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及其对策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及其对策樊树仙学科教学(英语)摘要:课程实施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它受变革层面的、学校层面的、社会层面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课程实施发挥着综合的作用。基于对这些因素系统的分析,本文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比如部分课题下放、增加培训机会、促进教师的合作及参与等。关键词:新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变革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相应对策1.引言一个新的课程实施方案出台后,其最终的表达形式是官方正式颁发的课程政策文件,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它们以书面的形式存在。但是,只有当教师在学校里、在教学中实际执行或实施了这些文件、计划,新课程的理想或书面计划才能转化为学校“知觉的课程”、教师“运作的课程”和学生“体验的课程”。换言之,“只有当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与真实的学生一起实际地实施了,计划才会变成现实。精心的设计是良好课程的必要条件,但非充足条件,如果教师没有知觉到计划的要求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作,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Marsh,C.J.﹠Willis,G.1999),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体验”这一课程。因此,课程设计和组织以后,其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其有利于促进新课程计划的实施以及提高课堂的质量。2.课程实施的涵义2.1课程实施含义的主要观点考察课程研究的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实施”这一术语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关于这一术语,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1、富兰(Fullan):使变革(change)成为实践的过程。2、利思伍德(Leithwood):实施缩短现存实践与创新(innovation)所建议的实践之间的差异。3、劳克斯与利伯明(Loucks﹠Liebennan):一个新的实践之实际使用情况(actualuse)。4、谢乐,亚历山大及刘易斯(Saylor,Alexander﹠Lewis):教学(instruction)过程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这个过程通常(但不一定)涉及教学(teaching)—学校环境内出现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上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着眼点,至少我们能看到课程实施的三个维度:对象—实施什么;手段—如何实施;意义—价值取向如何。2.2课程实施含义的共识尽管人们对课程实施的认识不一,但至少在三个方面已形成共识:1.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2.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活动将编制好的课程付诸实践。3.课程实践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实施的那些因素。在我国,国家所规定的课程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和论证而形成的,从总体上看,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但由于我国的地区之间的差别较大,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所以,在理解课程实施问题时,应当将课程计划看作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判断课程实施的成败也不应以对原有计划的执行程度为标准,而应关注执行过程中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课程计划的调适和改造。因此,我们认为,课程实施是将规划的课程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3.课程实施的本质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下述两种观点:3.1课程实施是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在有关课程实施的定义中,这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诸如,课程实施是把某项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决定使用某种新的东西),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江山野.1991,156.)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施良方.1996,128.)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施良方.1996,128.)(李子建,黄显华.1994.311.)如此等等。将课程实施理解为方案付诸实践的观点,基本上可以视为富兰(Fullan,M)等课程学界先驱在20世纪80年代对课程实施本质理解的转译。富兰在1977年认为,课程实施是指任何课程革新的实际使用状态,或者说是革新在实际运作中所包括的一切。这种定义指出了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的区别。事实上,课程实施不仅包括把新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还包括课程制度化的过程。不管一个人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实施实质上由三个阶段组成: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或制度化阶段。在起始阶段,计划者要提出诸如哪些人参与、所期望的支持程度是什么以及人们对革新是否准备就绪等问题:实施阶段是“做”的过程,它要求参与实施的人们在教室中或在其他适宜的教育场所试验它;而维护或制度化阶段则侧重于对革新的修改,如果制度化阶段未被计划到,被引入的革新计划将会“褪色”或停止存在,变革就会违背它的初衷。(鲍银霞.2000.)这说明,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理解为课程实施,尽管能够厘清部分相关概念,但的确难以反映课程实施的全部本质。3.2.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这是人们在处理课程与教学,或者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时出现的观点。坚持“大课程论”的学者,趋向于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站到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黄甫全.2000,20(5).)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认为凡是依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教学就是正常化的教学,凡是未按照课程标准施教的都是不正常的,是应该加以改变的。(黄政杰.1995,131.)这实质上是将课程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等同视之。“课程实施就是教学”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也是有内在联系的。