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代文学复习参考资料说明:当代文学考试范围是第二十八章1976~1989文学思潮到第三十五章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课件上的内容只有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二章的内容,其余部分需要自己看书。以下是整理课件的,有需要的参考一下,因为整理时间较短,可能有些缺漏,如有缺漏大家自己补充一下。当代文学考试时间以及地点6月26日(星期二)上午10:00-12:00主楼717(1102)一、名词解释1、元小说元小说(meta-fiction),也译为“超小说”或“后设小说”,威廉·加斯(美)《小说和生活中的人物》(1970)中首次使用,基本含义是“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戴维·洛奇(英)说:“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先锋潮中,马原的元小说叙事较有代表性。公开自反小说的虚构性,模糊作者、叙述者、读者的界限,在小说中讨论小说的写法等2、残障叙事格非的小说较有代表性(1)颠覆真实性(将个人精神与大众经验对立起来,强化神秘感);(2)意义缺失的格非式“故事迷宫”(火柴盒故事;探访格非小说常用的故事框架或故事线索为证实“在场”,最后什么也不能证实);(3)以讲故事完成“反故事”的技术操作(故事性很强,但实际上根本构不成故事)。探访:比如《褐色鸟群》中我向棋讲述的与另一个女人的故事。还有棋与我的双向寻访。3、风情小说风俗人情小说区别于乡土小说,虽都重视乡风民俗的描写表现,但前者着力表现风土人情,后者着力表现乡情、乡愁、乡思。风情小说的基本特征A借风情流变演社会历史变迁B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C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代表作家作品:汪曾祺高邮风情、邓友梅晚清风情、林斤澜温州(矮凳桥)风情、刘绍棠运河风情、陆文夫苏州风情、冯骥才和林希的津门风情小说等4、陕军东征1993年,五位陕西作家在北京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产生较大影响。当时的新闻界、文学界称之为“陕军东征”现象。“东征”作家作品包括: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程海《热爱命运》京夫《八里情仇》5、归来的歌“归来的歌”诗人的归来、诗的归来共同特征:归来主题、理性思辨倾向、感伤诗情、个性回归抒情迁移与主题演变a抒写社会性情绪——抒写个性体验、进行个性化反思b归来主题——沉思主题代表诗人:艾青、公刘、流沙河、绿原、牛汉、曾卓、邵燕祥等6、朦胧诗及代表诗人知青“地下”诗作是朦胧诗的最初酝酿,但并不朦胧1978年北岛、芒克创办《今天》[80年停刊],朦胧诗第一次以群体姿态亮相1979年《诗刊》发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1980.8《诗刊》发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引起争论朦胧诗人三个“崛起”为朦胧诗推波助澜: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80.5.7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81.3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83.1群体特色:人性呼唤、自我体认历史反思、意象建构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江河、杨炼7、朦胧诗群体特色(具体)1、恢复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情怀呼唤友爱、真诚、信赖,追求人生价值人格尊严2、重建理想与信念重新召回“自我”;重视“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对抗)反思苦难岁月中的人性毁灭、理性沦丧;否定历史文化积淀中的传统人格模式、奴性人格3、构建意象世界“橡树”“一代人”“纪念碑”“墓志铭”“小巷”(其意象世界有冷峻、温婉、天真任性三方天地)8、朦胧·意象在“自我”与“世界”的对话中,“自我”被扩大,渲染出了主体孤寂的心理和情感;经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形成了朦胧诗人普遍的悲剧英雄心理机制在朦胧诗中,经验世界与具体生活场景有了足够的距离,诗人不再“实写”“实抒”,形象与思想间产生了艺术的张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模糊了抒情的线性结构(时间流、逻辑流),而更多呈现为意象板块顾城《远和近》的距离是心理感觉决定的;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比喻都求陌生化(而不是相似性)9、挽悼散文1978.12《人民日报》发起¡±丙辰清明纪事¡±征文,要求以1976年¡°天安门事件¡±为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记叙那一场大事件中的各个侧面。