力增加4.政策工具的多样化)(三)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1.地缘经济:国际财富和经济重心开始发生位移(从2000年到2008年,新兴经济体九国(“金砖四国”和“展望五国”)占全球GDP比重从11%上升至15.7%,份额增长近40%,而西方七国的份额则从77%下降至55.8%。据IMF预测:危机结束后的前6年(2010—2015年),无论按市场汇率还是PPP计算,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都将持续下降,前者将降至58.1%,后者降至41.9%,将分别下降5.7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到2020年,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全球经济版图亦将出现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平分秋色的格局。)2.地缘政治: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成为现实(从“一超多强”到“多强一超”。金融经济危机是美国和欧洲遭遇的重大地缘政治挫折,世界重心加速偏离美国,全世界正脱离单极体系。仅凭少数富有的自由民主国家集团推动世界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世界秩序将朝着多极化体制发展。)3.全球安全:冲突、动荡和不确定性加剧(美国权威的流失导致其管理世界事务的能力出现下降,而新兴国家的首要关注是内部治理和自身发展,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填补一定限度的权力真空。这无疑为一些地区的中小国家伸展独立意志,甚至铤而走险提供了极大诱惑,进而可能导致地区局势动荡和热点问题升级。美国对新兴国家崛起对其构成的长远挑战充满着战略焦虑,新兴国家也担心美国借助软硬手段阻止其崛起进程。在一个“没有多边主义的多极世界”中,相互防范和无序竞争将使得国际体系的稳定性预期大大降低。)4.国际机制:国际经济决策权更加平等和均衡(传统经济机制进行改革。2010年4月,世界银行通过投票权改革方案,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后者的整体投票权由44.06%提升至47.19%。同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也讨论通过了份额和治理改革一揽子方案。根据改革方案,发达国家的整体份额将降为57.7%,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则升至42.3%)5.政策思想:国家与市场的重新平衡(内部,西方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虚拟经济,贬低实体经济的价值,导致了后来的产业泡沫和空心化。同时,政府放松了对市场的监管和约束,导致金融衍生工具泛滥和社会信用丧失。外部,西方在不少转型国家大力推进市场自由化、财富私有化的经济政策。在缺乏良好秩序和法律保障的情况下,这使得国家财产迅速集中到少数寡头手中,民众生活急剧恶化,贫富分化显著加剧,进而造成这些国家的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和社会失控。)6.制度选择:世界将进入一个无模式发展的阶段(四)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周期1.美国经济尚未走出困境,增速仍然有限。(短期内美国经济周期性复苏趋势不会逆转,增速仍有限)2.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经济空前疲软。(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债危机愈演愈烈)3.新兴经济体面临成本上升、外需不振和输入性通胀等问题。4.短期内难以找到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经济:①政策支撑效应减弱②传统增长动力疲弱③新增长动力未形成)5.国际资源和大宗商品持续上涨抬升经济成本。6.各国的内部愤怒将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三、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一)什么是全球化:在各国经济联系加深的基础上,在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各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超越国界,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商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更大程度地自由流动和配置;全球经济运行遵守大致相同的规则和标准。(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全球化1.0(1492年至1800年)讲述的是国家和实力的故事,西方国家利用武力扩张和殖民征服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全球化2.0(1800年至2000年)主角是跨国公司,在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劳动力。全球化3.0(2000年以后)动力来自于个人,PC、光缆、工作流程软件使个人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使各国或地区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2.投资全球化:跨国公司既是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核心和纽带,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投资和生产成为经济全体化时代的重要特征。3.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即贸易全球化。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公司都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4.金融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必然推动金融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四)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五)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加剧着国家、地区以及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冲突。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一)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区位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推进,使科学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危机的传导效应,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二)世界政治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全球化使得国家边界日益模糊,一国为了参与全球进程不得不让渡或是转移部分主权。国家在让渡一部分权利的同时也获得了另一部分权利;全球化本身也离不开国家力量推动。国际关系正在经历深刻调整:经济政治互动国际国内互动全球性问题凸显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本文标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6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