20世纪欧美教育研究领域多以课程研究见长,而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则是教学论优于课程论。但在总体上,20世纪的教育研究领域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实质上也是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二元对立是将完整的教育或过程人为地割裂开来,不利于人的完整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展开,毕竟,教学总是特定内容的教学,它内在地包含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从概念外延上看,课程实施内在地包含着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师把教学建立在己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并寻求能促使学生吸收课程内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时,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实施还需要教学活动中诸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等的协同作用方能达成。(崔允1997,(3).)概而言之,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的观点,的确能够解决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困境,有助于教育过程的展开。但是,课程实施不可能与教学划等号,彼此都有不可以包容的范畴,有着来自不同方向的规定。4.影响我国当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美国学者Fullan在《教育改革的新含义》一书中指出:“不要假设你所要进行的改革是应该实施的和可以实施的。相反,应该假设实施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施者与有关因素相互作用来转变你该做什么的认识。”(Fullan,1982)利用Fullan的学说(1982)作为框架,Snyder,Bolin和Zumwalt列出了影响课程实施的15个因素。仅就与我国当前课程实施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4.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征课程开始与计划,良好的课程计划是有效的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因而课程实施的一个变量。这些特征包括:4.1.1适恰性即新的课程计划是否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理解为变革的迫切性,如果使用者觉得某一变革是很需要的,他便更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施它。4.1.2明确性即能让实施者明确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和怎么做的明确程度。有些新课程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呢?只要原因之一就是课程改革目标欠清晰或过于复杂,使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推行变革。4.1.3复杂性指课程改革的范围与深度,包括教学内容、参与改革的人数、观念变革、教学方法和组织变化等多方面层次不同方面的变化。4.1.4可操作性即课程计划在被实施操作的方便程度。4.2学校层面的因素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机构,是把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的主要场所,是课程得到真正实施、教育活动得以落实的地方。4.2.1教师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层面上,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代表,凝聚着教育理念,体现着人文的关怀。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能力,教师之间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文化之间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和确定。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也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要熟悉各种教学资料,如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生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因素又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而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4.2.2学生学生能力及文化的高低、学习兴趣的高低、学习背景、受教育经历;家庭背景、自信心高低、自我期望、学生的需要等,这些都是会影响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4.2.3校长/园所长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虽然是重要角色,但是有些支持与协助需要其他相关人员的协助才能顺利的进行,而校长以及行政人员的协助就是影响课程实施成效的重要因素。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校长带领教师拟定课程实施的计划,代表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各项会议,并能设法争取经费、资源、人力等,皆有助于课程计划的实施与推动。因此,校长是课程实施的灵魂人物,在许多关键时刻扮演着推手般的角色。他们需要促成以及谋和各种不同的意见,在推动课程实施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一般来说,校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扮演着三种主要角色。1、回应者倾听他人的的意见,响应教师的需求,具有察觉问题的敏感度并能作出回应。2、管理者建立好课程发展与实施的相关行政程序,确保课程实施的相关决策能清楚传达,了解师生的需求,避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遭受不合理压力。3、发动者当课程实施之处,校长必须鼓励甚至率先带领教师实施新课程。此外,校长更需要努力的将课程的目标与计划清楚的传达给教师,让计划获得实践,让学校内的教师知道校长对于课程实施有着高度的期望、热忱与动力。当校长展现热忱时,就能营造良好的学校气氛,让全校对课程实施产生共识与动力。(陈月茹,叶立新.2008:202-209.)4.2.4学校内部人员学校内外部人员也能协助课程实施的顺利开展。学校内部人员除了校长、教师之外,还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能够协助执行课程实施的计划,例如安排新课程的相关训练,资金、设备申请,协助教师解决困难,支持评价等。关于这方面的行政流程与相关注意事项,若学校行政人员能全力支持,则可缩短许多繁杂的行政程序,掌握课程实施的时间性。4.3文化层面的因素文化层面指的是环绕在学校及教师氛围中的学校文化及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若学校鼓励教师以及教师与家长间有平等的权力关系,且学校行政科层化的程度低,则可使教师与其他单位的沟通顺畅,如此将有利于课程实施。此外,教师、学生、校长之间的互动、语言、信念、价值观和传统等也都是学校文化的一环,不同的学校文化会对课程实施造成不同的影响。教师文化取决于教师的信念,例如,有的教师会尝试教学创新,有的教师则会抗拒,有的教师会积极学习新知,有的则安于现状。教师之间若能组成合作小组,互相讨论
本文标题: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及其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8370 .html