但这一主旨被积聚了太多急于抒发的情感的各阶层作者延展。人们写下大量以挽悼已故亲人、友人、亲爱者、景仰者为题的抒情散文,以鲜明的政治品格与社会品格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代表作主要有: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巴金《怀念萧珊》《望着总理的遗像》楼适夷《痛悼傅雷》毛岸青、邵华《我爱韶山的红杜鹃》菡子《梅岭诗意》等10、回忆散文挽悼散文的后续发展抒写范围:由“文革”向更久远的历史纵深延伸抒写内容:由“怀人”转向更多地回顾自己的人生情感倾向:由强烈转向沉静情感表现:由“宣泄”走向客观记叙(追忆型叙事)代表性作家作品:丁玲《牛棚小品》孙犁《晚华集》《秀露集》等杨绛《干校六记》(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另一味回忆则立足人生感受的抒写,反思色彩更浓,如巴金、韦君宜的散文11、个性散文这是回忆散文中的另一倾向:叙写童年或过去的生活,以表现“性灵”为宗旨,对人生中美好时光、事物的眷恋和对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煦的生存环境的神往,是这类散文的主要情感倾向。坚守主观视角,注重内心体验,强调性灵,追求诗情与个性小说、诗歌的艺术手法被引进到散文创作中(意识流、生活流、内心独白、象征、隐喻、意象、感觉、荒诞、抽象……)代表作家:贾平凹及众多女性散文作家(张洁、王英琦、叶梦等)12、知性散文—文化散文抒情散文的知性化追求,在知性散文—文化散文成型之前,是融化在个性散文之中的抽象意味、哲理色彩、文化品格浓重的个性散文80年代后期余秋雨携《文化苦旅》,将知性化追求推进到文化关怀的层面,抒情散文园地高扬起文化散文的旗帜。进入90年代,文化散文影响更盛。知性散文中的“文化”“学识”上升为更加重要的艺术与审美构成元素,“学者”成为创作主体。13、探索剧进入80年代,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戏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些剧作家突破传统的戏剧创作原则,积极探索戏剧艺术形式的创新,创作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剧作,被称为探索剧或实验剧、现代剧。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包括: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探索剧突破了传统戏剧艺术模式与规范,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推动了当代戏剧的发展。14、探索诗(新生代诗)新生代是在“朦胧诗”的艺术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朦胧诗的反叛力量(“反动派”)因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汇成潮流。较有代表性的群体有:他们文学社、非非主义、、大学生诗派、整体主义、莽汉主义、撒娇派等。以反崇高、反英雄的价值观、反意象、反优雅的艺术观成为诗坛的新生代。相对于朦胧诗的贵族化(人格理想、思想锋芒、艺术语言)倾向,“新生代诗”的平民化倾向显得更为突出。在朦胧诗人那里,“我是人”宣告的是自身的高大;在新生代这里,“我是人”宣告的却是自身的凡俗。二、人物形象分析1、《陈奂生上城》漏斗户主。进城买帽子(屯里有米、橱里有衣、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满意透了,“今日悠悠上城来”)。【上县城→寻求新生活;卖油绳→病困火车站;遇书记→梦圆招待所】陈奂生形象《陈奂生上城》最精彩的叙事环节是——喜悦——感激——自卑——懊悔——气恨——发泄——满足陈奂生:当代国民性的一面镜子(上,命,利,惑,迷。“陈奂生”系列小说共同完成的)进城中的陈奂生(一睡成名)2、《芙蓉镇》艺术形象芙蓉仙子——胡玉音豆腐西施。全书以胡玉音的遭遇为线索展开叙事。小人物。悲剧命运。工作组长——李国香国营饮食店经理。全县商业战线以批资本主义出名的女将。社教工作组长。公社革委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后转移,调往省城升正处级。铁帽右派——秦书田做过州立中学教员、县歌舞团编导,57年因“利用民歌反党”划为右派下放到芙蓉镇劳动改造。有装疯卖傻油滑混世以求生存的一面,也有机智的反抗和铮铮铁骨。“穷快活,浪开心,活作孽”,性格丰富。右派形象中有独特美学价值。北方大兵——谷燕山粮站主任。南下干部。社教工作四清运动中被停职。“醉”汉。“一镇的人望”,“生个蛮横相,一颗菩萨心”。[谷燕山醉骂]谷燕山醉骂运动根子——王秋赦秋蛇、秋奢、秋赊。赤贫无产者,土改中的¡°土改根子¡±,¡°四清¡±开始变为¡°运动根子¡±,当上支书,与¡°工作组长¡±李国香互相利用。革命性→破坏性。独具认识价值。