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根据我的亲身感受,我对社团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社团应以充分发挥成员的自主性能动性为主,集思广益广泛征集同学们的意见,大家的心理,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既与本社团的宗旨有关,又符合大家的兴趣爱好,最大的限度调动大家的热情。热情是最好的法定,只要同学们有了热情,还有什么活动搞不好吗?第二,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交际能力。不妨在社团内部多搞几次活动,让同学充分的自主交往空间,一方面交朋友另一方面也是培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第三,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费问题,社团的发展也不例外,学生都是无业公民,资金问题自然不能让同学们来解决,这就需要社团从内部走到外部,面向社会,通过拉赞助和打工的方式来获取资金。对此,不妨到社会上与一些单位进行联系,为社团成员提供一个打工的机会,然后社团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不仅为社团解决了资金问题,也为会员提供了一个与社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也是锻炼的一种方式。第四,社团除了把活动搞好,让同学们既能享受到乐趣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作为自己的办事原则。有的时候外部的包装是少不了的,但是华丽的包装未必代表真实的内涵,只要活动真正做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还怕飞不来金凤凰吗?第五,社团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令人注目的风景,以前是,现在是,但愿以后也是:一道不败的风景。高校社团是大学校园一个独特的,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信念、观点、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群体。但目前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社团活动收效甚微。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以探求高校社团健康发展的新路子。学生社团问题改进措施一、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各类社团应运而生,而且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据一份资料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5月,上海高校的学生社团共有712个,与97年11月份统计数量572个比较,增加了25%,复旦大学有学生社团53个,成员人数达5119人,其中理论学习类社团13个、实践类社团10个、艺术类社团11个、体育类社团19个;华东师范大学有社团45个,其中学术类社团18个、文艺类社团13个、体育类社团14个,社团成员覆盖学生总数的60%以上。目前不少大学生社团未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这其中,既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体现于目前社团组织难以解决的“通病”,主要有以下方面:社团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得力高质量的社团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活动内容、专业技术等方面给与全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和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否则,毫无凝聚力和生命力可言。许多高校社团的突出问题是组织不成熟,管理经验不足,没有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据某高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认为高校社团名不副实,并对其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由于高校社团干部频繁更换,很多学生社团由于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致使社团内部管理松散,缺乏民主机制;且社团成员的随意性大,学生只要交纳了会员费就可以成为会员,用不着接受资格审查,也不需要具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很多时候,组织开展活动的结果是,轰轰烈烈地开场、松松散散地进行、潦潦草草地结尾。社团组织发展不平衡,良莠不齐由于高校社团组织的成员全是大学生,而且呈“低龄化”趋势,因而更具“不稳定性”特点,致使社团在每年的招新成员和负责人换届选举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工作时断时续甚至是停滞的状况,加之对社团及社团成员的奖惩机制不健全,社团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得社团发展不平衡。对于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大、凝聚力和实力比较强的社团还承受得起,而一般的普通社团则往往因为社团干部缺少培训,缺乏经验,在开展活动时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正常运行。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指导,社团水准难以提高目前,高校社团数量多、涉及面广、工作范围和领域宽,但从整体上看,由于许多高校没有配备社团工作专职指导教师,其力量都比较薄弱。一般情况下,许多高校社团指导力量主要来自校团委,受多种因素局限,他们很难给各种各类社团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具体的指导,因为团委干部既要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又要负责大型活动的落实,能分配给社团具体指导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好不现实;另外,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都是公益性质的,如果请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没有固定的劳动酬或者很少,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关键所在。受社团经费、场地、设施等限制,社团效果难以显现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学校团委行政经费中划拨;二是收取会员费;第三种经费来源渠道是社会赞助,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此外,社团活动必备的设施、器材,场地、等等,这些都导致了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效果也很难到位,谈到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只能是一个美好愿望。二、解决大学生社团建设问题之有效途径调整现有结构,理顺管理机制现在,许多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可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即学生经过正规的程序参加社团活动,并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打消学生参加活动怕影响专业学习的顾虑,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解决社团会员不稳定和参加活动有头无尾等问题,还可把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了社团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从目前现状看,高校社团肩负的重要使命与现有的地位不相称。笔者建议,以共青团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来开展和组织学生社团工作,局面也许将大为改观;学校主管部门可从宏观上多一些治理,在微观上少一些事务性管理,相互增强互动关系;同时,社团虽是自发性组织,但仍然需要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减少随意性。这样,可以“调整无序的碰撞为有序的、合理的组合,使青年社团的发展、参与在青年每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整体结构、作用功能中趋于合理性”。配备专职指导教师,提升社团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社团的管理、运作关键在人。如果具有一支素质高、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给予专业指导,不仅能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而且能形成核心,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笔者建议,学校可考虑将一部分辅导员转到社团管理岗位上从事专门的社团组织管理,如果有条件,可给每个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社团安排一个专职指导教师岗。这样,指导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社团建设和发展上来,从某个角度说,是社团建设上水平、上档次的保证;另外,进行社团建设及效绩评比,分出优劣,对那些确实没有存在价值的社团应予解散;与此同时,对社团干部同样可以进行全方位评比,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社团成员量才录用,使社团稳定发展高校社团组织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加入大学生社团的政策是宽松的。但笔者认为,加入什么样的社团,参加什么活动,大学生应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相应的社团,给自己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反之,各社团在吸收会员时不能来者不拒,应本着对学校、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宁精毋滥、量才录用,使学生社团持续稳定的发展,真正成为大学生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和结交良友的阵地,丰富第二课堂,提升自我素质。争取学校政策和经费支持,保证社团健康发展社团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社团的性质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和投入。可考虑社团活动与学分挂钩,学分收费和管理收费相结合,既减少课程设置,又降低学分成本,因此,建议在收费款项中划出专款,用作高校社团活动经费;当然,社团要高质量、高品味,真正起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还必须两眼向外,寻求社会赞助,这也是社团获取活动资金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可以缓解经费困难的矛盾;二是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各层人士的接触中,开阔了视野,为就业积累了经验。但寻求社会赞助的前提是,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决不能有损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学校及社团干部应顺应形势,积极探索正确、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使大学生不但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舞台经历风雨,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本文标题:对社团的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7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