3、白嘉轩“最后一个地主”“最后一个封建族长”形象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浓厚的文化意味:(1)重视并恪守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伦准则、处世原则(2)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心理(3)孟子主张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他修身齐家治族的标准(4)言谈举止极具示范性和感召力(5)立乡约、修祠堂、建学堂、正民风、兴仁义,营造农业文明的理想王国“仁义白鹿村”历史深处、文化深处走出的白嘉轩,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理想人格的确认。但这只是形象的正面这一形象的塑造,还有这样一些叙事环节:置田亩(迁坟换地);七娶六丧;种植鸦片发家;合力毁灭田小娥;允许孝义(三子)妻¡°借种作家借白嘉轩形象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关注“阴影”,……4白孝文世俗、功利、腐朽、堕落的人格形象传统文化的劣质因素传统文化自身滋生的异己力量(这种异己力量加速了农业文明的解体,但只起到破坏作用,不能承担建设现代新秩序的使命)白孝文原本有儒家文化典型的正统人格:尊上、唯命、安分、克己、守成,……白孝文最后的成功,无疑是对历史与文化及其优秀成分的嘲弄三、关于小说1、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小说的异同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的“文化味”小说,注重挖掘生活的文化内涵,追求“深度模式”。共同之处:A“知青视角”和“人生视角”的重合;B“人生视角”和“文化视角”的重合;C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审美情趣的契合。个性三例各有侧重,各有个性:比如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追求的“深度”都侧重于“文化”和“精神”,但——张贤亮重人性层面上的精神寻求《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重社会层面上的文化精神重构对“商州”和“野山”的观照(《商州》《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韩少功重象征层面上的文化审视《爸爸爸》《女女女》2、《人生》的悲剧意蕴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现实选择的必然性与趋向性(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刘巧珍、黄亚萍)只要作出选择,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命运悲剧、爱情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叙事充盈着悲怆的激情《人生》中的高加林被一分为二:孙少平、孙少安。(走出与固守)3、《受戒》荸荠庵情趣世界“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汪曾祺《关于〈受戒〉》,《小说选刊》81.11)欢乐的入世的生活意趣冲淡了神秘的静寂的宗教环境;佛门与人性的对立与联系变得非常奇妙。受戒,成为双向的:佛性与人性双向“受戒”也是叙事锁结4、古华《芙蓉镇》艺术成就艺术追求“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芙蓉镇》艺术成就1、独特的艺术追求2、成功的艺术形象3、精练简约的艺术结构4、喜剧笔法,激情叙事5、浓郁的地方色彩5、陈忠实《白鹿原》艺术成就陈忠实(1942-),陕西西安人。《白鹿原》,1993人民文学出版社“陕军东征”《白鹿原》:丰富复杂的艺术世界A叙事话语形态的复杂性《白鹿原》的叙事话语形态历史叙事主要叙事因素:家族、阶级、政治(党派)时间跨度、对应的历史流程与《红旗谱》一致区别:《红》的历史图景以“阶级”和“革命”为焦点《白》的历史图景以“家族”和“生活”为焦点解构:《白鹿原》的历史叙事话语可能性的回避历史的客观真实性话题主观性的强调主体言说的“个性”品格生活化的阶级斗争缺席关注家族、生活《红》:历史的政治形态、阶级斗争形态真实性《白》:历史的生活形态、文化形态丰富性B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白鹿原》:人物形象圣贤人格形象朱先生白嘉轩(鹿兆海)世俗人格形象鹿子霖白孝文叛逆人格形象黑娃田小娥形象塑造,摆脱了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获得了丰富性。人物形象塑造也反映出了创作主体复杂的文化心态。C文化视角及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复习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7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